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012-07-10 11:23刘少坤阳树英欧阳凯金志庚王彬武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韶山红色旅游旅游

刘少坤,阳树英,欧阳凯,金志庚,王彬武

(1.湖南农业大学,a.资源环境学院,b.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态系,湖南 长沙,410128;2.湖南省韶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湖南韶山411300)

在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传统的观光性需求所占比重将下降,生态化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市场需求比重将上升。市场需求细分化取代了原来的大众化旅游市场,旅游者不再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1]。红色旅游有特定的市场群体,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退后,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将会成为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2~4]。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还受到政治性和市场化因素双重影响,有平平状态,也有高潮时段。整体态势一般是5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年和10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一个大高潮。并且红色旅游区多数是静态参观为主,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国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红色旅游的特点、意义,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市场定位、发展对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但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鲜有人研究。对区域合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旅游区组织行为模式研究,而研究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模式相组合的就更少了。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红色旅游,找出红色旅游的开发亮点。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从理论上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研究将在对韶山旅游资源景观本底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构建“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系统性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给韶山旅游的综合开发以实践指导,为韶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合理选用组合模式

韶山市的旅游发展要加强区域联合发展,在把握红色旅游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注意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模式

方世敏、罗茜(2004)在分析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特性、现状、优势及开发创新时,就提出建设湘中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故乡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旅游区,简称“红三角”[3]。韶山风景区已及整个“红三角”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纽带连接,把红色旅游和山水田园巧妙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极大的拓展旅游范围、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5~8]。建设森林氧吧公园、丛林探险基地、农耕文化园、农业示范园等,可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户外运动、森林探险、耕作体验、农家乐等旅游,使游客在红色景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游览了大好河山、体验了农家生活。

1.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模式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这3位伟人都是生在湖南、长在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可以将毛泽东思想与湖湘文化、三位伟人与湖湘名人相结合,建设湖湘文化园、湖湘名人会所、伟人游历湖湘掠影馆等,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南历史,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1.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模式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民俗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把伟人的成长历程、伟人的精神财富与丰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把红色文化与民俗表演、当地吃住习惯相结合,建设民俗风情街、民俗特色饮食街等,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9,10]。

1.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模式

特别的节庆日和大型活动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将红色旅游和新年祈福、伟人诞辰纪念、党的纪念等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祈福纪念活动,将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打造舞台艺术精品,能够极大的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1.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伟人流芳百世,红色文化能够永远引领时代主旋律,充分利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凝聚我党与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力量,在世界上塑造一个有希望和崛起的中国形象。

2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规划设计方案主打红色旅游品牌,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带动商务/会展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形成风格鲜明、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需求[11~13]。同时,在开发中保护旅游资源,在保护中有序开发。

2.1 新型休闲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1)城区生态休闲。将市民休闲广场、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一体化规划[14],构建韶山生态旅游新景观。调整完善市民休闲广场规划,营造更多的生态景观,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广场。以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游道、生态景观、生态休憩设施、生态体验项目建设,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公园。依托现有的酒店、保健中心等资源开发温泉沐浴城、养生堂、药膳坊、康体馆等休闲、养生、康体产品,建设保健养生休闲中心。

(2)森林生态旅游。在韶峰景区外围,依据地形地貌、水体、森林的分布,设置森林氧吧、林中溯溪、森林营地、登山看日出、攀岩运动等旅游项目,开展森林生态体验旅游。在滴水洞景区外围地势低洼平缓地带建设森林休闲度假中心,度假设施均为依山傍水而建,统一的原生态风格,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

(3)乡村休闲旅游。韶山市生态环境优良,水体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美食富有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韶山风景区外围的大量优质农田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韶山风景区外围,东南部生态农业区依托村落、农居、果园及乡村生态环境等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落,红色旅游服务配套区,开展“住农家、干农活、吃农饭、赏农村、购农产”等乡村体验与生态休闲活动,还可以开设“忆苦餐”等特色餐饮。

(4)农耕体验乐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东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传统型的作坊,让游客下作坊体验做豆腐、弹棉花、做木工等传统工艺。由农民传授农业技能,让游客“当一天农民”,体验农业劳作。提供自助烧烤场,游人可将自己采摘的蔬菜、垂钓的鱼虾等劳动成果用来烧烤。

(5)农耕文化展示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东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风格各异的仿古农居,修建水榭亭台、游道、风车水车等建筑小品,配套竹园、花园、四季蔬果园等植物景观,构建农耕景观。通过老照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民谣俗语和现场表演等方式,放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工具、衣服服饰、作物种子、农庄动物等物件,再现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反映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变化和农村面貌变迁。

(6)湖湘文化名人会所。在韶山风景区东部,建设大型湖湘文化展览馆、历史名人雕塑群,形成历史完整、涵盖全面、挖掘深入的湖湘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通过文化宣讲、文物展示、购物纪念等方式宣传和传承湖南文化,体现出伟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可以在附近的非敏感区建设高档人文住宅区和可承接大型商务洽谈、学术交流、文物展销的酒店。

(7)仿古风情街。在韶山市城乡结合部的生态人居保障区,依托现有资源,结合湖湘文化传统和韶山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建设规模适当的仿古小镇,开设特色餐馆、风味小吃店、仿古客栈、风情茶馆、小戏院、古玩城等,还可以采取“前店后厂”式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坊。

(8)祈福节庆游。为顺应广大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和求福的心愿,可以在正月初一、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国庆节等吉庆日开展大型特色活动,可以将花篮、烟花、鞭炮、香烛等相关祭祀用品的商业活动融入其中。为适应婚庆旅游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依托韶山这一崇高的红色旅游基地,可以开发出主题特色类型的婚庆产品,比如在特别的节日举行“优秀党员集体婚礼”、“军人集体婚礼”。

(9)夜间激情游。通过“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浴”等要素的开发,大力发展韶山夜间旅游产品,丰富韶山夜间旅游活动,从根本上扭转韶山“一日游”局面,真正发挥出韶山区域旅游龙头带动作用,比如举行“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晚会、“红色经典”电影巡演、大型纪录片首映、大型“韶乐”激光喷泉秀等活动。

2.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遵循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思路,依据韶山以及“红三角”各方面优越的条件,整合各类优质的资源,初步设定了9类特色旅游产品,实现由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向瞻仰伟人、文化熏陶、节庆祈福、生态保健、乡村休闲、运动探险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转型[15-18]。概括起来,可以称为由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四品”旅游产品体系。

图1 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四品”旅游产品体系

3 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图2 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综合开发产业集群结构

韶山以及“红三角”旅游区,可以采用5种基本组合模式,在9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形成以红色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住宿、餐饮、文化、购物、交通等核心产业为基础,以农业、社会服务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为辅助的特色化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图2)。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采用优化组合模式发展新型旅游产品,能充分发挥旅游的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变“一日游”为“多日游”,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变单一的“收费收入”为“消费收入”,让游客想要来、留得住、用得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对农业产业的影响,不但是因为人多、留得久而产生对农产品的大量消费,还能带动绿色有机高档农产品的消费和农业景观观光消费,产生新的生产需求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复合[19]。比如,建设大棚温室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绿色、有机认证发展认证农业,开展农业观光活动促进农田连片成规模生产,发展“猪—沼—果”、“稻—鸭—鱼”、“茶—菇—鸡”等立体生态农业。还会引发对高档鲜花、特色鲜果、珍奇野菜等高档鲜活农产品的需求。

(2)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是以旅游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祭司用品的需求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了满足饮食多元化和游客带土特产回家的需要,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借此为契机扶持若干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规模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纪念毛主席和祈福的心愿,一是可以发展做工精美、用材名贵的高档手工艺品,二是可结合韶山山水、人文特色开发新型手工艺品,三是生产祭祀礼品。

对建筑业的影响,一是游客量的增加和景观发展更新的需要会促进新景物的建设和原景点的维护;二是新旅游类型会促进风情街、文化园、宜居区等新旅游区的建设;三是旅游向农村发展会促进农家宾馆、农家乐园的建设;四是经济的整体发展会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3)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一是对交通运输业增强运输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的促进,比如成立旅游公交公司、建设专营环保车队、实现“一票乘车”制度等;二是对服务业档次的提升,引导旅游中介、规划策划、运行管理等生产服务业,壮大餐饮、住宿、导游、导购等生活服务业;三是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依托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大做文章,比如开展学术研讨、文物展览、文艺汇演、影视首映、民俗表演等。

各产业链不断延伸又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这些产业不断相互融合,最终就使得产业链复合成产业网,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出现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如此以往成为良性循环。

4.2 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红与“绿”的结合会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韶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森林探险和生态保健类的旅游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韶峰八景、滴水洞和黑石寨等山体景观为主的地区要求尽量保持高森林覆盖率、众多的古木大树、原始神秘的森林原貌,对韶河、石狮江和其他大小水塘都提出保持水道通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要求以满足生产生活和景观的要求。

游客人数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消费的扩大会对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游客在城区的活动会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质扩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节能环保公交系统和夜间照明系统的改造、宾馆和居民小区节水省电的生态改造等,游客在乡村进行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会促进农村民居的“五改四洁”建设、养殖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这能促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些改变既能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又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还能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新型旅游带来的效益又会激发人们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因此,韶山不但会实现红色旅游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还能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势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4.3 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新型旅游将游客吸引到农村、将产业延伸到农村、将就业稳定到农村、将建设扩大到农村,能让农民更富有、农业更健康、农村更发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旅游使旅游区的收入由单一“门票收费”型变成了综合“旅游消费”型,不但增加了收入总量,还优化了分配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旅游管理局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离景不同距离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新型旅游让广大人民群众由旅游服务的后台走上前台、由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央、由责任的被动承担者变成主动承担者,将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有效应对旅游接待、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

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1 统筹区域发展,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统筹韶山风景区与景区外围的,协调与韶山风景管理局与当地政府、村支两委、人民团体的关系。旅游目的地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活动都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地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保护、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快、人民分享到的福利更多。

管理部门应注重村民有关旅游方面的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包括基本的礼貌礼节、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培训,导游、基本交际外语等专门性培训。促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其不仅仅是旅游的受益者,也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必备的支撑。

管理部门应了解当地的需求、资源使用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潜力。对旅游行业中的服务行业、个体经营的家庭旅馆、个体经营的商店或地摊等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要尽量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引导成立不同经营对象的旅游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加强竞争力,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

管理队伍要增加当地居民所占的名额、提升当地居民所处的地位,通过人才的积累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搭配完善的人才队伍。

各项规划的制定要扩大公众参与,保护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与当地的和谐发展,优化各个村落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韶山旅游环境的改善与居民个人收入、游客游览满意度、城镇建设等多方面均是利益相关的。

5.2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和优化韶山的旅游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更应注意那些赋有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环境因素的保护。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严格项目准入的环境审批控制,建立系统的旅游环境管理规范,制定游客行为教育、引导与管理的机制,加强属地管理对旅游开发的环境负面影响控制能力,增强环保能力。

强化红色旅游景区核心区的保护,确保红色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应保持红色历史文化景观完整的自然形态,禁止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除小体量景观建筑和小品建筑外,不应修建其他方面的建筑。注重对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增强红色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力。

强调适时开发的重要性。对目前尚无能力恢复或恢复价值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以备将来开发之用。对红色旅游资源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立保护标志,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抓好大面积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项工作,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厕所的建设与改造等,加强环境承载能力。

5.3 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景区“三权”分离制度的实施。“三权”分离是指景区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推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营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将韶山烈士陵园、韶山诗词碑林、韶峰等景区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管理上接受民政、文物、旅游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行政管理,经营上则由让企业投标获得,实行完全自主经营,从而盘活上述景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

韶山景区内推行“一票制”。建立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政府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韶山景区和城区一体化管理,从而带动韶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目前韶山风景区存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管理故居、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协调等问题,建议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人民政府成立红色旅游协调办公室对景区实现统一管理。

加强相邻县市的协调配合。韶峰景区位于湘乡市与韶山市的交界地带,韶山管理局、韶山市、湘乡市“三方割据”,各自为政,互补隶属,在对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针对以上情况,韶山管理局、韶山市与湘乡市人民政府可以成立股份公司,共同参与韶峰的经营与管理,有利于整个景区功能分区的明确,混乱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得到遏制。

推行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多方联动的旅游监督与执法机制,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整顿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公安、卫生、电信等部门开通24小时投诉、报警、救援、咨询等服务。

5.4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旅游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

强旅游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和诚信建设,使旅游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在竞合中形成本地的诚信文化,不仅要扶植和培育出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业务多元化的旅游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还要吸引一批海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参与“红三角”旅游区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

5.5 提高协作层次,实现大区域联动

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协作模式。“政府主导”就是成立“红三角”旅游协调小组,将红三角旅游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组成红色旅游协调小组,来促进“红三角”旅游市场的推广与品牌塑造;“市场运作”就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差异性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是通过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形成整体竞合的“红三角”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将伟人故里“红三角”打造成高品质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成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区,构筑成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企业经营”是景区资源在国有的基础上把经营权下放给相关旅游企业运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社区参与”是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居民应该积极配合三地的旅游协作的开展。

“红三角”区域外合作,从产品开发角度分析,主要是强化“四品”、竞合“张家界”、联合“湘赣黔”;从市场开发角度分析,重点是瞄准“长株潭”、辐射“鄂桂赣”、对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1]David A F,Ross K D,张广瑞,等.生态旅游政策与规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方世敏,陈攀,曹红春.免费开放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基于湖南花明楼、韶山景区的实地调研报告[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151-154.

[3]方世敏,罗 茜.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135-138.

[4]邹家红,向卫俊,李浩文.湖南“红三角”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J].河池学院学报,2005,25(5):102-105.

[5]吴郭泉,刘加凤.论红色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关系——以湖南“红三角”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5-88.

[6]谢雄辉.长株潭红色旅游区域协作问题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69-72.

[7]杨平.长沙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5-67.

[8]李晓阳,谭士元.对黑龙江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6):175-177.

[9]尹晓颖,朱 竑,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2):34-37,76.

[10]郭信艳,钟 滨.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115-116.

[1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8.

[12]钟晓青,黄玉源.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3]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4]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5]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44-48.

[16]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4):29-31.

[17]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现代企业,2000(12):51.

[18]林越英.对中国发展会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6):46-49.

[19]林龙飞.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2006,9(5):88.

猜你喜欢
韶山红色旅游旅游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沁园春·韶山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