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艺术家》中的镜子意象

2012-07-13 05:15向聪颖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家

[摘 要]法国影片《艺术家》(The Artist)以其黑白默片的独特风格刷新了当下人们的审美感受。引人深思的是,电影画面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类似镜子映照功能的物体,如银幕、橱窗、玻璃桌、眼睛等。这一系列类似镜子的意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却处处体现着导演的精心谋划。影片中,这些很普通的镜子意象常常出现在人物心理转变的关键时刻,是人物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重要工具。它们不但巧妙地呈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图景,而且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涵。

[关键词] 《艺术家》;镜子意象;内心图景;叙事内涵

由迈克尔?哈扎维纳希乌斯导演,让?杜雅尔丹担当主演的法国影片《艺术家》(The Artist)在第84届奥斯卡奖项的角逐中,最终将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五项大奖收入囊中。它主要呈现了默片明星乔治?瓦伦丁在有声电影时代到来时的艰难处境以及他和佩皮?米勒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一个无声时代的巨星(乔治?瓦伦丁)的陨落和一个有声时代的后起之秀(佩皮?米勒)的爆红。作为一部黑白电影,该影片既没有绚丽色彩的刺激,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导演似乎刻意把他们之间的爱情冲突减到最小,试图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分裂。而这种诗意的表现,正是通过用许多镜子以及具有镜子映照功能的物体,如银幕、橱窗、玻璃桌、眼睛等一系列意象的运用来实现的。

凡是可以反射光线、显示影像的物体都可以被称作广义上的镜子。而镜子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意象,是因为从古到今,镜子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而是被赋予了象征和隐喻功能的表意之“象”,它承载了作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体悟。比如,中国古代就有“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说法;在西方,艾布拉姆斯(M?H Abrams)在《镜与灯》中的镜子即是西方文论中“再现”传统的体现。可见,镜子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

当人们不再依赖多样化的声音和色彩的时候,影片迷人的魅力或许更多的来源于剔透、解析度强的光影技法和影片的每一个视觉符号了。在这部电影的众多视觉符号中,镜子意象群无疑具有更强大的表意作用。著名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所认为的“镜中镜”的构图效果,就是指“由镜子或镜子的替代物与电影银幕共同构成的套层视觉效果。银幕本身给观众以镜像的视觉感,它是‘镜中镜构图的外层;镜子或其替代物是镜头内部的视觉元素,它又形成一种镜像,即‘镜中镜的内层”①。本文认为,这些“镜中镜”的形式不仅贯穿了其复杂冲突的心理活动(潜在的焦虑——反抗绝望——得到救赎)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这一意象本身也丰富了电影叙事的意蕴。

二、人物内心世界的斑驳图景

在笔者看来,镜中人不仅是片中人物的身体映像,同时,它也时刻暗示着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内认为:镜子一方面作为一种公正、中立的见证者,使人通过镜中的形象实现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映像又与人保持着一种冲突关系。镜中的映像“注视自己的形象,意味着面对自身的极限,催人衰老的岁月,并直视自我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或者焦躁的事实,即人的生物本质和必将死亡的现实”②。因此,这种映像,既有助于构建理想的自我,又可以使之趋于分裂和毁灭。

男主角乔治?瓦伦丁第一次单独面对镜子是在他的梦境中:他梦到自己坐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咆哮,可是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他发现自己突然失语了,他惶恐地对着镜子大喊。其实,这一情节象征性地暗示了他在有声电影时代中彻底失语的后果。在这面镜子中,与其说照见的是他憔悴、紧张的面容,不如说照见的是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他与镜中的“自我”进行了眼神的“交流对视”,借助镜子这个“他者”,他的个人恐惧被无形地扩大了。同时,导演把这个场景设定在他的梦境中,又可以当成是整个现实世界的镜子,这两面镜子折射出了他内心对于有声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不适与恐慌。

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在默片电影失败以后,他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一方面不得不对以前嗤之以鼻的有声电影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他所爱的有声电影巨星佩皮?米勒的身边已经有了其他的男人,这是在事业和爱情上的双重打击。这时,导演又一次用了镜子意象——银幕。光线把他的身影投在了电影的银幕上,银幕中的影子成为一个能与他对话的“他者”。因而,他与银幕中的自己展开了对话:“you have been stupid! You have been proud!”这组对话似乎有着双声的效果,就如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那样,在主人公的自我表述中,嵌入了他人对他的议论,“对话能使主人公用自己的声音来代替他人的声音”③,它既是瓦伦丁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也可以看成:习惯了有声电影的观众对已经不合时宜的他的一种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乔治?瓦伦丁之口说出来,虽然内容依旧,但是又带有一种自嘲的语气。这种看似轻松的自嘲其实隐藏着他悲剧性的处境:他并非不能说话,并非心理上不肯接受有声电影,而是没有观众愿意接受他在舞台上说话。(“No one wants to see me speak!”)换句话说,他已经被这个有声时代所抛弃。一方面,他竭力想要证明自己在无声电影上的成就,一方面他又清楚地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必然胜利,反而被自己的这种坚持拖得疲软无力。这种既希望走出去、又无力走出去的深刻矛盾造成了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巨大审美张力。

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睛里照见自己。从而,眼睛与镜子具有同样的隐喻性质。个体的人在缺乏真实镜子的情况下,必须以他人的眼睛为认识“自我”的媒介。影片中,导演设置了两双具有意味的眼睛。其一,路边的警察的眼睛。他在警察的凝视中,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认证和反思。片中当他偶然看到佩皮?米勒完整地保存着他最珍贵的东西的时候,非常震惊。同时,这一场面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变得愈加脆弱和敏感,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把警察的目光误读为嘲笑。他在警察的眼睛里看到了那个无力走出无声世界的自己。于是,他绝望地想到了自杀。其二,佩皮?米勒的眼睛。正当他准备自杀的时候,佩皮?米勒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在佩皮?米勒的眼睛里重新进行了自我认知,建构起自己新的形象。佩皮?米勒的眼睛成为他自我认同的一面镜子。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我们可以把镜子阶段理解为“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④,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培养始终与镜子相关。在最后的特写镜头里,乔治?瓦伦丁在佩皮?米勒的眼睛里找到了理想的自我和那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他看到了“爱”与“被爱”的信息,他重新对自己的人生燃起了希望。可以说,正是佩皮?米勒的眼睛为乔治?瓦伦丁提供了最后的救赎。

三、镜子意象的叙事内涵

在影片的叙述中,男主角的事业发展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无可挽回的悲剧性命运。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乔治?瓦伦丁所面临的困境或者他所陷入的一种僵局:人虽然还在努力地奋斗,但是他始终没有胜利的可能。当人们不再欣赏默片魅力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自责和幻想的情感结构,丧失回归自我的可能性,于是他把矛头指向了自己,最终在这种情感结构的重压下,走向自我毁灭。在我看来,导演用镜子意象来叙述这种毁灭感更具有悲剧意味:镜中的映像只是一种虚像,它不可触知,始终是一个虚无的影子,那么建立在此虚幻基础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念如何能够确保明白无误呢?

影片中,每一处镜子的出现都牵动了情节的推进或者突转。第一次,乔治?瓦伦丁在镜子前的焦虑是他第一次遭遇压力,同时也是他准备自拍无声电影的潜在动机;接着,在银幕面前的自言自语加剧了内心的冲突;在玻璃桌上出现幻觉和警察的眼睛更使他陷入了空前的绝望,预示了瓦伦丁以自杀的方式自我毁灭;最后佩皮的眼睛又使故事情节发生突转,最终走向了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从这一系列的镜子意象中,可以清楚地看见男主人公的心理轨迹,看见他对自己的拷问和认知。

对一部没有语音对话的影片来讲,导演需要通过画面这一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内涵。因为缺乏声音的辅助,导演只能通过对画面的深度挖掘来展现电影的魅力。而画面中的镜子不仅架构和扩展了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同时,这些意象的出现使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出现一种叠合状态。这种亦真亦幻的摇曳叙述,丰富了影片的叙事意蕴。

(一)空间上的拓展

镜子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把一个三度空间压缩为二度平面,由于这种反射和压缩,使“镜中人”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了。镜子可以使镜前的事物产生虚像,这无疑延伸了观众的视觉感受,造成了一种层次感和空间立体感。同时,镜子意象在电影场景中,还可以使两个人的心理距离产生微妙的变化。在影片中,乔治?瓦伦丁在为佩皮?米勒打上独特的黑痣以后,他们共同转向了梳妆台上的镜子。镜子中的他们在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用眼睛的余光在窥视着对方。我们发现,他们在镜中的平面距离缩小了,而这种平面距离的缩小,使观众把目光自然地转向了空间上的两个人。这里的镜子,充当了表现他们爱情的媒介,他们借助镜子发现了对方的秘密,避免了当面说出真相的尴尬,而是巧妙地在镜子里留下一段可供阐释的空间。

(二)时间上的叠合

从物理上说,镜子所呈的是一种虚像。镜面里的虚幻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转换的错觉。我们都知道,外在客观的时间具有单向流动性,这种时间是无法进行人工控制的,惟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内在的心理时间。镜子的使用可以使客观时间与心理时间出现一种重叠弥合的状态,从而使假想和现实的边界模糊不清。男主人公在橱窗前看名贵的西服,面对穿着西装的模特,反复把自己假想为过去在舞台上活跃的自己,脸上透露出微笑和希望。在这里,橱窗这面镜子为他提供了回忆与现实的通道,他的心理时间停留在过去,而客观的时间早已流逝。在那一瞬间,他重温了在舞台上的辉煌和愉悦,忘记自己身处在现实之中,游移于梦幻和真实世界之间,“自照者对着镜子想象着他本来可能成为的那种人。”⑤这种过去与现在之间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色彩。这一内涵丰富的场景,也体现了默片电影所具有的精神属性和诗意追求。

四、结 语

影片《艺术家》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们对于默片电影的审美感受。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对一系列镜子意象的巧妙运用,不仅深入挖掘出了人物最真实的心灵图景,同时,也体现出了导演对于叙事空间的精心构建。导演运用各种视觉符号,对电影艺术革新之路进行了探索和实验。然而,艺术革新之路究竟通往何处?这也是影片故意留给观众的广阔思考空间。

注释:

① 崔晶:《塔尔科夫斯基电影“镜中镜”构图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⑤[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内:《镜像的历史》,周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第215页。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0页。

[作者简介]向聪颖(1988— ),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