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优质水稻开发现状及“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向

2012-07-13 02:29战庆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十二五发展方向开发

战庆丽

摘要:宾县优质水稻的开发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不利因素。优势在于自然条件、科技条件良好,科研推广体系健全,市场潜力大,生产的规划与管理到位等;同时,也存在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等不利因素。宾县“十二五”期间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使优质水稻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关键词:宾县;优质水稻;开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54-02

宾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南岸。行政区辖12镇5乡,143个行政村,1 651个自然屯。全县总人口60万人,农业人口48万人,耕地242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26°55′41″—128°19′17″,北纬45°30′37″—46°01′20″,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9℃,无霜期145天,降水量550~600毫米,日照时数2 400~2 600小时,活动积温2 400~2 800℃。这种温、光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优质,特别是水稻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少,植被覆盖率高,环境基本无污染,水源充沛,昼夜温差大,为优质稻米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县内土壤较适于种植水稻,稻田主要分布在草甸土上,土层深厚,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极其丰富,在全国属上等水稻土。宾县种稻历史悠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宾县优质水稻开发的现状实条件

宾县优质水稻的开发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不利因素。

(一) 宾县优质水稻的开发的优势条件

具体而言,宾县优质水稻的开发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研推广体系健全有力。宾县隶属于哈尔滨市,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是院县共建单位,与东北农业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刘元英教授的“寒地水稻优化施肥”国家项目是合作推广单位。省内水稻育种单位集中,科研力量强,成果问世多,有一大批科研人员长期奋斗在水稻育种和技术创新上。宾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水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速度快,普及率高,效果显著。

二是市场潜力大。首先,宾县紧靠黑龙江省会 —— 哈尔滨市,城镇人口比重大,居民生活水平高,形成了对优质米需求的巨大市场;其次,宾县稻米素以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居仁大米”、“猞猁河大米”都是各大城市市场上的抢手货,加上近年来南方地区对粳米的适应,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三是宾县对外开放活跃,条件便利,宾西经济开发区享誉国内外,生产加工优质米势头看好,因而国际市场也很乐观。

四是水稻是全县单产第一、总产第二的重要粮食作物,既是“米袋子”工程的支柱,又是稻农重要经济来源,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水稻生产发展。

五是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科技条件。开发优质水稻是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必然。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开发优质水稻创造了条件,而推动优质水稻开发的真正力量是城乡人民生活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强我县农业的竞争力等主客观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大力推广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技术,利用良种配良法充分发挥优质米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在积极选育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的同时,我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探索推广相应的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以增施优质农家肥为基础的稻田增肥技术;钵盘育苗、无纺布覆盖育苗为主的培育壮秧技术;适时早栽、合理稀植技术;氮肥平稳促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养分运筹技术;以浅、湿、干交替为主要特征的优化节水灌溉技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的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相结合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人工收割为主、机械收割为辅的适时收获技术;一季水稻为主,稻菜、稻蟹、稻鱼、稻果(如草莓)、稻萍、稻菇多种形式合理发展的稻田立体生产经营技术。

六是加强了优质水稻生产的规划与管理。为了保证优质水稻开发的良性发展,避免小、杂、乱现象,同时,也为了提升优质米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我县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了认真管理与规划。

1.加强优质水稻生活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二龙山灌区是我县优质稻米主产区,水质资源好,灌溉能力强,是优质米发展的优质水源。宾县政府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加强对二龙山灌区进行综合治理,随时对全县农业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做到治理与管护并重。

2.科学规划优质水稻生产布局。针对二龙山灌区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结合市场前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的优质米生产方向:以自然沟、河灌溉为主生产的稻米区,重点生产面向农村和城市一般收入居民的无公害优质米;以井水灌溉为主的稻区,以生产面向城镇中等收入水平居民的A级绿色大米为主;二龙山灌区重点生产面向城市高收入水平居民和国外市场的AA级绿色大米。

3.强化优质水稻生产过程的规范与监管。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全权负责A级和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的审批权、标识认证及产品全程监控。截至2010年5月30日,全县经审批、认证无公害大米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已达多个,基地总面积达10万余亩。

4.推进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各级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优质水稻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2000年以来,宾县政府开始实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县建设项目,并确定居仁镇吉祥村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对于优质水稻,县政府建议每公斤提高0.10—0.20元,并允许农业产业化企业直接到生产基地收购稻谷。

(二)宾县优质水稻开发的不利因素

从总体上看,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尽管出现了乡级、县级规模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但与全省可供开发优质米的资源总量比较,还远远不够。产品档次低的主要表现是:大路货多,特色产品少;传统的简单包装多,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少;满足小区域范围内消费的多,真正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少。较高层次的优质米供不应求与普通大路货大量过剩形成巨大反差,难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需求,生产环境威胁依然较大,这种威胁来自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两方面。农业内部,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高产导向影响,大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由此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仍在继续,以及忽视培肥导致的稻田质量下降现象有增无减;农业外部,一是城镇工业和生活对大气、水源的污染呈加重趋势;二是水资源年趋紧张,水田用水倍受限制。

二、宾县优质水稻开发“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优质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县政府已将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作为“十二五”期间调整种植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国内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项目。新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全县优质水稻生产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优质米生产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是实现“十二五”期间优质米生产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尤其不能忽视对优质米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品种、技术、市场,是“十二五”期间优质水稻开发的重点。品种方面:首先要继续扩大“长粒香”等高等级高产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并加大后续换代品种的选育,适当压缩米质在国标二级以下的品种,国标三级以下的品种原则上不作为推广品种;其次是适度发展旱作优质稻,如松粳6号;最后是根据国际市场,引种日本等国的优质品种。技术方面:借鉴日本等国优质米生产技术,结合各地情况,总结传统精耕细作经验,形成具有宾县特色的省力简化、低耗高效的优质米生产技术体系,并加大产后贮藏技术、加工工艺的研究开发。市场方面:巩固省内市场,以量取胜;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以质夺标;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多创外汇。只有稳步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引导提升市场消费档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优质米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培育大企业集团、创新经营机制、提高营销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

强化监督管理是确保绿色食品型优质米生产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优质米生产发展最终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管理、农业环境监测、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等部门应密切配合,保真、护真、辨假、打假,确保优质水稻的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绿色之路。

猜你喜欢
十二五发展方向开发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