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三借一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践范例——以信息技术学院为例

2012-07-16 06:43许新华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校企实训

许新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探索就业导向的实践中,最具实效、带有方向性的一条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趋势。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由学校、学生、企业、市场四个要素所组成的运行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办学方式。各个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对职业教育实施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所做的特色性、系统性设计、归纳与提炼就是“校企合作模式”。

一、“三借一筑”校企合作模式内涵

笔者所在信息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考虑到客观条件不足、资金投入短缺等问题,认为与企业合作必须动脑筋、想办法。针对不同的合作对象和目标,学院探索出了4种合作模式,即“三借一筑”:“借梯上楼式”、“借船出海式”、“借鸡下蛋式”和“筑巢引凤式”。顾名思义,这些合作模式都是学校借助和吸引他方力量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模式。

借梯上楼式,即借助一些知名机构、企业的成果项目,“登”上高起点的平台,站在“巨人的肩上”加速发展。例如软件专业与“北大青鸟”合作,物联网专业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展开IOTT项目合作。这是一种全面的校企战略合作,强调理念、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

借船出海式,即借助国际知名公司的声誉、实力及其社会影响力,与他们展开人才培养、实训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多项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声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合作。这是一种校企战略合作,偏重于企业特有的教学资源和毕业生实习、就业。

借鸡下蛋式,即借助某些公司的强势品牌,搭建符合学校长远教育目标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特色服务。这是一种战术性校企合作,主要实现某些局部性目标。

筑巢引凤式,即所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学校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办学优势,结合并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意识地打造一些优势职“巢”,如为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课程、特殊规格的毕业生等,吸引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上述四种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目标不一,难度有别,但都可以找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实现“双赢”。

二、“三借一筑”校企合作模式操作范例

为了操作好上述四种模式的合作,在目前校企合作立法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人脉资源,主动联系企业,勤跑腿,说服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实现学校目标。下面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与国际著名企业美国“思科”系统公司的合作是“借船出海式”合作。2008年初,我们与“思科”公司积极接触,2009年加入思科理事会,与之合作建立“思科网络学院”,分两批获得了该公司捐赠的价值20万美元的软硬件设备,并与该公司开展“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设备配置与维护”等课程合作,采用该公司编制、认可的教材和教学软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该公司的CCNA和CCNP证书,该公司则负责安排优秀学生就业。

与Pearson VUE公司的合作则属于“借鸡下蛋式”合作。Pearson VUE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考试网络,5 000多个考试中心覆盖了165个国家,其中230个Pearson专业考试中心由公司自营。它每年为全球的执照、认证颁发机构,学校,行业监管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等客户提供数百万次的高安全、高质量的考试服务。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图形图像专业”、“软件专业”等学生都需要获取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与该公司合作,可以借助Pearson公司的考试、认证平台,开展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服务,例如CCNA、CCNP、CCIE认证考试、Adobe认证考试、CIW认证考试、红帽(Red Hat)认证专家等等。2009年10月,我院的“VUE考点”顺利建成,目前为广大考生(含社会考生)提供了500余人次的考试服务,为本地考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免除了异地赶考旅途劳顿之苦,这就是“借鸡下蛋式”的成功运用。

“筑巢引凤式”的成功案例主要有与“三江航天网络有限公司”、“湖北众友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孝感分公司”的合作。在企业调查和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三江网络”的“网络安全”,“湖北众友”公司的“通信技术”、“光通信”,“中兴通信”的“通信设备调试与维护”,“孝感移动”的“数据通信技术”人才需求特别定制了选修课程或强化课程,吸引了这些公司的兴趣,纷纷与我们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和定向班、企业冠名班,如“三江网络”班、“中兴通信”班。同时还接收到了“中国移动孝感分公司”捐赠的价值50万元的通信设备,大大改善了通信专业的实训实习条件。

三、“三借一筑”校企合作模式成果及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化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素质为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本位和中心,探索出了适合各个专业的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校企融合,岗证融通,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通信技术专业”的“岗课融通,工程导向,产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

图1 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2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性,要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不同,追踪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做好“加减乘除”法。即对特定的需求做“加法”,对冷僻的需求做“减法”,对共同的需求做“乘法”,对落后的需求做“除法”,制定适合不同需求的、有定向性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二)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通过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现有专业教师22人,包括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 13名,占92.8%,其中大多是近三年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做项目而获得认定的。2010年3月,本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成果。2010年5月成功聘请一名来自合作企业的高级专家支持本专业“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企业的新气息,给教学改革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也大大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在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完善、修订了各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例如2010年,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论,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了16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认知规律,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设置“知网”、“建网”、“用网”、“管网”四大模块,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新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目前,本院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如图4所示。教材建设方面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编写了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新体例教材。目前,由本院教师为主体开发的高职教材共20部,包括三年改革以来8部,其中有2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编写理念先进,吸纳了企业专家参与编写,质量高,适合高职使用。

图3 计算机网络专业新课程体系

图4 信息学院已建成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截图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基于“行动导向”范式的“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双Mentor六室阶梯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作品牵引,学创合一”、“工地教学,产学互动”、“实境模拟,案例教学”、“以产品为载体,以工单为教材”等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经过三年的校企合作探索和实践,灵活运用“三借一筑”合作模式,与企业、社会密切合作,扩建、新建了8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数达到10个;新建了Pearson VUE考试中心、CISCO网络学院、中国移动孝感公司通信技术实训基地、软件开发研究所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达到7个;淘汰了效果不佳的合作企业,新建了7家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6家。实训基地所依托的公司资质也大大提高,如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国际知名的公司,“中兴通信”是国内、国际知名的通信企业。

在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专业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孝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以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和技术、国家信息化建设一线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为目标,坚持“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共享性、职业性”的原则,按照“内外结合、校企融合、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的基地建设思路,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建成了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技能培训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极大地改进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都有了保障。2010年4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列入“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五)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本院依托“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等优势资源,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和技术开发。据统计,近三年来,每年承担孝感市直机关、卫生系统、银行系统、财税系统等业务培训30场次,每年完成各类培训、考试400至700人次,年均培训人数是在校生的1至2倍。

教师凭借较高的技术能力,积极承接项目,诸如“湖北职院官方网站建设项目”,“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管理系统”,“安陆/云梦行政服务中心网络施工与建设项目”,“湖北职院日志管理系统”、“湖北职院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福州地区公路坏损远程监测系统软件项目”等10余项技术开发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

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按照“就业导向、注重过程、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针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系统,完善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质量监控系统;二是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环节管理标准、岗位工作规范);三是以教学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制定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柔性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以“目标与过程结合、刚性与弹性相融”为特征的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开放性、适应性、标准化,建设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五方四层、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方”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学校和学生;“四层”即决策层(学校)、管理层(二级院系)、执行层(教研室)和操作层(教师)。具体作法是,通过院、系督导听课以及学生信息员每月填报反馈信息表,期中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对任课教师学期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考试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督导、监控,在细微处把握状态、量化打分,控制过程、反馈结果,依据各方面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实时提出调控措施,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五方四层、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考试,诸如“思科CCNA、CCNP”、“计算机装调员”、CIW、中兴认证网络工程师等行业、企业证书认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如全国计算机调试员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级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横向项目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管理系统”(2010年该软件获国家版权中心软件著作权保护)等软件的开发。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专业2007、2008级学生进行了专业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任课教师、使用教材、实验实习条件、专业的学习风气、整体感觉等。结果表明,学生的平均满意度达90%以上。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新生的首肯,新生平均报到率优于往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高于省内平均水平,往届毕业生也获得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