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对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2-07-19 07:38孙延明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代工厂商能力

姜 劲,孙延明

(1.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2.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企业从承接国外一些技术水准较低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订单开始,边干边学,逐渐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与国外厂商之间的代工关系[1]。代工是我国制造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2],是我国制造企业同国外厂商进行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代工在我国主要以OEM和ODM两种形式存在。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也称“贴牌生产”,是指代工企业按国外厂商的委托合同要求加工或制造产品,使用国外厂商的品牌,而由国外厂商销售或经营。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s)是指代工企业按照国外厂商的要求,除了生产组装之外,还进行相关零部件的设计,但不拥有国外厂商的商标和品牌。目前,代工已经变成为“非自有品牌代工生产”的代名词。

同技术等资源丰富的国外厂商相比,代工企业在生存方式上仅仅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接近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等成本优势。但是,近年来,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凭借更加卓越的成本优势给我国一些代工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被迫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增加附加价值。然而,当这些代工企业尝试摆脱成本主导战略,进行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时,却又要面对韩国等新兴工业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即开发出高质量、快速而又低成本的产品,成为当前我国代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所谓能力就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技能、资源以及卓越地运用这种技能与资源的方式[3]。新产品开发是一种知识创造过程[4],这种知识创造是企业透过组织内部或外部进行知识取得、整合、吸收和应用的过程。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学习过程,是对新知识不断进行获取、积累、散布和应用的过程。

因此,从上述能力基础理论观点来看,知识与能力是代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产品开发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协调、整合和创造知识的方式。代工企业只有不断累积、更新知识与能力,才能在全球价值体系中保持竞争优势。然而,代工企业如何通过参与国际代工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累积呢?过去相关研究,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案例研究,都强调了组织学习对代工企业知识基础构建和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的重要性[5-6]。所以,必须将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视为组织学习过程。

通常,企业的组织学习包括知识获取、信息散布、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储存知识以备未来使用)等环节[7]。但是,对代工企业而言,组织学习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知识获取环节上。一般情况下,新的知识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组织间合作和内部创造三个途径来取得,然而,对于技术、知识、资金等资源匮乏的代工企业而言,其同国外厂商之间的组织间互动则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事实上,相关研究也指出,代工企业可以通过这种组织间互动获取许多知识和技术。然而,代工企业从国外厂商那里取得相关知识或技术后,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则必须要经历组织内部学习的过程,才能将获取的新知识予以消化吸收。所以,代工企业为提升产品开发能力而进行组织学习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以知识获取和共享为主的组织间学习[8]和以知识整合与处理为主的组织内学习[9]两个阶段。

因此,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构建既需要这种以知识获取和转移为主的组织间学习,也需要以知识处理和应用活动为主的组织内学习。过去相关研究倾向于对两种组织学习进行孤立的研究,从而限制了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回答代工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实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这一问题。针对上述研究缺口,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提出了代工企业组织间学习、组织内学习与产品开发能力的关系研究,旨在发现代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本文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假设

(二)研究假设

1.组织间学习对组织内学习的影响

组织学习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如知识获取、散布、解释、保持和应用,这些不同的阶段相互影响。组织间学习是通过同国外厂商的相互作用进行外部知识的获取,其表达了知识从国外厂商向代工企业转移和流动的过程。而组织内学习则重视知识在组织内部散布、解释、储存和运用,其表达了所获新知识如何在代工企业内部处理并为未来所用的过程。因此,代工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的知识之后,必须进行组织内部的学习活动,诸如知识解释、转化、扩散、分析和运用。组织间学习可以视为组织内部学习的催化剂[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工企业在组织学习上经历了引进、模仿、消化吸收等过程,这在本质上是组织间学习与组织内学习的结合。代工企业在同国外厂商建立的互动关系中,创造了许多技术与知识交流的机会和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散布。例如,代工企业在参与国际代工的过程中,一些产品开发团队成员充当信息传递者,不仅对外部信息搜集而且对组织内部沟通负责,这些团队成员充当组织边界跨越者,一面同国外厂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一面则向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知识的解释和分享。这种以知识为主的组织间互动愈频繁,愈能促进相关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与运用,围绕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的组织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学习[10]。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H1: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对代工企业组织内学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组织间学习对产品开发能力的影响

组织间学习强调组织成员通过同其它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或合作进行新知识的获取,形成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换和知识转移[11]。关于产品开发知识,既有明确的也有缄默的,因此组织之间知识的转移不是一次性的知识交换,而是不同组织人员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过去对东亚电子产业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代工企业在参与国际代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电子技术,并逐渐从OEM转变为完整产品提供商。事实上,通过组织间学习,代工企业可以转移并学习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质量管理和产品试验技术等与产品开发有关的知识,这些外部知识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此外,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知识转移的平台。这种互动包括双方之间共同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共同解决产品制造与开发有关问题,国外厂商提供的指导和培训,双方技术人员之间的会议和交流等等。总之,组织间学习促进了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之间的信息分享,并对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H2: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对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组织内学习对产品开发能力的影响

代工企业从国外厂商那里获取知识之后,应该将这些新知识散布、解释、储存以及应用到组织内部中,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组织内部学习。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人员需要同组织内部其他人员进行分享,以便提升整个企业的能力[12]。

组织内学习是更新代工企业能力的必要过程,而组织取得新知识的团队,内部进行知识的解释、讨论与分享等知识处理活动的程度,将影响其消化、吸收新知识的程度[13]。通过企业内部产品开发团队成员讨论或沟通,将所取得的知识进行转换或消化,以为代工企业本身所用,当代工企业内部产品开发团队知识处理程度越高,也就是进行知识讨论、分享或转换等越频繁时,则越能够消化所取得的产品开发知识,进而越能强化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此外,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知识会在组织成员之间散布。在知识解释和探讨的过程中,新的外部知识被组织转化吸收了。通过知识分享、解释和转化,代工企业积累并放大了自身知识基础。组织内学习将所获知识在组织内传播,提升了组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有助于组织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H3:代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内学习对其产品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鉴于本文研究对象是代工企业,因此调查样本来自珠三角从事OEM制造或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自2010年11月开始到2011年4月为止,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164份,其中问项填写不全或无效问卷共21份,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44.7%。样本企业皆来自珠三角,其中机械制造企业27家,占18.88%;家电企业21家,占14.69%;汽车及配件企业15家,占10.49%;电子及软件企业14家,占9.79%。而调查对象代工企业的顾客企业则以境内外商独资企业居多,共37家,占25.87%,其次是港台企业,共32家,占22.38%。

(二)变量量表设计

为了保证量表的测量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所选用的量表多为相关研究领域中比较成熟的量表,接着操作化为可以测量的变量并进行问卷的设计。

(1)组织间学习。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采用Bresman[14]、Subramaniam和Venkatraman[15]的研究。共四个题项,即双方共同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双方共同解决问题、顾客企业提供的指导和培训、双方技术人员之间的会议和交流。使用了李克特7量表,范围从“从不”(=1)到“非常频繁”(=7)。

(2)组织内学习。采用了四个题项对这一构念进行测量。首先根据Leonard-Barton[16]的研究:“组织成员之间的交互可以加速知识分享、转化和创造”,采用“知识讨论与互动”这一题项对产品开发团队人员之间讨论和问题解决程度进行测量。其次,基于Nevis[17]、Crossan[12]的研究,采用“知识分享”对企业内部现有的知识分享活动进行测量。再者,基于Huber[7]的研究,采用“知识转移”对企业内部技术资源和产品开发知识转移的程度进行测量。最后,根据Camisón和Forés[18]、Liao[19]的研究,采用“知识运用”对企业为响应顾客需求的知识运用的程度进行测量。使用了李克特7量表,范围从“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7)。

(3)产品开发能力。Wheelwright和Clark[20]运用产品开发速度、质量和成本三个准则对产品开发能力进行评价,以及根据Subramaniam和Venkatraman[15]对新产品开发能力的衡量,采用了以下四个题项对产品开发能力进行测量:所开发出的产品具有更好的特征、所开发出的产品具有更好的质量、更快速地开发新产品、成本更低廉地开发新产品(皆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对比而言)。使用了李克特7量表,范围从“根本不”(=1)到“非常具备”(=7)。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143份样本的数据,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代工企业组织间学习、组织内部学习和产品开发能力量表经过调整后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了0.7这一可接受水平。此外,运用AMOS7.0对概念模型各维度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测量体系的效度。结果显示模型各构面的建构效度均在0.5的可接受水平以上,平均变异抽取量AVE也均在0.5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信度水平。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相关分析

首先评价样本变量的相关性矩阵,确保数据满足基本的统计假设。表1显示了对各个变量基本的描述性统计以及所有使用到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并不存在过大的相关系数。

表1 简单相关分析

(二)理论模型检验

理论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各个潜在因素衡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位于0.5至0.95之间的标准状态,而且均达显著水平。可知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符合基本拟合标准。组织间学习、组织内学习、产品开发能力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6、0.85、0.88,均大于0.7;因素分析的累计解释量分别为0.67、0.59、0.71,都大于0.5,这表示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也有较好的信度和内部一致性。

表2 理论模型的衡量

表3 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验证

整体模型拟合度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体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这方面的适合度衡量指标有多种指标,分为三种类型: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以及简要拟合指数。①绝对拟合指数衡量,χ2/df(卡方自由度比值)=1.831,介于1-3之间,RMSEA=0.076,小于0.1,SRMR=0.068,小于0.1,GFI=0.846,大于0.8;②相对适配度指标,IFI=0.922,TLI=0.904,CFI=0.911,大于或接近0.9的标准;③简约适配度指标,PNFI=0.802,大于0.5的标准。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本文理论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可以用以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

(三)研究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与代工企业内部的组织内学习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55,并通过显著性检验(P=0.000<0.05),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H1,同理可以得出H2、H3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对应的路径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143家代工企业的数据收集,本文实证分析了组织间学习、组织内学习和产品开发能力之间的关系。从AMOS分析的结果来看,结构模型中的三个路径(H1到H3)都与提出的假设一致,因此3个假设都得到了支持。即组织间学习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内学习和产品开发能力,组织内学习显著正向影响产品开发能力。

本研究旨在建立代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代工提升自身产品创新能力的模型,并通过珠三角代工企业调查实证上述模型。综合过去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了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发展的两个过程:代工企业同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和代工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组织内学习。

组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过去大多数的组织学习研究都聚焦于从伙伴企业所进行的外部知识获取,少部分研究聚焦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尽管一些外部获取的知识可以被立即应用,但大多数外部知识在用于商业目的之前都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适应和散布。当组织间学习实现时,学习仅仅发生在企业个人或团队层次上。如果知识不能在企业内部散布或者不能转化成组织知识,那么学习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因此也就不能实现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些假设,在理论上,本文对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进行了整合,并建议它们对产品开发能力的共同作用。

此外,在实践中,代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产品开发能力:①重视代工参与中透过组织间学习获取国外厂商新知识的机会。从国外厂商获取知识或技术是代工企业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的途径之一,尤其是技术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代工企业,更需要通过国际代工的机会,进行以知识或产品技术获取为主的组织间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主要方式进行组织间学习:共同努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共同解决问题;国外厂商提供的指导和培训;双方技术人员之间的会议和交流。②落实以知识分享和处理为主的组织内学习是能力提升的关键。研发人员从代工过程中取得新知识或技术,并不意味着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得到了提升。取得产品开发知识后,也要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处理,并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结合,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③重视组织间学习对组织内学习的促进作用。代工企业许多人员和部门会参与到与国外厂商的组织间学习,并在学习中建立组织间互动的机制。这种知识分享和处理的机制不仅有助于代工企业对组织间学习的管理,也有助于促进组织内部参与人员和部门之间在组织内学习上的互动。

[1]刘志彪.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学军,樊奇.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运营策略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74-178.

[3]Reed R,DeFillippi R J.Caus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1):88-102.

[4]Hall R,Andriani P.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1):29-48.

[5]王生辉,孙国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代工企业组织学习与产业升级[J].经济管理,2009,(8):39-44.

[6]杨桂菊.本土代工企业产品研发体系构建理论与案例[J].管理科学,2008,(2):32-38.

[7]Huber G P.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 and the literatur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88-115.

[8]Inkpen A C,Pien W.An examin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China-Singapore suzhou industrial park[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454-468.

[9]Hansen M T,Mors M L,Lovas B.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s:Multiple networks,multiple pha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5):776-793.

[10]Hillebrand B,Biemans W G.Link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2):110-122.

[11]Santoro M D,Bierly P E.Gopalakrishnan,S.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om external sources:new issue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7,38:1-10.

[12]Crossan M M,Lane H W,White R E.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522-537.

[13]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s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14]Bresman H,Birkinshaw J,Nobel R.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3):439-462.

[15]Subramaniam M,Venkatraman N.Determinants of transna⁃tion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y:testing the influ⁃ence of transferring and deploying tacit overseas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359-378.

[16]Leonard-Barton D.Wellspring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1995.

[17]Nevis E C,DiBella A J,Gould J M.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as learning system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36(2):73-85.

[18]Camisón C,Forés B.Knowledge cre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The effect of intra-district shared competenc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27(1):66-86.

[19]Liao J,Welsch H,Stoica M.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sponsive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growthoriented SM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03,28(1):63-86.

[20]Wheelwright S C,Clark K B.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Quantum Leaps in Speed,Efficiency,and Quali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

猜你喜欢
代工厂商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OEM的危机与转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三菱重工拟整合喷气式支线客机生产与波音代工业务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代工厂商创牌博弈与角色转换模式分析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