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艺术中“服装色彩”的表情作用

2012-07-13 05:15韩英杰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

[摘 要]影视艺术通过多种艺术语言表现其故事情节和思想主题。服装色彩的设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服装色彩成为影视艺术表现的一种视觉符号和手段,服装色彩的表情在视觉影像中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给观众的是内心的震撼。本文从色彩的表情分析入手,提出影视艺术中服装色彩的作用主要是在烘托人物个性、深化主题方面,同时对受众具有色彩审美导向作用,借此表达了影片的隐喻内容,深化了主题思想。

[关键词] 影视艺术;服装色彩;色彩情绪;审美导向

影视艺术是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一部好的影视或电视剧作品不仅故事情节要吸引观众,重点在于关注其中的音乐、画面构图、色彩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在国际上,传统影视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影视的制作,色彩在影视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色彩和人发生关系后,它才具有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的心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另一种是这种单纯性效应在人的知觉中造成的一种强烈印象时,会产生连锁的反映,属于更为复杂的心理。

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对人类自身情感的表达,在影视艺术中用艺术语言表达强烈的激情和典型的立场观点离不开服装色彩的设计,影视艺术中的服装色彩运用成为情感宣泄的重要媒介。

色彩表情界说

色彩的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心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不同的色彩会影响人的脉搏和情绪。这些实验明确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产生的暗示作用。

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人们都能够感受到色彩传递的情感。这种传递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与不同色系组合产生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但色彩设计要怎样传达感情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感觉、经验以及想象力。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应充分发挥色彩的心理作用,做到色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完美结合。

(一)有色系表情

有色系一般指除了黑白灰以外的色彩,它能给人冷暖、单纯复杂、轻重、软硬以及性别和年龄、时间的感觉。

在电影艺术中一般将色彩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调表达喜乐情感和积极扩张的意义;冷色调表达哀伤情感和消极克制的意义。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明亮的色彩给人轻飘的感觉。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给人有强硬的感觉。纯度强的色彩代表单纯以及年轻,纯度低的表示复杂以及年龄较大。浅淡的红黄色系一般象征女性,相反,冷色和深色系一般表示男性。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调;陈凯歌导演在影片《黄土地》中,以“黄”色调贯穿整部电影,都与他们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二)无色系表情

无色系是指黑白灰色系,与有色系具有同样的心理指向意义。中国对黑白色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中国的水墨画就是一种黑白极致。书法艺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枯表现书法的神韵。“太极图”用黑白两色循环的形式来表现宇宙的运动。因此,黑白两色的抽象表现力和神秘感具有的深度是不可测的。康定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永恒的沉默,而白色代表的是无尽的可能性。灰色是被动的色彩,是最彻底的中性色,它的心理指向意义依赖于邻近的色彩。邻近的色彩是鲜艳的暖色,灰色显出冷静;与冷色为邻,则显得温和。

影视作品中“服装色彩”的表情作用

色彩表情以服装为载体,为影视艺术的艺术效果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又为影片的人物性格、主题深化等的表达增强了艺术的表现语言。

(一)服装色彩具有烘托人物个性的作用

影视剧中角色的性格塑造除了用语言表现还需要服装色彩的参与。在影视艺术中设计人物服装色彩时,要根据人物的年代、身份、年龄、性格等特点进行色彩选择。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男性服装很注重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例如,驸马薛绍的服装有米黄、棕、深紫、墨绿四种色调,服装色彩的选择是与他的耿直忠厚的性格进行设计的。[1]《旗袍》作品中女主角的旗袍色彩不断变化也是她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心理反应,特别在剧中女主角关键时刻穿红色旗袍表达了对革命斗争的信念和决心。

《大明宫词》是表现唐代的影视作品,所以在人物的服装款式和色彩的选择上要遵循历史的史实和现代审美的需要。唐代女装的短襦和长裙的搭配以及石榴红的艳丽色彩是当时贵妇喜爱的装扮,[2]这在《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韦氏、安乐公主、贺兰氏等身上有所体现。韦氏少年时淡紫色的纱质短襦,橘黄色裙,白色的腰带和紫色的长结带令整体更加统一,形象美丽时尚。在她成年后选择桔褐色、石榴红或绛红色调的大袖衫,塑造出贵族女性华贵的形象。《橘子红了》的服装设计师在处理服装色彩时,采用了冷灰色调,是为突出该剧的悲剧气氛,整体人物采用了一种暗色调,用冷色加强沉闷的气氛,对烘托剧情气氛是恰到好处的,对塑造人物冲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影视艺术通过使用不同的服装色彩的强弱、冷暖、华丽和朴素等心理,提高剧作的审美水平。《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服装色彩都是淡淡的绿、乳黄和白等浅色调,明度和纯度较低的色彩搭配,传达出她的忧郁和敏感脆弱的性格;而王熙凤的服装色彩华丽而且纯度较高是其在贾府高高在上地位的象征。

由此可见,通过对人物服装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的设计,可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地位和心理。因此,重视服装色彩对烘托人物个性、阐释故事情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服装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

俄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认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对人类有目的的启示激发”[4]。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审美角度和情绪倾向,服装色彩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符号。每个影视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要着装,所以服装成为占比例较大的一个艺术语言。在人物服装色彩的设计搭配和选择上,要与影视作品的整体风格保持协调。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用红蓝白绿做主色调。满天金黄的落叶中,分别身穿白衣、红衣的两个女子之间的残酷厮杀飘灵如仙。[5]《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作品中除了那铺天盖地的金黄色菊花之外,皇室内人物的服装色彩也是极尽奢华的浓重色彩,这正吻合了张艺谋运用金黄色调象征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肉欲,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杀戮等潜在内涵。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视的色彩运用中,也非常注意色彩的细节处理和关联性。女主人公的红色嫁衣与红灯笼、红色的染布等相互映衬,留给观众持久的内心震撼。这里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与开红花的山楂树、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存在着色彩的关联性,含蓄的隐喻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

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的角色的服装不断变化,给观众的视觉带来艺术享受之外,更会深入地思索其变化的原因。服装色彩丰富变化使人物更加的鲜明、剧情起伏,与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恰当的结合,画面充满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的情调。同时展现出整部影视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倾向。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绚丽色彩,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所以故事中人物服装色彩也是根据剧情进行设计。这种借助黑白无色系的表情特点,强烈的对比表现手法使影片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

在这里,服装色彩设计起到强化影片风格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在我国的一些战争主题的影片中,军旅生活的服装色彩以军绿、草灰等色彩为主,一方面是根据历史事实的情况,一方面也是表现我国军人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解放而不懈斗争的毅力。

总之,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应充分注重服装色彩对整部影片风格的影响,关注服装色彩的选择和其色彩的情绪表达,达到色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完美结合。

之所以服装的色彩表情会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个性、深化主题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服装色彩具有色彩审美导向作用。

首先,服装色彩作为无声的语言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服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而影视作品传递着该民族的穿衣文化。例如在反映唐代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服装色彩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其中鲜艳华丽、清新浪漫的服装色彩,营造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浮华。唐代服饰流行的红、紫、黄、绿等色彩都被设计师糅合进来,借用现代面料的多样化表达功能,迎合了当今时尚的审美意趣。也是对受众的服装审美文化的再教育。

其次,服装色彩能够传递民族的色彩审美观念。不同国家有自己的色彩审美体系和风俗习惯。中国的影视艺术中的色彩设计是受到“五色观”的影响。[6]“五色体系”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它在时间上不仅远远超过西方,而且具有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以上的影片分析,可以看出影视艺术家对红、黄、黑、白等色彩的民族情结的浓厚情意。

现在,随着各个领域对色彩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色彩在各方面的影响,人生活的环境是有色的世界,色彩影响人的心情同时培养人的色彩审美能力。国际服装流行协会对服装色彩的研究和发布,更加强化了人们对服装色彩的关注。影视作品的受众面之广可想而知,影视作品中传递的色彩信息对受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服装的色彩设计将影响到很多人的选择。例如,电视剧《男人帮》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服装色彩的设计成为时尚的领航者,导致市场上这样的服装卖点高涨。

总之,影视作品的服装色彩语言的应用不仅是导演的审美趣味的抒发,同时也是本民族色彩设计领域的生命符号,更是对本民族人民的一种色彩审美导向。色彩作为一种语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影视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中国影视在服装色彩表现方面除了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更进一步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影视艺术中,注意服装色彩情绪与影片表达思想的完美结合,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影视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田伟,范立娜,张星.服装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表现——以电视剧《大明宫词》为例[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2]韩英杰,宗明明.唐代女装的“时尚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01).

[3]胡万峰.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7).

[4][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5]张晓红.试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的“消解倾向”[J].学术交流,2009(08).

[6]王慧.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2010(02).

[作者简介]韩英杰(1975— ),女,黑龙江兰西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探讨
中国网络剧的编剧、拍摄与制作
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
视觉文化时代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