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分析与对策

2012-07-10 11:23于海龙李秉龙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奶牛优势养殖

于海龙,李秉龙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奶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奶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68.1亿元,增长753.7%;城镇居民鲜乳品消费量由2000年的人均9.94kg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14.91kg,增长50%;奶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0年的8.9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3万人,增长148.9%。与此同时,我国奶牛养殖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奶牛存栏1260.3万头,比2000年的488.7万头增长了157.9%,年均增速为9.94%;牛奶总产量由2000年的918.9万t增加到2009年的3518万t,年均递增14.4%[1]。

从生产区域的分布来看,我国奶牛养殖业产区比较分散,基本每省都有分布,但整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局面。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6省区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57.45%以上,牛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1.01%以上,是中国原料奶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政策的出台,奶牛养殖业不断向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和山东四省区集中。这4省区乳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45.84%提高到2008年的49.47%,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44.21%提高到2008年的58.29%。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区域分布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发挥了各区域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现有文献中从成本视角下分析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耿红莉等(2003)运用要素价格和概率优势法对北京市及相关省份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的优劣势进行了计算比较[2],司伟(2005)分析了我国糖料作物主产区生产的比较优势及其成因[3],刘芳等(2007)、夏晓平等(2009)对我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4-5],卢凌霄等(2010)计算了我国主要城市蔬菜生产的区域优势[6]。目前,对我国奶牛养殖区域优势分析的研究还未出现,而深入分析各区域奶牛养殖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科学的奶牛养殖战略,促进奶牛养殖区域的合理布局和相关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提高奶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概率优势分析法,对我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其中天津和河北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其次为山东、河南、重庆和陕西。

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1 概率优势指数分析法

概率优势(Stochastic Dominance),是指在自然条件变动、出售价格变动等不确定的状态下,以某些已知的分布或假设性质明显、容易计测的有效函数为前提,测量特定作物的品种之间、地域农业的地区之间,甚至个别经营间的风险特性和位置的一种指标,由Quirk和Saposnik于1962年提出。概率优势分析是以期望效用模型为基础,根据累计概率分布,分析决策行为主体在面临自然条件、价格等不确定风险条件下,如何在两种替代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用来测量特定作物的品种之间、不同地域农业生产或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概率优势,具有研究指标变数基准化等优点。

一级概率优势(First-degree Stochastic Dominance)是概率优势分析的一种。假定x为收入水平,f(x)和g(x)是在两种选择方案f和g下收入的概率,且f(x)、g(x)∈[a,b]。人们的偏好以效用函数U(X)表示,由于不同的决策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其假定也就不同。最简单的做法是假定决策者的偏好是收入最大化。当决策者对所有的x有正的边际效用,且对于所有的 x,f的累积概率分布(F(X)=(fx)dx)小于或等于 g的累积概率分布(G(X)=g(x)dx)时,即当(F(X)≤(G(X),x∈[a,b]时,f的一级概率优势优于分布g。

借鉴上述理论框架,可采取如下步骤分析不同地区奶牛养殖的概率优势:

(1)计算一个区域奶牛养殖生产成本的发展速度V;

(2)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n个);

(3)假设每年为一个样本,则各发展速度出现的概率为1/n;(4)计算累计概率S(注:S最大值取0.999);

(5)经过变换后,S和V之间的线性关系为V=-a/b+1/b*Ln(1/S-1);

将V和Ln(S-1)看做两个变量,对上式做OLS估计,当S=1/2时,截距-a/b即为各区域奶牛养殖的概率优势(FSD)。其中生产成本、用工作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这四项指标中,低于全国水平的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小优势越明显。每头奶牛主产品产量的FSD值越大,该地区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越大,反之相反。

1.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分析采用全国12省区1998-2009年农户散养的相关数据。奶牛养殖的生产成本(每50kg主产品的生产成本)、每头奶牛的主产品产量、人工成本、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等数据均来自1999-201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奶牛年末存栏量、牛奶产量和成本收益率等数据均来自2000-2008年《中国奶业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奶牛养殖规模数据来自《中国畜牧业年鉴》。通过农产品价格指数对相应指标作了可比价格调整,以1990年为基期,价格指数来自1991《中国农业年鉴》。1998年和2004年我国农产品统计资料的统计标准做了较大调整,为了使各项数据更具可比性,笔者对部分指标数据进行了相应调整。

本文之所以选择全国12个省区农户散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①农户散养目前依然是我国奶牛养殖的重要模式之一。截止2009年5月底,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所占比重达21.7%,比2008年底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从各地区奶牛各种养殖规模看,2009年全国91.19%的养殖户为散养农户,总存栏占全国奶牛总存栏量的44.9%。因此,虽然奶牛养殖规模化的趋势日益明朗,但散养依然在我国占据主体地位。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二者总计共占全国总养殖(场)户的92.38%,总存栏占全国奶牛总存栏量的67.38%。河北、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12省(市)区中除天津和宁夏外,其余地区散养农户均占地区总养殖户的70%以上,部分地区达90%以上,12省区的散养农户占全国总的散养农户的56.13%,散养农户的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总的散养存栏量的61.97%(表1)。②农户散养奶牛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的土地政策条件下,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北方部分地区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低收益使奶牛养殖成为部门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③这12个省区是我国奶牛养殖的主产区,2008年牛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2.6%,乳牛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66.53%。④在成本分析中之所以选择人工成本、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是因为这三项成本占奶牛养殖总成本的绝大部分,以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看,这三项成本占奶牛养殖总成本的83.1%。

表1 2009 年各地奶牛各种养殖规模所占比重 (单位:%)

2 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

我国奶牛养殖主产区每50kg主产品生产成本的概率优势分析显示,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奶牛养殖的概率优势值(FSD)为1.029,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是一致的,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讲,整体而言我国奶牛养殖不具备概率优势。从分省的情况看,各地概率优势值差异显著,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的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其余地区则不具备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表2)。

表2 中国奶牛主产区生产成本的概率优势分析

2.1 中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

我国北方的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是我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近年来随着城市市场的需求拉动和耗粮饲料在饲料投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奶牛养殖业逐步由牧区向农牧结合区进而向农区转移。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地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河北、山东、陕西和河南是我国的主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为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饲料来源。同时,这些地区也是我国传统的奶牛养殖区,当地居民具有奶牛养殖的习惯。西南地区的重庆市FSD值为1.015,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重庆市与同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三地在地形地貌、气候和资源禀赋条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可能主要得益于重庆市奶牛养殖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如天友乳业等一大批大中型乳品企业的带动。

2.2 中国奶牛养殖的劣势区域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位于我国北纬38°至北纬53°之间,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而奶牛养殖最适宜的温度为5-20℃,且环境要求通风透光、干燥整洁。寒冷的气候条件使得在同样奶牛品种和同等投入条件下,奶牛的单产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自然上升。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东北振兴计划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区经济开始复苏,奶牛养殖所需的劳动力成本、饲料成本和技术成本不断上升,对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以奶牛养殖的饲料费为例,2000年黑龙江省每头奶牛所需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分别为2279.79元和220.77元,这一数值到2009年分别上升至4865.08元和1690.28元,剔除同期物价上涨因素后,分别上涨78.4%和540.1%。四川和云南两省主要位于我国西南的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上,该区域是典型的山地气候,气候湿热,雨水多光照时间短,草原面积小,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不具备奶牛养殖所需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FSD值为1.047,劣势显著。宁夏回族自治区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其较低的人工成本优势和丰富饲草资源带来的饲料资源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国家“禁牧”政策的实施,宁夏地区逐步丧失了奶牛养殖的人工成本优势和饲料资源优势,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禁牧”政策实施后,宁夏地区部分牧民为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提高收益,纷纷选择“昼伏夜出”进行偷牧,以弥补其不断丧失的饲草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的FSD值为1.063,劣势显著,这与其作为我国的“草原大省”和“奶源大省”是相悖的。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①区域分工理论强调区域开发应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而优势产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要素优势的产业模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全区面积118.3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拥有草地面积7880万h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2%,全区草地资源年生物总储量约680亿kg,其中可食干草总储量约408.6亿kg[7]。丰富的饲草资源、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奶牛大规模养殖可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奶牛饲养模式中的散养模式,一家一户的散养可能未能充分发挥内蒙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相反,较低的技术水平和精饲料不足的劣势却得到凸显。这点可从各种养殖模式下内蒙古地区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上得到印证。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间,散养模式下内蒙古自治区奶牛饲养的成本利润率均远低于同期小规模饲养模式和中规模饲养模式下的成本利润率。同时,除2008年外,散养模式下内蒙古自治区奶牛饲养的成本利润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7年两年最低,分别为2.02%和7.21%(表3)。②从气候条件看,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内蒙古自治区南北相隔1700多km,东西横跨2400多km,其中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中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而寒冷,大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之久,且气温在零下10℃以下,夏季温热而短暂[8],寒冷的气候严重制约了奶牛的单产水平。2009年,内蒙古地区每头奶牛主产品产量为5255.83kg,略高于全国平均的5217.63kg,显著低于天津(5870.44kg)、河北(5586.63kg)、山西(5495.75kg)、辽宁(6129.96kg)和湖南(5279.4kg)等地。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影响乳业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发展基础,其次是资源条件。内蒙古地区草原广布,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饲养成本相对较低,奶牛群体基数大,但从原料奶产量和奶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两项指标看,内蒙古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以来,内蒙古地区原料奶产量和奶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均高于20%。而从散养、小规模饲养和中规模饲养模式下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这一指标看,内蒙古地区奶牛养殖业的收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从2008年开始的。因此,内蒙古地区真正由奶牛养殖大省跨入奶牛养殖强省始于2008年,在本文的研究时段中仅占很小一部分。

表3 不同规模饲养模式下内蒙古自治区奶牛饲养的成本利润率 (单位:%)

表4 2000-2008年内蒙古地区奶业发展状况 (单位:%)

2.3 成本优势区与奶牛养殖的区域转移

为了验证概率优势分析的我国奶牛养殖的区域变动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本文选择上述区域2000年至2008年乳牛年末存栏量、牛奶产量和每头奶牛的成本利润率三项指标进行分析。牛奶产量和奶牛的年末存栏量反映了各区域现有生产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每头奶牛的成本利润率则实际反映了奶牛养殖的实际盈利能力。

2000-2008年,上述12省区的乳牛年末存栏量、牛奶产量和每头奶牛的成本利润率均呈现一定的起伏,但总体变动趋势明显。以2000年和2008年两个时点各项指标的静态比较看,我国奶牛养殖的区域转移与各地区生产成本的概率优势变动基本一致。①奶牛养殖进一步向天津、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和内蒙古地区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2000年这6省区的乳牛年末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6.75%和38.12%,2008年这两项指标分别提高到47.35%和59.3%。其中,内蒙古地区增势最为明显。②黑龙江、辽宁、四川、云南、重庆和宁夏地区奶牛养殖业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这6省区区的乳牛年末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92%和38.12%,2008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下降到19.23%和59.3%。③从各地区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上看,除辽宁和天津两地实现了略微的增长外,其余地区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黑龙江和陕西两地下降幅度最大。但仅就2008年的情况看,奶牛养殖优势区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整体高于非优势区(表5)。

表5 各区域奶牛养殖的年末存栏量、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及成本利润率 (单位:%)

3 奶牛养殖区域优势的成因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讲,为什么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等地具有奶牛养殖的优势,而黑龙江、辽宁、四川、云南和宁夏等地却处于相对的劣势,这就需要从我国奶牛养殖区域优势形成的影响因素入手做深入的分析。地区间成本差异可以从技术水平、经营规模、要素费用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本文采用每头奶牛主产品产量反映奶牛养殖的技术水平,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用工作价三项项指标反映要素费用,因本文主要分析散养模式,故经营规模这一指标未予考虑。根据概率优势原理,每头奶牛主产品产量的FSD值越大,该地区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越大,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用工作价这三项指标中,低于全国水平的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小优势越明显,反之相反(表6)。

表6 奶牛养殖主要生产要素的FSD值

3.1 技术水平差异

我们采用每头奶牛主产品产量来反映各地区奶牛养殖的技术水平,这一指标FSD值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22,低于该值的省区依次为四川(0.983)、宁夏(1.006)、陕西(1.006)、辽宁(1.017)、云南(1.021)和黑龙江(1.022),高于该值的省区依次为河南(1.051)、河北(1.043)、内蒙古(1.04)、山东(1.035)、重庆(1.024)和天津(1.023)。黑龙江、辽宁、四川和云南等地不具备奶牛养殖的技术优势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黑龙江和辽宁两地冬季严寒且持续时间长,导致同样条件下奶牛产奶量相对较低;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奶牛发病率高,成年母牛的产奶量一般为每头3000kg左右,远低于北方地区5000kg以上的单产水平。

3.2 要素费用差异

要素费用主要是指奶牛饲养过程中投入的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①我们采用用工作价这一指标反映奶牛饲养的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①2004年之前,用工作价分全国统一工价汇总和地区工价汇总。一般而言,采用地区工价汇总的用工作价更能反映各地区实际的人工成本,但因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本文采用全国统一工价,当然,这可能会造成西部地区人工成本一定程度上的高估。如2002年重庆市按地区工价汇总的用工作价为1088.71元,而按全国统一工价汇总的为1162.7元,类似情况在西部省区较为普遍。。这一指标FSD值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42,低于该值的省区依次为河北(0.98)、内蒙古(1.014)、河南(1.025)、黑龙江(1.028)和天津(1.038),高于该值的省区依次为宁夏(1.189)、辽宁(1.16)、山东(1.079)、重庆(1.075)、四川(1.067)、陕西(1.053)和云南(1.048)。宁夏、四川和云南等地人工成本劣势明显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增大了奶牛饲养的用工成本。而山东和辽宁两省则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升了农村劳动力饲养奶牛的机会成本,使奶牛养殖成本高于同期其他地区。2009年,辽宁、山东、贵州和重庆四省区奶牛养殖的人工成本分别为1454.94、1712.4、1388.8和1839.87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7.64元。②饲料费用包括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精饲料费FSD值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53,陕西省(0.97)最具优势,其次依次为山东(1.035)、河北(1.037)、天津(1.038)、河南(1.047)和四川(1.049),这与上述区域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区内丰富的粮食、麸皮和豆类资源密不可分。青粗饲料费FSD值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3,河北(0.961)、天津(0.918)和山东(0.985)三省区概率优势最为显著,其次为、黑龙江(1.008)、内蒙古(1.023)和重庆(1.026)。不具有概率优势的省区为辽宁(1.32)、云南(1.279)、四川(1.13)、宁夏(1.13)、陕西(1.118)和河南(1.064)。

3.3 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中国黑白花奶牛也叫中国荷斯坦奶牛,是引进国外各类型黑白奶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体型高大、产奶量高、母牛性情温和、易于管理的特点,但不耐热,抗病能力较弱。一般一头成年奶牛年需青贮料7000-9000kg,环境要求通风透光、干燥整洁,最适宜养殖温度5-20℃。

从地貌特征看,我国北方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幅员辽阔,适宜牧草和粮食作物的生长,为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和精饲料来源;南方地区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牧草和粮食作物面积小、单产低,且草原、草坡改良难度大,发展潜力小。从草原分布看,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和青藏高原一带,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陕西和四川等12省区草原面积达2.38亿hm2,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亿hm2。南方14省区草原总面积7951万hm2,与内蒙古一区草原面积相当,约占我国草原总量(约4亿hm2)的1/5,且这些草原大都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以草山、草坡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利用比例较低。从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气候阴凉干燥相比于南方地区湿热的气候,更加适合奶牛的生长。因此,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看,内蒙古、天津、河北、河南和山东总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全国12个奶牛养殖省区的生产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的概率优势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各地区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是不平衡的,我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的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等地,而黑龙江、辽宁、四川、云南和宁夏等地则不具备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影响各地区奶牛养殖比较优势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不容忽视。

4.2 对策建议

(1)继续推进奶牛养殖区域的优化整合,完善奶牛养殖的区域布局。针对目前奶牛养殖布局分散,区域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态势,应继续加快奶牛养殖优势产业带建设,推进奶牛养殖区域的优化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向奶牛养殖的优势区集中,在国家奶牛养殖优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奶牛养殖的区域布局。通过对散养模式的区域整合和合理布局,这一区域意义上的规模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散养模式生产的不足,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环境、技术和资源禀赋优势,同时还可通过集中向优势地区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良种补贴、圈舍改造补贴、技术培训与指导、市场信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显著提高这些地区奶牛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散养模式生产的技术水平、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

(2)扶持和促进奶农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我国乳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虽然长远看,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是我国奶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奶牛养殖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散养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将长期存在。因此,现阶段我们不应大势诟病这种模式的弊端,而应从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入手,转变我国乳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手段众多,而奶农合作社可能是最适宜的一种。养殖小区更多的是“集中散养”,对于提高奶农的组织化水平和议价能力难以有质的突破;奶联社和牧场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将奶农排除在产业发展之外,对于提高奶农的收益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并无太大益处;只有组织良好的奶农合作社,才能提高奶农的组织化水平和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奶农的市场控制力和议价能力,实现奶农收益的真正提高和我国乳业的持续健康发展[9]。

[1]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耿红莉,王秀清.北京市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5):32-36.

[3]司伟.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123-130.

[4]刘芳,何忠伟.中国肉羊产业区域概率优势分析[J].农业展望,2007(4):42-44.

[5]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719-723.

[6]卢凌霄,周应恒,龙开胜.中国主要城市蔬菜生产的地区优势分析——以黄瓜、西红柿为例[J].财贸研究,2010(1):58-65.

[7]张海明.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及产业化布局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330-334.

[8]内蒙古基本情况[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e3662737 fd5360cba1adb9f.html.

[9]于海龙,李秉龙.基于产业链的我国奶业利益分配关系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7(6):56-62.

猜你喜欢
奶牛优势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矮的优势
奶牛吃草
画与话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