《思想品德》课本的有效利用及其开发策略

2012-07-09 20:21郑庆文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本课程标准

郑庆文

摘要: 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要关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日新月异的国内发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作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开放性”的特点,分别从内容选择、编排、补充、变更上对教材进行主动“改造”,以更好地服务于知识传授、品德教育和情感内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资源选择及利用策略重组及补充策略变动更换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资源的选择及利用策略

我认为,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采用选择性使用、改进活用、延伸扩用的策略激活课本。

1.选择使用

《思想品德》课本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优秀的文化,现在仍处于有限地位。我们充分利用课本挖掘学生潜力的传统必须继续发扬。《思想品德》课本有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一个能够与学生对话并需要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文本。可取资源丰富,只要认真研读,根据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的特点,选取精华,穿插于教学,就更易收到效果”。

例如,“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由于理论性较强,理解不易。九年级教材第52页中的插图题材简明,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我通过让学生看插图与相应文字说明结合,更直观、更具体地理解“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增加了兴趣。

再如讲授目前我国处所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通过课本(九年级)33—34页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不仅简明扼要,而且直观易懂。

类似的课程资源很多,课本(九年级)中第一章节从开头的漫画到末尾的“阅读与感悟”都是材料,我认为优先选择使用,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2.改进活用

《思想品德》课本的优势是与学生交互性突出,学生在倾听课本这个朋友说课时,能够敞开心扉,即时用文字和画图等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记录在课本中,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感受到经历真实或虚拟的道德实践后心智成长的欣慰。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47页设有“自立自强”的小论坛:《人生多境遇,唯有自强路》,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从生活的点滴小事(改为“细节”)做起,以逐步走向自立自强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改为“一些想法和打算”),在小组中交流。

学习即生活,若把“小事”改为“细节”,学生则会在思想上重视,就会做得更好。对于学生,连讲稿的格式也没有规定,撰写讲稿的困难会很大。再说,小组交流,来不及做较大篇幅的撰写。把“一篇讲稿”改为“一些想法和打算”,切实可行。

学生把“想法和打算”直接写在课本上,凝聚着学生的感情,记载着学生个人品德发展的历程,课本在课程实施中被学生再创造,最终成为学生成长记录袋和个性的作品集。

3.延伸扩用

初中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成功的教师都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课本。把课本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走进课堂,又带着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维护人格尊严”中有一段文质兼美的文本——《心灵中闪亮的星辰》,在读完第一段后,我又设计了以下思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1)如果你愿意借用文中的话语表达,你认为“人的尊严”具体体现有哪些?(2)请说说你对“平凡”、“伟大”的理解?

(3)你觉得会有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吗?为什么?

这是注重情感的延伸拓展、行为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坚信自己的勤恳学习和孜孜追求是了不起的,长期坚持则能成就伟大,平常的努力学习就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样,将意识觉醒内化学生的心理品德,学生在精神愉悦中自我反省与创新,情感思想得到提高,并与生活结合指导实践,可谓美善同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资源的重组及补充策略

新课程关注打破课本的垄断地位,做课本的使用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其实,教师有效利用和科学开发课本资源更有优势,既能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又能对课本尚未涉及而本班学生急需的相关内容予以补充。

1.重组课本

对课本知识适当重组,不光是顺序的重新排列,更是一种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现实需要,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课本资源教师自身的素养。

特别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编排组合。

例如,“学会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根据调查,学生进入中学最期盼的是满意的成绩,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对课程增多、难度加大颇感困惑,很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渴望得到帮助。所以,我把最后一单元的“学会学习”提前到学期初,并且没有按照该单元三个章节的顺序,而是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态度,从学习细节到平常做人一起探讨。学习目的和态度是重点,通过活动矫正不良学习习惯,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只有理解课程标准及课本的编排意图,抓住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所在,立足整体,大胆重新整合课本,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补充课本

国家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全国多数地区的多数学生,依此编制的课本着眼于整体,课本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需要我们展开或补充,也可以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教师因为熟悉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最有权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对课本的补充。如果不确定学情,可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调查弄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即可删去;哪些是学生不具备而又需要的,应该补充。还可以把调查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资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实效。

例如在“维护人格尊严”中,市民的不文明举止在报纸上曝光是否侵犯肖像权?课本明确其判定标准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但这远远不够,我还补充:(1)“以盈利为目的”是指使用他人的肖像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如未经本人同意,将其照片成列在照相馆的橱窗内或用来做广告、商标等。(2)现实生活中的刑事侦查拍照等,从法律上不能视为侵犯肖像权。如果涉及成年人,新闻媒体在刊登此类照片时,往往就用“虚化”等方式把当事人的面部做一些保护性处理。一经补充,学生豁然开朗。

再如讲授关于“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时,课本并没有具体说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我特意选取一组最新的数据,帮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引导他们领悟必须对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援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趁势和学生一起学习“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正因为我在课堂中有意识地选取最新的生活素材,进而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平时的习题中能从容应对。

法律资讯、乡土人文、社会时事热点、重大国际新闻都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引进时代活水,把学生引到大千世界中学习、感悟和体验,体现教师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思想品德教学并不一定要围绕课本展开,课本的作用被定位为一种课程学习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性的探索知识搭建平台。对课本资源的正确取舍、科学整合、理性补充,是在立足于课程标准、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严谨进行的,是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资源的变动更换策略

教材编写成型较早,虽然再版时的修订增添了新鲜素材,但是仍避免不了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尴尬。因此让这些相对陈旧的内容和数据缺乏鲜活性和吸引力,这需要教师选取最新的生活素材替换原有的材料。

如八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公民”,课本第4页提供了“新闻回放”:2008年11月,泰国发生大规模民众示威活动,政局动荡,两个国际机场都关闭了,造成大量外国人滞留,其中我国内地游客超过3500人,我国政府立即派出“特别航班”接回同胞。我认为这则材料太陈旧,而选用最新事件:“2011年2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威胁到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的安全,为了尽快将他们接送回国,我国采用民航包机、租用大型邮轮和大客车等方式,海、陆、空联动撤离,效果明显。从2月23日至3月5日共撤走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3万多人。患难见真情,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深深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浓浓爱意。”然后设计以下问题。

(1)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

(2)你对此事有什么感受?

从这个事情中,学生深切感受到公民的含义,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骄傲,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只有教师关注世界动态,及时将最新信息输入课堂,才能体现思品课的时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四、利用和开发课本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许多教师仍旧处在“教书”状态,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把课本知识体现出来,结果师生经常束手束脚。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转变,盲目拓展,忽视了对“质”的要求。

对课本进行一定的拓展,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当学生的思维角度出现偏差时,应该及时纠正。如果不顾是非任由感性驱使,放弃引导,就是对学生的不尽职。

我认为对课本的延伸扩用必须适度,不可牵强附会、指向偏误。一是要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切忌凭个人喜好做无边际的拓展;二是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基本学情,拓展的设计合理与否实际上是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的集中反映。如果某些讨论只能激活个别学生的思维,对大多数学生并无帮助,就不如改作分层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教师对课本的容量补充及深度挖掘常常是比翼齐飞的,专题式研究尤其如此。但是,对课本的补充与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课本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教学目标,否则就会重心旁落,喧宾夺主。

树立“课标”意识的教师,能合理取舍、慎重调整、科学补充课本资源。无论策略如何,都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习活动以学生探究为主、交互为主,不是将课本变成学生的世界,而且将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

参考文献:

[1]黄伟民.“思想品德”教学的一次盛会.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2).

[2]李伟杰.课本资源的拓展空间及尺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5).

[3]肖华.在改造教材中实施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3).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本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