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

2012-07-13 05:15郭婷婷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摘 要]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一套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动画的表现形式造就了动画表演,而表演恰恰就是故事的核心所在。如何使动画形象拥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与观众产生共鸣,对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的研究就成为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就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画表演中涵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运用手法,并希望能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对创造真实可信的动画角色有所帮助。

[关键词] 动画表演;运动规律;组成要素

一、动画表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动画这门综合艺术也在一次次的技术革命中大踏步前行。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作品,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并不是它的技术如何的高超,而是它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有了一个好故事,如何诠释它是难点,也是重点。表演是动画最高最核心的层级,是动画角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表演也是所有电影的驱动力,如果说剧本是电影最重要的环节的话,那么让剧本活起来的就是表演。

动画师为了创造真实可信的动画,就一定要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分析角色的动机和目的,它推动了表演的升华。那么,仅仅掌握一定的动画运动规律就能够达到生动、真实的表演效果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使动作流畅,符合动画的运动规律可能被作为首要的入门本领,但是,如果要传递情感,期望与观众产生互动,仅仅是流畅的动作是不够的。角色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运动、木偶般地阐述剧本,它们应该通过表演诠释心情、性格和激情。理查德?威廉姆斯的《原动画基础教程》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达到最佳表演的最好的表达手法是什么?在着手做动画前我们要先确切地掌握我们想做什么。”[1]基于这个出发点,研究动画表演中的组成要素,对提高动画创作技法和角色的基本表演技巧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

动画和电影不同,电影中的演员是真实的人,演员不用考虑物理特性、运动规律等的运动问题,动作都是由心而生。而动画则不同,绘制者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角色“动”起来,动作流畅的问题。就像走路一样,如此平常的动作我们每天都在做,但是付诸到动画纸上的时候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动作因素,所以很多人在绘制动画的时候,对画面的要求是只要动作流畅就万事大吉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把动画中的表演分为三个层次:

1.运动规律的层次。就是跑得对,走得对。这个层次其实谈不上有表演;

2.一般表演的层次。就是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和剧情需要的表演的成分;

3.有风格的表演的层次。

这三种层次的表演,虽然是递进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动画表演的共性,因此,本文对动画表演的组成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一)肢体动作的运用

人们用大脑思考问题,然后由大脑传达信号到四肢表达出脑中的想法。所以无论在影视表演或动画表演中,肢体动作的运用都是直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动画中出现的肢体动作并非是运动复杂的动作设计,更多的仅仅是手势的变换,这一点在现在的国产动画中尤其明显,往往是大量的对话和僵硬的身体,再配合几个摊手、眨眼的动作。单一乏味的肢体动作不但无法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情绪,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查理?卓别林在肢体动作表演这方面的才能是首屈一指的,他可以通过标志性的哑剧准确地表达出大部分的情感,他的表演方式也对很多动画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动画大师特克斯?艾弗里和约瑟夫?巴伯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绝大部分人喜欢动画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让人心情放松,开心,特克斯?艾弗里正是因为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才成就了他“无厘头”式的表演风格。特克斯?艾弗里独立创造的第一个动画人物是“达菲鸭”(Daffy Duck),《“猪小弟”猎鸭记》是达菲鸭首次登场的作品,特克斯?艾弗里借助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四肢被拉扯到无限长、身体扭曲到极致来表现达菲鸭乖张、滑稽的性格。他在关键姿势的设计上运用了强烈、夸张的肢体动作,并且将一个极度夸张的关键动作长时间停兆,只添加一些次要的跟随动作或根本不加任何附加动作。约瑟夫?巴伯拉所创立的汉纳?巴伯拉动画团队创造出了诸如《猫和老鼠》(又译《汤姆和杰瑞》系列动画片)、《瑜伽熊》《摩登石头人》等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画形象。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猫和老鼠》,从角色诞生至今它们之间的战争已经经历了200多集,年复一年地使用同样的动画形象,创作形式没有出现中断或变化,但观众的观赏热情却丝毫不减。更令人佩服的是,它一直采用哑剧的形式,完全依靠肢体动作的表演而不用对白。诚然,夸张的肢体动作有助于角色的表演,但如果对这种快节奏的动作使用不恰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除了这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还有相对于真实的肢体动作表演,不论是夸张的还是写实的,角色都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运动,公式般地理解一个动作的意图,它们应该表演——显露出真性情。

(二)心理表演的运用

不论是电影还是动画,在叙事过程中会用一个渐快与渐慢的空间幅度去讲述事件,这就是影片整体的步调。与肢体动作相比,制作和描写心理活动更加难处理。动画师需要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动作幅度精细的原画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心理。这种类型的表演对动画节奏的要求尤为重要,它甚至成为动画表演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

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机器人瓦力》就是关于心理表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瓦力带伊芙参观他的小家,拿出各种平时他收集的东西给伊芙看,这些镜头都是快节奏的,伊芙不经意的“破坏力”制造了很多笑料。当瓦力递给伊芙一个打火机的时候,镜头的节奏突然间变得缓慢,瓦力透过缓缓的火苗看着眼前的伊芙,身体的动作几乎是静止的,只有瓦力眼中缓缓晃动的火苗和充满爱意的背景音乐。接下来的剧情就顺其自然地进行,特写瓦力因激动和羞涩而颤抖的手慢慢伸向伊芙的手。尽管这几个细微的动作看起来极其简单,但观众确实体会到了机器人瓦力对伊芙的爱意,也感受了那种遇到初恋的感觉——从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了。这部分镜头的关键是:观众对它的内心感同身受。但并不是简单的眼神和伸手的动作就产生了这种感觉,而是整个连续镜头节奏的把控,还有声音、色彩以及摄影技术的配合。

一般表现角色心理的时候,除了细腻的肢体语言外,对眼睛的刻画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先注意到对方的眼睛;当一个人尚未开口说话时,惟一的沟通方式是眼神。再者,角色视线的方向跟位置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以达到更理想的观看效果。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原动画基础教程》一书中曾提到:“转动一下眼睛要比转动整个身体的效果神奇得多。”[1]所以,在心理表演中,对眼神的刻画是不能忽视的。

(三)配音的重要性

在动画表演中,除了运用肢体语言外,角色之间的对话也是人物之间、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动画与电影的配音不同,动画配音有着其特殊性。动画角色是虚构的,所以在动画配音中声音的表现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当然前提是一定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比如:风靡日本的动漫形象蜡笔小新,呆呆的造型再配合有些迟钝的闷闷的声音,表达了小新迷迷糊糊、大大咧咧的性格,有时还借助一些语出惊人的对白来体现角色内心鬼马精灵的一面。

优秀的配音创作不仅可以使动画片整体创作增色不少,更可以表现出角色的独特个性与魅力,令人过“耳”难忘。观众能够仅依靠声音就几乎可以判断出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大名鼎鼎的卡通人物“兔八哥”就是典型的案例,它的著名口头禅就是:“怎么样,伙计?”配音天才梅尔.布兰克将它傲慢的举止、离群的性格以及溢于言表的优越感通过配音诠释得淋漓尽致。唐老鸭和达菲鸭这两只卡通王国中的明星都是在梅尔?布兰克的配音表演中活灵活现的,唐老鸭与众不同的声音让他成为年度传奇人物,并为它赢取了包括1943年奥斯卡奖“Der Fuerhrer餾 Face”在内的多项奖项。

有了生动的配音,还需要动画部分的结合,声音和动画融入一起才能创造出成功的表演。要让这两个元素都活起来,仅仅是机械的对口型发音是不行的,还要观察配音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完成动画部分的表演。所以,一些配音演员在录音时是站着对话,就像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一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让声音更好地随着肢体动作的改变而变化,更加贴近情景,还能促使他们在录音的过程中身体做出相应的伴随动作以及生动的表情,这些配音中的宝贵资料都是动画师在表演中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四) 角色的配合

一般情况下,角色在场景中都需要与其他角色配合进行表演,其他角色包括除了人物以外的物体、动物甚至环境场景。如果是一个毫无气氛渲染的单独动作表演,哪怕它的肢体动作再怎么复杂也是很难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只有将角色置身在情景连贯的场景中,表演的空间才能被放大,观众才会更感兴趣,正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配合才产生了戏剧效果。

角色的配合如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一样,不能是两个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人在各自说话,这样的表演是虚假和机械的。举个例子,角色A和B,当A说话和运动的时候,B保持静止和安静;当B说话和运动时让A保持静止和安静,这是非常刻板和不自然的。当两个角色之间的动态发生转移时,它们之间的表演应该有交互,也许是表情上的也许是肢体动作上的。《冰河世纪》里的史前松鼠和榛子就是一对儿典型的角色配合案例,虽然榛子是无生命的,但在松鼠坚持不懈的追寻下好像有了生气,偏不让松鼠得到它一样,相对地松鼠在追逐榛子时发生的一系列倒霉的事情对整个剧情起到了推动作用。角色的配合也讲究互相之间的节奏,在一些表现打斗的镜头中,两个角色的互相配合会在镜头中发生持续的变化。某一处动作由角色A发出并由角色B支撑,之后的动作由B发出并由A支撑,扣人心弦的表演造就了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很多伟大的电影作品都有令人难忘的精彩表演,有时也依靠激烈的合作来诠释故事。很多经典的动画人物都是通过合作表演而成名的:猫和老鼠、兔八哥和达菲鸭以及大土狼和BB鸟等。

三、结 语

在动画表演的创作上,没有固定的模板和现成的解决方案。动画师不可能找到一组与要表达的镜头极其吻合的动作或表情套用,所以,动画师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赋予动画角色特色与个性以及借助何种表演要素去创造它们。除去角色的体貌特征设计和技术层面之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外,角色的表演方式是动画的灵魂所在,只有将优秀的设计与娴熟的表演技艺充分融合才能将观众带到角色的面前,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分析动画表演中涵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表现手法,对今后我国动画质量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19-326.

[作者简介]郭婷婷(1981—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动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