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我国养猪业当前的三个热点问题

2012-08-06 06:34王林云
猪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肉猪基本工资养猪

王林云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210095)

1 猪粮比价大起大落仍是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困境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生猪价格又一次出现新一轮的大起大落。全国猪粮比价从2010年6月2日4.75最低点开始,至7月14日回升到5.5以上(实际是5.78),以后不断上升,8个月后,至2011年3月9日达到7以上,过3个月后,至6月22日,进一步达到8以上,2011年7月6日达到8.53,创历史最高。之后出现下降,至2012年4月25日,已降到5.9,估计还要下降,至2012年6—7月,有可能猪粮比价在5以下。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2011年高的猪粮比价刺激下,再加上政府的各种补贴,使全国农民养母猪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国的母猪数量从2010年8月最低的4 580万头,增加到2011年11月的4 905万头,至转年4月,连续4个月都保持在4 900万头以上,比正常情况(4 700万头)超出200多万头,所以,猪价下跌是必然的。中央政府在过去的1年内用上百亿元资金来扶持养猪生产,在短期内确实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未从根本上起到稳定我国养猪生产的作用,反而助推了猪价的大起大落。

2 我国养猪业面临的三个热点问题

2.1 如何控制猪病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猪价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规模养猪户不养猪或不愿养猪,致使全国母猪数和存栏猪数大大减少。部分中小规模养猪户不养猪或不愿养猪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拿到母猪补贴?没有拿到死猪保险费?还是没有拿到生猪死亡补助费?不是的。除了农民进城打工缺少劳动力去养猪、由于饲料价格上涨使养猪成本有所增加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害怕猪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主要是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我国农民不愿养猪或害怕养猪的主要原因。

中国每年到底死了多少猪?发生了哪些严重的传染病?由于“一旦哪里猪发病,就要追究那里的领导责任”,所以“瞒报”、“假报”者众,政府部门难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从理论上来推算,2009年2月全国存栏能繁母猪有4 987万头(据中国政府网www.gov.cn,农业部畜牧业司公布),如每头母猪一年2胎,产仔18头计,2009年应产仔猪8.97亿头,而2009年出栏肉猪只有6.45亿头,也就是2.52亿头仔猪死了,死亡率达28.09%,如把实际和理论之间打个8折,死亡率也有22.47%。也就是全国出生的仔猪有接近五分之一以上死了。而这些死亡的仔猪大部分发生在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下的中小规模场。因为这些猪场有的不养母猪,不实行自繁自养,经常从外面购苗猪。病毒性疾病极易从选购活仔猪时带进来。少数规模大一些的猪场(年出栏500~5 000头)也向外购猪,一旦发生病毒性疾病,往往全场感染,全群覆灭,倾家荡产,给有的养殖户带来灭顶之灾。较大规模的猪场(年出栏肉猪5 000头以上)由于自繁自养,不随便向外购猪,防疫工作也较好,发病机率大为减少。近20多年来,我国猪价的几次大起大落,虽有生产周期波动(一般17~18个月)的因素,但近年来的猪病日益严重,与此有很大关系。2007年的猪蓝耳病、2008年的口蹄疫、2009年和2010年的猪腹泻、2011年的仔猪腹泻,以及每年都在发生的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新变种等,都使仔猪大批死亡。正是因为猪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才使许多中小养殖户退出养猪或不愿养猪,即使猪价再高,国家补贴再多,他们也要三思而行。

兽医专家都知道,控制传染病有3个环节: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消灭易感动物。在这3个环节中,第1个环节是消灭病原体,而要消灭一种病原菌几乎是不可能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控制了人的天花,在家畜中,只在部分地区(如中国)控制了牛瘟。第3个环节是消灭易感动物,目前用得最多的办法是给易感动物注射疫苗。但是,疫苗并不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其一,疫苗的专一性,即一种疫苗只能治疗该种病毒的该种血清型或类型,当病毒发生变异时,该疫苗就无用;其二,疫苗的滞后性,即必须在该种病毒感染家畜发生疾病并确诊分离出新病毒类型之后,才能制成控制该类型病毒的疫苗,不可能预先制成一种尚未致病的新类型病毒疫苗。其三,由于病毒易发生变化,不断出现新的病毒类型。尤其在当前活畜禽流动频繁、饲养密度大的情况下,在一个活的畜禽群体中,各种病毒类型相互交错感染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而病毒新类型的产生又使我们不可能很快制成疫苗。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一种新研制的疫苗(活菌苗)如在非疫区注射,极易引起猪的死亡,反而起了扩散该病的作用。因此,第2个环节——切断传染途径成为人们控制病毒传播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一个虽然相当困难但可以做到的方法。人类对发生于2003年春天的SARS病毒的控制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还没有防治SARS的疫苗,主要是通过控制人(包括病人与健康人)的流动来消灭的。因此,在防治我国猪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策略上,控制活猪(包括病猪与健康猪)的流动应是所有策略中的首位。病毒的另一个特点是离不开活体,离开活体就要很快死亡。所以一个场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是从场外引入带毒活猪带进来的。带毒活猪的流动是目前病毒性传染病不能彻底消灭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现有的生猪生产和屠宰体制是2个不同的部门,农业部管生产,商业部管屠宰,所以如何控制带毒活猪的流动,成为没有部门去管的事。因此,必须有国务院来协调。改革活猪的流通体制,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制订《屠宰法》,减少或禁止活猪(除种猪外)流通。提倡“集中屠宰,就近屠宰”,减少屠宰点,把全国的定点屠宰场从2008年的2.2万多个(据商业部2011-03-09发布的《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纲要(2010—2015)》材料,不包括农村非定点屠宰的小作坊)再进一步减少。大力发展年屠宰50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厂和年屠宰100万~500万头的中型屠宰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全国猪的主要传染病。丹麦年出栏肉猪2 200多万头,全国只有3个屠宰厂。

早在2001年九届四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上海市王鸿英等32位代表再次提出要制定《屠宰法》的提案,她们在九届一次(1998)、二次(1999)、三次(2000)大会上曾多次提出要立此法。均被农业部门以“已有《动物防疫法》”为籍口而加以否决。实为中国之不幸。如果10多年前制定了此法。我国的生猪疫病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么严重了。

2.2 养什么品种的猪能赚钱

当前生猪生产的猪品种基本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饲养外三元猪生产“杜×长×大”肉猪模式;二是饲养地方品种猪为主,生产纯地方猪或含地方猪血统较多的优质猪肉模式;三是饲养地方品种猪为母本与外种猪杂交,生产含地方猪血统50%以下的“土二元、土三元”肉猪的模式。

“杜×长×大”模式的特点是洋三元猪生长快,肉猪在150~160日龄可达100 kg体重、瘦肉率在60%以上、料重比2.4~2.6。种猪的价格高,每头二元母猪价格在1 600~1 700元,每头纯种猪价格在4 000~6 000元。但缺点是肉质差(肌内脂2%以下)、繁殖差、易生病、饲养条件要求高、成本高,价格受市场影响变化大,在价格高时每头肉猪的利润在500元以上,在猪粮比价低于5.5以下时要亏损。洋三元猪肉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大城市中的一般人群,市场占有率约50%~60%。

饲养地方品种猪为主,生产纯地方猪或含地方猪血统较多的优质肉猪是另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肉猪生长慢,一般饲养时间要300 d以上达体重90 kg,瘦肉率在38%~45%,可用较多的青粗饲料,肉质较好(肌内脂2.5%以上)繁殖性能较好,不易生病,饲养成本低,受猪价变化的影响较小。由于地方猪的生长期长,一般在10月龄后(300 d以上),肌内脂肪含量较高。某些猪肉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一头体重80 kg肉猪,产肉35 kg计,每千克肉80元,产值2 800~3 000元,利润在1 500~2 000元。但要开发市场,要有专卖店,要有品牌,要深加工,合理的包装等。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大城市中的部分群体,如运动员、老年人、少年儿童、白领阶层和较高收入者,约占大城市消费群体的5%~15%。据《 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称,中国有87.5万个千万富豪,5.5万个亿万富豪。这些人需要优质肉、高端肉。

对饲养地方品种猪为母本与外种猪杂交,生产含地方猪血统50%以下的“土二元、土三元”肉猪的经济效益也要有新的认识。这种猪的生长速度中等(日增重500~600 g)、瘦肉率(50%~56%)、肉质稍好(肌内脂2%~2.5%)、繁殖好,不易生病,要求饲养条件一般,由于饲料成本低,每头肉猪也可赢利50~500元。其主要消费对象是中小城市中的一般群体。广东省顺德海联畜牧水产养殖场2010年的经验介绍,每头土杂猪,用酒糟、麸皮、米糠、豆渣,少量玉米和豆粕等粗料饲养,每千克饲养成本为8.6元,(洋三元为11元),猪价为12.2~13.0元(洋三元为13~14元),每头猪利润为150元左右。在猪价低迷时,“土杂猪”效益更好。最近(2012年3月)有消息称,广州的“土二元“猪肉比”洋三元“猪肉的单价每500 g高出1元,这是个新的动向。

2.3 养猪所得的财富如何公平分配

公平、正义是整个社会的奋斗目标。公平,首先是对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进行公平的分配。当财富不能公平分配时,往往产生有的人很快富起来,而有的则总是处在贫困之中。贫富差异过大,社会就不稳定。但公平不是吃大锅饭。公平就是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能得”的分配原则。

表1 一个年饲养母猪600头场的基本参数

我认为,对财富的分配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观点:①自然资源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不是少数人所有的;②一个集团或公司所创造的财富是集团内所有成员共同劳动的结果,不是少数人的;③领导者、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谁养活谁”的关系;④工资是每一位劳动者所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不是哪一个人“恩施”的;⑤也要承认集团内部个人对集团的贡献是有差别的;⑥每个人对集团的贡献有大有小,所创造的财富有多有少,不搞平均分配。

目前我国养猪企业有几种分配模式:①家族式分配,老板+雇工(基本工资+奖金);②饲养小组承包制(基本工资+奖金);③全员股份制(基本工资+股份);④养猪产业集团+养猪大户;⑤大的养猪集团(年出栏50万头肉猪以上),部分骨干股份制+小组承包制+养猪大户等。

现就一个年饲养母猪600头、出栏肉猪1万头的猪场为例,讨论上述分配模式的利和弊。

根据表1所列的参数,在猪粮比价6.38的条件下,该场每头肉猪的成本为1 331元,出售每头肉猪的价格为1 697元,每头肉猪的利润为366.77元,如全部按肉猪出售,全场年出售肉猪10 278头。利润为376.97万元。对此利润的分配可有几种模式。

2.3.1 家族式管理分配模式

家族式管理分配模式是指高级管理人中有1人是企业的投资者或老板,雇佣若干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养猪生产。企业生产的全部利润或亏损归投资者所有,老板发给雇员一定的工资(有的还给雇员支付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险等),在效益好时,老板给雇员发一些奖金,有的还在猪场提供一些较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当老板年龄大、将要退休时,就选择自己的亲人来接班。这是在私有化制度下最普通的管理模式。

表2 一个600头母猪场的人员及工资

表3 承包小组的分配比例及工资

它的优点是:管理简单,便于“一元化”领导,个人负责制。缺点是:企业做不大,易形成贫富差距,如上述例子中,全部利润376.97万元,归老板所有,即使他给员工发奖金,也只拿出十几万或几十万元作奖金(无标准,凭老板个人的态度来决定),大部还是归老板所有。使一些员工心理不平衡,有的人会离开企业,流动到更好的单位,或企业间相互挖人。当“富二代”来接班管理时,有的企业还能管理好,有的则败落,中国历史上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2.3.2 饲养小组承包制分配模式

饲养小组承包制是指由一名组长,若干名副组长和一批工人组成承包小组,负责一条生产线(通常600头母猪)的饲养,企业与该小组订立完成出栏肉猪数量和经济指标等承包合同,超额部分按比例分成,一般在较大的养猪集团或公司中施行这一模式。如南方某集团公司对饲养小组的承包指标是:饲养600头母猪,每头母猪年出栏18.5头体重110 kg的肉猪,每头肉猪赢利52元,利润超额部分按14.5%奖励小组,该小组由24人组成,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3人,技术工人10人,工人10人。如果该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饲养小组人数,则多余的工资和奖金由他们内部再分配。如果以上述600头母猪年利润376.97万元为例,其基本工资与分配比例如表3、表4。

表4 利润分配比例

很明显,按饲养小组承包模式进行分配比家族式管理分配模式更为合理。不但每个成员劳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他本人挂钩,而且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制度化。公司、集团、领导、办公室等非生产一线的人员也共享成果。其中利润部分38%分给各类人员,其余62%归公司作发展基金、风险基金、职工福利等。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原理。

2.3.3 全员股份制分配模式

全员股份制饲养模式是指场内参加生产的所有成员除有基本工资外,还按一定的股份比例对全部利润在扣除发展基金(45%)、风险基金(10%)、公共福利股(2%)、奖励股(5%)后进行第2次分配。也就是对全部利润中的38%进行第2次分配。如果以上述600头母猪年利润376.97万元为例,其基本工资与分配比例如表5、表6。

这种饲养模式与分配方案也比表2的分配方案更合理。不但每个成员劳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他本人挂钩,而且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制度化。公司有较多的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55%),同时还有公共福利股(用于职工的婚、丧、喜事或外出旅游等)和奖励股(7%),可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发明。其中利润部分38%分给各类人员,也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原理。与第2种的分配方案比较,两者的年工资总额相近,只是基本工资与分成比例有差异,在承包制分配中,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为85.4%,而股份制分配中,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为46%,各有特点。2种方案可以进一步探讨。

表5 股份制的分配方案

表6 利润分配比例

2.3.4 养猪产业集团+养猪大户的分配模式

这种模式的饲养方式是集团养母猪,由集团提供30 kg左右的苗猪和饲料给养猪大户养肉猪,肉猪达110 kg体重后,由集团收回,统一销售。平均每一大户每年养1 000头肉猪。由于肉猪由大户养殖,集团在饲养人员和设备上可减少成本,每头肉猪的成本有所降低,利润有所增加。如以上述600头母猪场为例,在猪粮比价6.38的情况下,每头肉猪的利润可提高到381.72元。集团按每头肉猪利润的38.2%分给大户(约138元),再加上苗猪价格优惠5%,9家大户,平均每一大户可收益19万元。

2.3.5 大的养猪产业集团(年出栏50万头肉猪以上)的分配模式

对于年出栏50万头以上肉猪的大养猪产业集团,成本构成有所变化,其分配模式也较为复杂。需照顾各方的利益关系。建议采用“部分骨干股份制+饲养小组承包制+养猪大户”的分配模式,将另文讨论。

猜你喜欢
肉猪基本工资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中兽医治疗肉猪便秘
肉猪安全卫生监督的关键技术应用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适时出栏养猪更赚钱
温氏股份:预计2019年上市肉猪2 750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