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之仆 治事之官
——延安时期的县长本色

2012-07-30 01:43杨东
西部大开发 2012年5期
关键词:边区县长延安

◎ 文/ 特约撰稿 杨东

(作者系天津市北辰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主持人语: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大舞台上,既有舍生忘死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的英勇将士,也有默默无闻为革命事业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也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政治家。与此同时,在延安时期也活跃着一批甘愿为老百姓拾粪锄草种棉花、帮助农民修厕所、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民众社会生活的新型县长群体。可以说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县长群体,正是以真正的亲民之“官”、公仆本色,成为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并在推动基层社会变迁中,以其独特的执政理念和行事风格,彰显着他们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本期主持:张静 封营库 E_mail:zhangjing_Da@126.com TEL:029—87294720 QQ:305289477

“万事胚胎,皆由州县。”县长,历来被百姓认为是头上的一片天,所谓“父母之官”、“牧民之令”。封建时期,由于地方行政几乎都集中在县令手中,再加上剥削阶级根深蒂固的贪污腐败,官民矛盾始终是一种常态。然而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县长群体,却因他们独具的革命性、时代性特征,大大改变了人民群众的传统认知和习惯性思维。

对于县长而言,如果说传统县长是通过科举正途产生,那么延安时期的县长则是通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县参议会选举产生的。采用议会民主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最重要的政治民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延安时期的县长,就是根据抗战时期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依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任人唯贤的方针来任用的。毛泽东曾讲到:“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确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的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具体来讲,就是要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施政纲领;德才与所负职务相称;关心群众利益;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县长的选举步骤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县长的选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传达县选举委员会的要求,并推选5人组成委员会进行指导,然后召集群众进行公示宣传,最后通过多种方式来讨论决定候选人。据统计,大多数县长候选人是工人和农民阶级。尽管他们没有文化,也没有行政经验,但他们都能忠于党、忠于革命,并能坚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在群众中又有很高的威望,因而这些人往往能成为县长候选人而被选举出来。根据《陕甘宁边区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在选举县长时要设立县选举委员会,委员7人至11人,并要推定“监票员若干名,检查到会人数,布置选民位列,监视会场投票”,在开始选举时,要“维持投票秩序,收发选举票,选举完毕后连同文件送所属的专员公署备案,最后由边区民政部签署任免意见”。

据统计,通过选举产生的县长,其中80%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当然,在这些县长群体中,也有一部分积极的党外人士,特别是那些有声誉、有影响的开明绅士当选为县长。例如在1943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地选举之时,绥德县著名绅士霍祝三被选为县长,很受群众欢迎。这种不拘一格选用县长的方法,不仅团结了党外人士,调动了他们关心国事、坚持抗战的积极性,而且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共产党以诚待人的品质,从而树立起“未来的希望在共产党、抗战胜利在共产党”这一信心。

县长工作如何开展

作为在新型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县长,其公仆本色就是通过全新的新民主主义工作方式被彰显和诠释的。当根据地县长是以一种“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做官”的姿态,一头扎入民间,践行着“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这一执政理念。

延安县长刘秉温,是陕西省米脂县猪头圪塔村人,出身于亦农亦商家庭。有采访曾这样描述当年的县政府:“延安县政府在一个过去是老百姓家的大院里,有着几间平顶石窑,这里看不见堂皇的衙门,也看不见威风凛凛的大堂,更看不到什么县长的公案,也没有门禁森严的卫兵。这里有的是一个民选的政府,和一个艰苦朴素的农民出身的民选县长。县长刘秉温同志,一张朴实的面孔,一身黑色制服,腰上系有一根皮带。”他从不摆县长的架子,见了群众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要求以及对政府的意见等。他在下乡时得知有孤寡老人缺粮吃,就先打条子借,再让政府补给。

刘秉温对群众的困难尽力解决,但自己有困难却从不向党伸手。在边区经济困难时期,他的孩子冬天穿不上棉衣,延属分区供给部门给他送来棉花和布,他让警卫员又送回去。孩子没奶吃,后勤处吴台亮同志给订了半斤牛奶,他也给退掉了。他经常给爱人陈文卿讲:现在国家困难,我们再有困难也不能给组织增添负担。

延川县长辛兰亭,针对当时边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把动员全县人民克服困难,大力垦荒种田,多交公粮,同时发展牛羊养殖,繁荣市场,搞活边区经济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为此,长年累月、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延川县八区20多个乡的土地上,田间地头,崖畔沟底,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陕北自古就缺乏种棉的条件。但辛兰亭为了革命需要,勇敢地承担起了领导延川县广大农民种植棉花的重任。延川县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老百姓过去很少种过棉花。为了打消农民们的顾虑,解放思想,辛兰亭同志组织了几个小组,带着干粮走村串乡,宣传动员农民种棉。正确的思想和得当的措施,源自于辛兰亭县长密切联系群众,勤于调查研究和开拓创新的作风。1939年,延川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只有1000亩,到1942年扩大到2.7万亩,总产量由1.2万斤增加到了近33万斤,增长了27倍。

除此之外,还有像延长县焦生炳县长亲自参加担粪、翻地、锄草、收割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这些生动的事例,无一不在表明,延安时期的县长,可谓是真正的亲民之“仆”,治事之“官”。他们是全心全意为着老百姓而去工作的。

延安边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照片

猜你喜欢
边区县长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县长干过啥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县长的“架子”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县长帮了一个忙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