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12-08-14 08:52吕诚伟金德钢
浙江水利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滩涂宁波市资源

吕诚伟,金德钢

(1.宁波市水利局,浙江 宁波 315016;2.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192)

宁波市滩涂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各岸段滩涂资源872 km2(约130.8万亩),其中适宜围垦造地的资源为5.69万hm2(约85.40万亩),适宜于环境、生态、自然养殖等生态围涂的资源为3.027万hm2,拥有量在全省排名第一,约占全省滩涂资源的33.5%。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和保护滩涂资源,不仅可以保障该市土地安全、缓解用地需求矛盾,还可促进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全市滩涂资源进行专门调查研究,提出利用开发方向和围垦造地设想,为发展该市海洋经济提供参考。

1 滩涂资源分布与特征[1]

1.1 滩涂资源分布

宁波市海岸线长,河口众多,潮间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根据浙江省围垦局和省地理信息中心2005年开展的滩涂资源调查,全市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面积为872 km2,理论深度基准面与2 m深度基准面之间的资源面积为2.667万hm2;2m深度基准面与5 m深度基准面之间的资源面积为6.533万hm2。

全市各县(市、区)中,慈溪市的滩涂资源最为丰富,为3.600万hm2,占全市资源总量的41.3%;其次是象山县,滩涂资源面积为2.020万hm2,占全市资源总量的23.15%;第3是宁海县,滩涂资源面积为1.793万hm2,占全市资源总量的20.57%。

由于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及海洋动力条件的差异性,各地的滩涂资源分布并不平衡,杭州湾南岸的滩涂资源最为丰富,有 3.637万 hm2,占全市滩涂资源总量的41.7%;其次是三门湾,滩涂资源面积为2.021万hm2,占全市资源总量的23.2%;第3是象山港,滩涂资源面积为万1.573万hm2,占全市资源总量的18%。

1.2 滩涂资源评价

根据对滩涂资源的调查统计,全市拥有的滩涂资源类型多、完整性好、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其类型多属淤涨型或缓慢淤涨型岸滩,基本上属于适宜开发利用的资源,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滩涂资源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该市滩涂可分为淤涨型和稳定型2类:淤涨型岸滩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河口、杭州湾南岸、三门湾,是该市滩涂资源的主要区域;稳定型岸滩主要分布在隐蔽的基岩港湾内,如象山港,由于环境稳定,岸滩动态变化不明显,滩涂处于极缓慢的淤涨状态。该市滩涂资源变化的总趋势是在淤涨扩大之中,滩涂资源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持续开发前景广阔。

(2)滩涂资源面广、量大、完整性好。该市的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口两侧平原外沿的开敞岸段,一般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从而淤积速度快,范围广,滩涂资源较为丰富集中。同时,因岸线较为平直,涨落潮在涂地上的流向与岸线基本垂直,较为稳定。且潮间带涂地面积大,坡度平缓,分布连片、完整。

(3)滩涂资源的土壤成分多样而丰富。由于所处环境和动力条件不同,沉积物粒径及盐分、养分相差较大,滩涂资源土壤构成主要有3类:甬江口以北的杭州湾以及钱塘江河口,主要是粗粉沙涂,属砂壤土质地,大于0.01 mm粗粉砂含量在80%以上,含盐量不高,有机质养分也较低,脱盐速度较快,易于开发利用;象山港、三门湾等半封闭港湾内滩涂,主要为重黏土,小于0.01 mm土粒含量在80%以上,盐分和养分的含量都较高,脱盐速度较慢;分布在河口两侧和大部分开敞式平直岸线以及岛屿的多数岸段滩涂的质地属重壤土,其颗粒组成及盐分、养分的含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4)滩涂资源开发用途广泛。该市滩涂资源多数具有多宜性。传统的开发方式主要为:一是采捕水产和在涂地上进行水产品的养殖;二是通过围涂将其转化为陆域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盐业以及为港口、城镇建设提供用地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于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滩涂围垦将会增加,用途也会越来越广泛。

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是今后发展工、农、渔、盐等产业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由于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不同,将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对已有滩涂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现有滩涂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涉及各学科、各部门的系统工程,从围垦角度看,适宜开发利用的滩涂,应在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利弊后再开发。

2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主导功能

由于该市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宽广,围涂造地和从事水产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具有较大适应性,既可开展传统的农、盐、渔业,也可用于各类建设,是该市建设滨海工业区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但滩涂资源空间分布却不均匀,宁波南北两头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而中部地区偏少。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分,沿海主要开发利用的方向有:滨海工业、港口交通、围垦造地、水产养殖、盐业、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等。

根据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和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思,结合海洋功能区划、江河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市各地开发利用方向建议如下:

(1)抢险治江区。位于钱塘江河口岸段。余姚市境内岸线长23.1 km,根据已批准的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控制线16.5km方案,余姚境内拥有滩涂资源约0.451万hm2。由于1977年以来西三潮沟的形成和20世纪80年代南股槽再次形成,余姚海塘一直遭受南股槽和西三潮沟的侵蚀,涂面极不稳定,近年随着上虞截断南股槽后,该区域才逐步趋于稳定。因此,可结合治江,视淤涨变化情况,因势利导进行围垦。

(2)慈溪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兴工业开发区。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市境内,岸线长95 km,滩涂面积3.600万hm2。该岸段泥沙来源丰富,滩涂淤涨速度快,涂面较稳定,土质适宜围垦,有利于脱盐耕作。西侧以16.5 km控制规划线为依据,中部在四灶浦十塘闸处外伸6 km,东侧龙山围涂工程处外伸1.5 km初步推算,共有3.333万hm2滩涂面积可以围垦,作为该市农副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借助杭州湾跨海大桥东风,兴建杭州湾新区,同时结合海涂水库对周边湿地进行自然保护。

(3)镇海北仑港口工业开发区。西起镇海区蟹浦镇泥螺山,东至北仑区崎头角,大陆岸线长约51.2 km,滩涂资源0.088万hm2。该区的主导开发功能是港口工业和滨海工业。镇海和北仑作为港口工业区的特点是,港湾航道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宜建大中小结合的综合性港口,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翼深水港区。另外镇海至慈溪龙山镇一带已确定为国家级化工区,在镇海炼化的基础上,一个新兴的石化工业基地将在此崛起。

(4)象山港水产养殖港口区。自北仑区崎头角至象山县钱仓,属象山港岸段,岸线长276 km,有滩涂资源1.701万hm2,浅海面积3.920万hm2。象山港湾长而窄深,两岸有海拔300 m以上山体掩护,几处有岛屿作为屏障,可御风浪,是理想的码头基地。水中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年平均量为183 mg/m3,为鱼虾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象山港的港湾是浙江省明确保护的稀有国土资源,港内涂面稳定,淤涨速度缓慢,土质以淤泥质黏土为主。由于象山港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该区的主导功能是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海水养殖,兼顾港口、航运、旅游等功能。原则上不宜大面积开展围涂工程,以保护象山港特有的海洋资源。若确需局部小范围围垦,如一线海塘截弯取直,应在通过充分论证后方可进行,但要处理好养殖与围垦、养殖与开发其它资源的关系。

(5)大目洋沿岸渔业盐业工业综合开发区。自象山县钱仓至石浦(南田岛),地处浙东海岸,属大目洋岸段,岸线长132.8 km,滩涂资源0.821万hm2,大部分海涂属缓慢淤涨型。海湾为开敞型,陆域无大河流汇入,海水盐度较高,在26.43‰~27.76‰,且风速大,蒸发快,适宜发展盐业,是浙江省大陆沿海海水含盐量最高的岸段之一,也是该市盐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借助象山港跨海大桥,也可新建新兴工业开发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主导功能以围涂养殖为主,实行渔业、盐业和工业综合开发利用。

(6)三门湾农业渔业综合开发区。属三门湾岸段,在该市境内岸线长207.6 km,滩涂面积约2.021万hm2。三门湾为半封闭型港湾,是湾内有湾的宽浅海湾,湾内港叉多,沙咀多,港叉与沙咀相间排列,岸线曲折,风浪较小,滩面平坦宽广,涂质细软肥沃,水产资源丰富,内陆通海航道方便,具有围涂和水产养殖双重优势。由于三门湾与石浦港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宜开展堵港围涂工程。在不影响港口航道的前提下,可利用高中滩涂进行农业围涂开发。宁波市各地开发利用方向及主导功能汇总见表1。

表1 宁波市各地开发利用方向及主导功能汇总表

3 围垦造地滩涂资源分析[2]

3.1 围垦造地区分布

根据该市沿海自北向南淤涨速度逐渐减弱,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沿岸海水盐度逐渐增高的滩涂形成规律,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岸段和各岸段的功能开发区的主导功能,考虑到历史习惯,全市共划分6个造地区。

(1)余姚围垦造地区。位于钱塘江河口南岸余姚境内。由于钱塘江河口水浅潮强,河口段河槽游荡多变,滩涂塌落不定。余姚沿线滩涂多年来一直受南股潮和西三潮沟影响,冲淤变化很大。从宏观上看,该造地区内滩涂变化总趋势是东、西塌,中部涨。在钱塘江规划治导线以内的滩涂资源列为围垦造地资源,为0.403万hm2。根据该造地区的情况,必须按照钱塘江河口整治的总体规划,遵循“治江结合围垦,围垦服从治江”的原则,近几年仍应以除险保滩为主,通过工程措施缓解险情。欲以治代围,须在整个尖山河段整治规划付诸实施后方能实现。围垦后开发以农业、水产养殖业为主。

(2)慈溪围垦造地区。位于杭州湾南岸,即由余姚黄家埠镇到镇海区蟹浦镇泥螺山一带。涂面稳定,淤涨较快。根据各个时期岸线位置推算,20世纪80年代后,淤涨速度明显加快,四灶浦至海皇山一带平均吴淞高程0 m线外移速度100~150m/a;海皇山至龙山一带平均吴淞高程0 m线外移速度50~100 m/a;龙山至氵解浦泥螺山平均吴淞高程0 m线外移速度30~50 m/a。涂面土质以粉沙、泥质粉沙为主。围涂条件十分优越,是宁波市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该岸段滩涂围垦后可为杭州湾新区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并发展农业、水产养殖业,同时注意进行湿地动态保护;东部与镇海接壤一带,可为镇海工业区的延伸及其关联产业建设预留土地空间。此外,该区在进行围垦项目开发时,要注意环境容量的问题及符合杭州湾总体规划南岸规划控制线。

(3)镇海北仑围垦造地区。西起蟹浦泥螺山,东至北仑崎头角。该区滩涂淤涨速度缓慢,涂面稳定。该岸段港口航道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现已建有镇海、北仑等深水良港,并依托电力、石油化工、保税区、工业开发区等滨海工业,今后还将有大规模发展。该区列入围垦造地的资源为0.041万hm2,其中镇海区0.036万hm2,北仑区0.005万hm2,主要为港口开发、工业发展提高建设用地。

(4)象山港围垦造地区。自北仑区崎头角至象山县钱仓,属象山港岸段,岸线长271 km,有滩涂资源1.573万hm2。从其特有地理位置来看,《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已将其作为水产养殖区、港区和避风港区,为保护象山港特有的海洋资源,港内水清沙少,已有滩涂一般不宜大片围垦。港内列入围垦造地资源的面积为0.330万hm2,其中北仑区0.140万hm2,鄞州区0.093万hm2,奉化市0.097万hm2。除了历史遗留的奉化市红胜海塘续建围涂工程在象山港内,其余造地资源在象山港口外部。

(5)象山东部围垦造地区。自象山县钱仓至石浦(南田岛),地处浙东海岸,数大目洋岸段,岸线长114.2 km,滩涂资源0.780万hm2。该区海水盐度高,围涂后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和晒盐,是宁波市盐业的重要基地。列入围垦造地资源的面积为0.643万hm2,围垦开发利用以盐业开发、围塘养殖为主。借助象山港跨海大桥,也可新建新兴工业开发区。

(6)三门湾围垦造地区。三门湾为半封闭港湾,岸线曲折,风浪较小,滩面平坦宽广,属缓慢淤涨型滩涂。将涂面较高、不再适合自然养殖并对港口航道无不利影响的滩涂资源列入围垦造地区,面积为0.683万hm2,其中象山县0.137万hm2,宁海县0.546万hm2。该区滩涂地势平坦宽阔,土质有利于综合开发,淡水资源充沛。滩涂开发利用时须处理好围涂与港湾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宜围则围、宜养则养” 的原则,实行农、渔、盐业的综合开发,以缓解沿湾各地人多地少的矛盾。

以上列入围垦造地资源的滩涂在实施项目中要科学规划、论证,以充分发挥滩涂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围垦造地资源

根据对全市滩涂资源的评价结果,将各地主导功能为围垦开发的全部或部分滩涂资源划定为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经统计,全市适宜围垦造地的滩涂资源为5.700万hm2,适宜于航运、湿地生态保护、自然养殖等生态围涂的资源约3.020万hm2。

4 结 语

宁波市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既是重要的潜在土地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沿海滩涂作为潜在土地资源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科学、高效地对未来垦区进行前瞻性规划非常重要。由此,本文提出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总体功能定位,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错位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新型港口工业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

[1]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室.宁波市滩涂围垦规划2009-2020[R].宁波: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2]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室.宁波市围垦造地规划2010-2020[R].宁波: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猜你喜欢
滩涂宁波市资源
霞浦滩涂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上岸的鱼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滩涂上的丹顶鹤
资源回收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