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映像

2012-07-13 05:15黄东亮李志敏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叙事学建构

黄东亮 李志敏

[摘 要]在民族性与全球化并存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中,作为一种国家形象的视觉表征,伦敦2012年申奥片策略性地规避了宏大叙事,独辟蹊径地结合双重语境,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视角,运用线性流动且有逻辑联系的叙事结构,对伦敦的实力与体育精神进行了复合式叙述,成功地在银幕上建构起了伦敦作为申办城市的双重映像。本文尝试从叙事学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一经典影像文本的叙事艺术进行解读,以探索申奥片相应的创作规律。

[关键词] 申奥片;叙事学;建构;双重映像

2005年7月6日,狮城新加坡莱佛士会议中心,伦敦、巴黎、纽约、莫斯科、马德里五城角逐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经过激烈角逐,最后,伦敦后来居上,击败此前呼声甚高的劲敌巴黎,力拔头筹!而其新人操刀,小成本制作的申奥片Make London Proud(以下简称Proud)更是以其新颖别致、平实而幽默的风格赢得了众多赞誉,完胜由法国金牌导演吕克?贝松掌镜的巴黎宣传片!伦敦申奥成功,该片功不可没。本文将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双重视角,并结合符号学的有关理论对这一作品进行解读。

一、申奥片叙事的分析框架

1969年,法国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正式提出“叙事学”一词。在文中他所作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①在《〈十日谈〉语法》中,他也辨析了叙事的三个方面:语义、句法和词语。语义指的是叙事所表达或隐含的具体内容,即作品的“主题”;句法指的是叙事单位的组合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词语指的是构成一个叙事的具体的句子。②这一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对于建立申奥片的叙事分析框架,确立分析重点,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叙事语境的关注上,建构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经典叙事学是存在缺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而作为一种说服意图非常强烈的影像叙事文本,申奥片的叙事必然离不开对其叙事语境的分析。这个时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后经典叙事学”将为我们全面把握申奥片叙事策略提供了一种更为宏观的方法论,因为它更为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的语境作用。因此,将经典叙事学的文本结构研究与后经典叙事学中的语境研究相结合,将使得申奥片的分析框架更为科学与全面。

二、申奥片叙事的双重语境与相应策略

何为语境?在后经典叙事学中,尤其是认知叙事学中,语境往往分为两大类,一为叙事语境,二为社会历史语境,前者主要指涉叙事本身的内在规约,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外在意识形态关系。任何一个叙事文本的叙事成功都离不开对这双重语境的把握。申奥片叙事的语境同样有两个层面。

首先从内在的叙事语境来看。伦敦申奥片形象传播应包含两个层面,一为国家以及伦敦实力的集中展示,一为伦敦的公众对奥运精神和理念的认同与展现。为了应对这一语境,Proud采取了“求大同”的策略,即寻找到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

比如,该片中并没有眼花缭乱的风光和繁复的蒙太奇,与吕克?贝松指导的申奥片大肆宣扬法国的浪漫风光不同,伦敦申奥片自始至终都围绕体育运动而展开。导演古德里奇把“心中的体育梦想”作为这部短片的主题,并强化运动项目之一奥运的核心元素,在Proud中,一大批文艺体育明星以普通人的身份相继客串出场,汽修厂的修理工抡起轮胎练举重;空姐竞走斑马线;残疾人投篮进球后振臂高呼;五星级宾馆的侍者在旅客的行李箱上做托马斯全旋;贝克汉姆在咖啡馆的小桌上做填字游戏;街头的绅士们把手中的雨伞拿起来练击剑;环卫工人把饮料罐当曲棍球来玩;公园里小女孩即兴后空翻;而建筑工人拿起护栏玩撑竿跳……不同肤色的人种、不同职业的市民、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们在非运动场所即兴进行着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流动的运动画面,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于斯的人们热爱体育的特征,强化了“心中的体育梦想”这一主题。

正如其导演古德里奇所言:“对于一部宣传短片来说,首先是片子的主题是否能与观众充分沟通,使其感到影片的主旨与他们息息相关,获得认同。只要做到这一点,怎么描述故事、表现主题的形式是可以不拘一格的,它们都能从情感上激发观众的共鸣、打动人心。”③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求“大同”的策略,让整部片子显得平易近人,引发共鸣。

申奥片的另一个语境是它的社会历史语境,这个语境往往又与观众的政治、文化、民族的差异密切相关,也极易引发偏见。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人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因为任何一个观察者,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历史与文化之中,都是有局限性的。”④当然,申奥片的评委同样拥有诸多对伦敦的合法偏见,比方说,从种族歧视与交通拥堵,为了消除这些“合法的偏见”,在片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镜头:残疾黑人青年与白人青年配合默契在打篮球、两个不同肤色的环卫工人在玩曲棍球,这都是在传达一个种族和谐的景象;而伦敦市长选择了公交出行,这无疑是想改变人们对伦敦交通拥堵的旧有偏见。

三、申奥片叙事的双人称主体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叙事因素只有在相互联系与制约中方能产生意义。在一个微型文本——句子——中,任意句子成分都是在与其他成分的联系与制约中获得其存在的价值。⑤在伦敦申奥片的文本中,双重语境使得叙述者和叙述的内容也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叙述者也有两个人称在复合叙述。

首先,在Proud的叙事里没有一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而且片中的人物都很少是面对镜头拍摄的,少了很多表演的感觉,给人以客观真实的感觉。正如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里对叙事所做的界定,这就是一种“非人称叙事”。此外,Proud里面还有部分说明性字幕来辅助它完成叙事。根据书中对叙事人的分类,这种叙事里面的叙事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它—他”者叙述人,“它—他”表明从一种纯粹非人格化的叙述到一种具有某些人格化叙述的过渡状态。所以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非人称叙事,还具有第三人称叙事的特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流动的时候,Heather Small演唱的主题曲Proud也在同时进行,歌词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I look into the window of my mind I can feel my spirit rising…抒情性话语说明,导演也试图借助歌曲来引入“我”者叙述人,与前文所提到的“它—他”者叙述人并行互补,从而构成了“我/它—他”的双主语,以分别对应于体育/伦敦的双宾语。一般来说,从“我”这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城市的体育精神更富有感染力,以“它—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叙述伦敦的实力,则显得更客观。叙述的客体决定叙述者,叙述者反过来更好地服务于客体的表现,叙事因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进一步在这里得以体现。

四、申奥片叙事的双轴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句法的分析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种陈述单元按照何种序列进行组合,往往是研究者所追问的。作为现代符号学的鼻祖、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索绪尔认为,所有讯息都涉及选择和组合,而毗邻轴与系谱轴是符号体系被组成起来的基础方式。

所谓系谱轴是一个可以选择各种元素的地方,它是被选用的符号所从属的一组符号。与系谱轴相对应的是毗邻轴,即被选用的符号按照一定序列所组成的讯息。通常一个元素从系谱轴里被选出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会与其他的元素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就叫做毗邻轴。叙事的结构离不开系谱轴和毗邻轴的艺术化运用。

Proud中叙事所借用的符号单元,换言之,就是视觉传播的系谱轴非常具有典型性:修理工、空姐、服务员、环卫工人以及建筑工人等构成了代表“伦敦人”的元素库,为同一个系谱;同理,举重、皮划艇、竞走、托马斯全旋、撑竿跳等运动项目也构成了另外一个代表“体育”的系谱;白金汉宫、伦敦桥、大笨钟、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元素则构成的是代表“伦敦城”的系谱。这些系谱轴元素以一个女子运动员的奔跑和观察为线索,一线串珠式地组成了毗邻轴。换言之,奔跑的女孩是一个楔子,以此展开伦敦人对运动的热爱与奥运的渴望,清晰地传达出这样一个段落大意:在伦敦这座热爱运动的城市,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洋溢着运动的热情,体育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奥运的梦想。

五、申奥片叙事的双重意义

紧随索绪尔之后,罗兰?巴特创立了便于意义分析的系统模式,其理论核心就是符号含有两个层次上的意义,第一层次为明示义,是指符号的明显意义,第二个层面包括隐含义、迷思和象征意义三部分。现在以明星、城市建筑、字幕及音乐等为例来探讨其诠释的双重意义。

(一)明星、平民与全民运动

人物的选择在Proud中也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随着镜头的不断转移,众多街头的普通市民在运动员的感染下,也即兴运动着,这其实表达的就是,在伦敦,普通人也像运动明星一样;而后,真正的明星则次第进入我们的视野,被纳入了叙事的系谱轴。足球明星Beckham、《莎翁情史》里的莎翁Joseph Fiennes、英国第四电视频道的主持人Dermot O餖eary、老牌影星罗杰?摩尔Roger Moore、老牌女影星Helen Mirren、奥斯卡影帝Jeremy Irons以及伦敦市的市长Liverstone……⑥这些频繁闪现的脸谱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明星其实起着两个作用。首先,从国际性的视角来看,他们许多都是世界著名的明星,他们的脸谱就是一种跨界的符号,对观众起着召唤作用,从而产生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其次,在奥运的语境里,他们都成了体育的热爱者,无论是英国本土的影星和球星还是政府的官员,他们都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意味着名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一样热爱运动,他们都一致地支持奥运。

所以,无论是平民运动员化还是明星平民化,这其实无形中把一个全民体育以及体育群众化的城市形象给表征出来了。

(二)建筑与世界之城

Proud摄制的场所是伦敦城里的街道,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周围的建筑群是整个故事的场景,所以,对其叙事的分析显然离不开这些物理环境。片中,随着钟声的响起,女运动员开始奔跑,伦敦的著名景点如大笨钟、白金汉宫、伦敦塔、泰晤士河、大英博物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相继进入观众的视野,一个古老而充满独特文化魅力的伦敦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空间不断转换的同时也带人进入时空隧道,唤起了人们对伦敦的历史的怀想。

但是导演的意图似乎不止于此,在片中,他还把字幕说明作为重要结构线索在使用。当镜头画面切到伦敦塔桥的时候,画面上出现four world heritage sites的字样,四大世界遗产,“世界”二字的出现,一下子把风景名胜的归属提升到世界层面,转换了话语,潜台词就是,伦敦是英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字幕与申办实力

说到字幕,巴特曾用“锚”来形容图片说明里的文字功能。他认为视觉图像的意义是多元分歧的,而“锚”的功能就是限定这种可能性,在影视广告的叙事中,字幕的呈现通过一种“图文混排”的形式可以限定和引导人们的影像解读。

为了弥补画面叙事性的不足,避免歧义的产生,在Proud中,伴随着画面,导演也刻意补充了9组字幕,来进行相关的补充说明:

global media center\four world heritage sites\discreet and professional security…the finest hotels\public transport for everyone\absolutely passionate about sport分别对伦敦的媒介、文化、安保、经济、市民、服务、交通、休闲生活以及运动精神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做了有力的说明,尤其是最后一句对市民运动激情的描绘更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那个建筑工人摔得满嘴泥后,回头露出的憨厚笑容里,受众通过这种英国式幽默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与奥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伦敦不仅具备承办的实力,更是一座让人快乐的城市。

猜你喜欢
叙事学建构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