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遗愿清单》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012-07-13 05:15丁素萍沙舟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人物对比性格

丁素萍 沙舟

[摘 要]人物是电影的灵魂,能否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评判一部影片的标准之一。对比手法自古在文学中就是惯用描写人的手法,而在当今电影电视剧作中,对比手法比比皆是。在美国电影《遗愿清单》中,对比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影片生动塑造了爱德华和卡特两个饱满的老人形象。通过对比,作品完成了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的转换,两位主角各自的性格也得以更好的展现,并且形成影片悲剧中蕴含喜剧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 对比;人物;性格

由摩根?弗里曼和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电影《遗愿清单》感动了许多人,可以说这是一部心灵电影,使人不禁开始思考起人生真正的意义。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一直往前走,却忘了为何而出发”,相信这是很多现在都市人的真实写照,日益加快的节奏,忙碌的社会生活,使人很难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遗愿清单》犹如一道心灵鸡汤,滋养了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

影片从喜马拉雅山壮观的雪景开场,以爱德华助理汤姆的内心独白进行倒叙,“人生的意义是什幺,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要看他留下了什么,有人认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说要用爱来评判,还有人说人生根本就毫无意义。我?我觉得可以从那些以你为镜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义。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幺标准,爱德华?科尔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比大部分人毕生的光阴更为充实。我知道,他在离世的时候合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一段富有哲理的话配上壮丽的雪景,瞬间抓住了观众的视线,让人想跟随汤姆去一探究竟。于是影片在回忆中徐徐展开。

电影讲述了两个患了晚期癌症的病人得知自己都还有不到一年的生命,他们在余下的日子里如何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的故事。两个本来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老头,因为生病而成为病友,差异化的人生却碰撞出最大的生命火花,留下了最宝贵的记忆。本文着重探讨对比手法在影片中的出色运用。

两位老人,一黑一白,一个一贫如洗,一个家财万贯,却因为重症巧合地被安排到一个病房。故意把两个完全相对、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这很典型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事物共处在一起。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一种差别,不过不是一般的差别,而是对立。黑与白、动与静、高与低、美与丑、大与小的对比之所以那么引人注意,就是由于它们的差异达到了对立。[1]

梳理这部影片,其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物之间的对比

1.人物身份的对比:一个是黑人,一个是白人;一个是出身劳动阶级的修车工,一个是位高权重的医疗机构CEO。巨大的对立制造了矛盾冲突以及笑点,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身份差异巨大的两个老头原本是不可能在生命中有任何交集的,而爱德华?科尔由于毕生致力于推行“一个房间两张床,谁也不能搞特殊”的经营理念,却“风水轮流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他也生了病,虽然十分不情愿,可迫于舆论压力也只好与人共用一间病房,并遇见了病友黑人老头卡特,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2.人物性格的对比:一个话不多,一个却是话唠;一个温和,一个是暴脾气;一个诚实忠直,一个狂妄任性……两个老头初次相遇是在爱德华?科尔刚搬进病房的时候,与医护人员和助理的一系列对白和动作的设计清晰地表现出爱德华蛮横不讲理与目中无人的个性。当他终于躺稳在床上,扭过头第一次发现了卡特的存在时,极不友好地问了句:“Who is the hell that?”(那他妈是谁啊?)而卡特机智地回了句“Who the hell are you?”(你他妈是谁啊?)显示了他虽然贫穷,却是十分有尊严的一个人。两个老头的对决由此正式拉开帷幕。爱德华令人讨厌的性格完全开始展露出来,他一边剃着头,一边对助理说:“如果让我在这家伙身边躺三个星期,我会死的。那人呆头呆脑的,半截都已经埋土里了。”他依旧想要住单间,不想理会舆论的压力,助理没有同意。这段画面一直在演爱德华和助理间的对手戏,卡特看书的画面一直处于背景出现,当他们的对话停止,卡特问爱德华:“这真是你的医院么?”爱德华不耐烦地说了句“是啊”,在观众的一般预料中,卡特会继续这个话题,可卡特却出人意料地说:“你也许该过问一下这的豌豆汤了。”前后两句对白对比的巧妙运用,造成了喜剧效果十足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老汇和好莱坞一度十分流行一种‘扭计冤家(odd couple)式的处境喜剧——两个性格南辕北辙的人物(通常是男性),被逼共处一室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开始时水火不容,狗咬狗骨,最后终于做了难兄难弟。换言之,它的主题其实是男性间的情谊(male bonding)。《玩》片可说是这个类型喜剧的继承者。”身处同一间屋子的两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交谈,两个人由爱德华精美的虹吸壶开始聊到了咖啡,爱德华惊讶于博学的卡特,只喝得起速溶咖啡的卡特却对咖啡的历史了如指掌,不得不让爱德华重新看待身边的这个老头。随后,逞强的爱德华由于全身包着绷带无法把插排缠绕到床边上,卡特起身帮助爱德华做成了这件事情。不善于说谢谢的爱德华问了句:“你脸上的斑一直有的么?”卡特回答:“从记事起就有了”,爱德华说“挺有趣的”。他虽然没有直接说谢谢,不过一向自以为是的性格开始主动关注身边人,就是他心中友好的表达,这处细致的性格刻画十分精准而又到位,爱德华虽然没有把感谢说出口,但是卡特的宽容大度以及善良都已经很让他内心感动,他的问话正是他内心感动的流露。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开始缓和、升温。

3.人物亲情关系的对比:一个结过4次婚却仍孤身一人,一个却家庭和睦、儿孙满堂。在影片的第十分钟,卡特的妻子来探望他,说爱德华做了那么大的手术却没有人来探望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实在太可怜了。所谓成功,个人有个人的定义,看到这里,人们会思考,到底何为真正的成功,爱德华曾经功成名就,跻身上流社会,生病后却孤身一人对抗病魔;卡特虽身为蓝领,勉强糊口,却在生病后带着一家人的关爱和鼓励坚强治疗。当卡特的大儿子来看望他后,俩老头又进行了对话,卡特给爱德华看床边自己三个孩子的合影,并骄傲地告诉对方他们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工程师,最小的妹妹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说完了自家的情况,卡特问爱德华“你有孩子么”,爱德华落寞地说了句:“得看情况。”这句不置可否的回答在观众心中留下疑问,到底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呢?为之后爱德华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在这次对话后,爱德华和观众才一起知道原来卡特由于妻子的意外怀孕,放弃了市立学院的学习,放弃了历史教授的梦想,开始了养家糊口的人生。“我一直想回去,但45年一晃就过去了”——这也是他之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踏上寻梦之旅的动机——人生中的大半时间都在为家人活着,最后的日子他要真正为自己而活一次。两人开始踏上梦中的旅程,一项一项完成清单上的计划。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对比,不仅仅是指人物之间的对比,还包括把同一个人的前后、表里、言行等进行对比,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之一。[1]

电影表面看仿佛是爱德华用金钱帮助卡特实现梦想,内在里却是后者帮助前者走向了救赎之旅。影片最后的爱德华与刚出场时相去甚远,片中有几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画他的前后变化。

1.爱德华刚进医院,与助理讨论可否单人单间的时候,助理认为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舆论饶不了他,他之前始终推行口号“Two beds to a room,no exceptions。”(一房两床,无一例外),爱德华的表情瞬间老态毕露,说了句“我这不是自己没生过病么”,之前叱咤风云的人物和现在脆弱的光头老人形象反差巨大,看后使人感慨人生无常。

2.爱德华刚进医院时对邻居病友不屑一顾、出言不逊,当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人产生了感情,勒令自己的医生去了解病友的病情。

3.在金字塔旁,爱德华终于和卡特讲了自己和女儿的故事,和妻子离婚后,女儿和妈妈住,他和女儿亲密的关系渐渐变为节日拜访。女儿要找的结婚对象爱德华并不同意,但女儿还是固执己见地与其结婚了。在爱德华发现女儿两次被打后,擅自主张利用势力解决了打女儿的男人,却换来了女儿的怨恨,并且和父亲决裂。卡特知道了这件事后,想帮助爱德华同女儿和好。旅程结束后在未告知爱德华的情况下让助手开车到了爱德华女儿家门口,却引起了爱德华的愤怒,两人不欢而散。在影片的后部分,卡特生命垂危,在其写给爱德华的信中又提到了这一请求,让他寻找生命中的真正快乐,让他继续完成他们未完的清单。拿着一束花的爱德华忐忑地敲开了女儿家门,与其重修于好,房间里走出一个漂亮若天使的小女孩,爱德华吃惊又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外孙女,亲了其脸颊,划去了清单上“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一项。与女儿关系的改变是他前后最大的变化事件。

4.在卡特的葬礼上,爱德华主持发言,(他说他不是太知道说什么,因为曾经一直有意回避这种场合,从侧面暗示出由于其性格的原因,爱德华的人缘一直很差。)“卡特和我一起周游了世界,人生真的很奇妙,因为就在三个月之前,我们俩还未曾谋面,更谈不上相识。我希望,下面的话不会让你们觉得我很自私,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几个月,他拯救了我的生活,……

三、形式上的对比

影片有趣的是它在题材(死亡)和形式(喜剧)上的对立。有人说最上乘的喜剧是将喜剧与悲剧的距离拉到最近。片中多次用了喜剧和悲剧的对比,让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

如卡特在与爱德华周游世界回到家中,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卡特从后面拥住了自己的妻子。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夫老妻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在屋里温柔地跳起了舞。两人回到卧室,妻子说有惊喜给卡特,并性感地扭起了身姿,让卡特等她。两人准备来一场性爱之旅,卡特说觉得又回到了青少年,就像他们的第一次一样。一切都那么甜蜜温馨,可打扮妥当的妻子一转身,面对的却是昏倒的卡特。悲剧直接发生在喜剧的下一秒,残酷无比。

卡特昏倒又住进了医院后,爱德华去探望他。卡特问爱德华是不是还在喝那种奢侈的咖啡,爱德华没想到老友怎么还惦记着这事,卡特拿给爱德华一张纸读,“鲁瓦克咖啡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但对某些人来讲,这种咖啡的完美,有些脱离实际,……这种猫以咖啡果实为食,果肉消化后,咖啡豆从粪便中排出,村民将猫的粪便进行处理,才有了这种咖啡,形成了鲁瓦克咖啡无与伦比的口感……”观众和卡特一起捧腹大笑。本是幽默的场景,随即接的画面却是卡特拿出笔将清单上“笑到流眼泪”一条划掉,死亡步步逼近的悲剧主题重新又回到了面前。

总之,影片可谓时时有对比,处处有对比,对比手法贯穿影片的始终。

人们对成长有两种基本看法:一种将其视为结果,一种将其视为过程。而对成长过程的测定就难多了,因为从定义上讲,生命是一场旅行,而不是沿途上的某些路标或界标。电影虽然结束了,对电影的讨论却绝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试论对比手法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运用[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2]遗愿清单[J].思维与智慧,2010(28).

[作者简介]丁素萍(1956— ),女,重庆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美学语言学。沙舟(1986— ),女,河北秦皇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人物对比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