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巴赞的现实本体论

2012-08-15 00:42□王
戏剧之家 2012年1期
关键词:巴赞存在论本体论

□王 阅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电影理论家、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巴赞将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这本卷集阐述其电影理论及纪实美学思想,对电影作出本体论的考察,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电影理论不断受到挑战,重释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以现实本体论为基础的电影本体论

巴赞电影理论的核心是电影的纪实性。作为优秀的影评家和电影理论家,巴赞纪实美学中的形式层面与精神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局限于形式主义的解读,往往会把影像本体论看作是巴赞电影理论的核心。在我们重读巴赞的电影理论,深入发掘其现实精神以及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时,无疑加深了对巴赞电影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

巴赞在《导演德·西卡》一文中指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而后才是美学立场。”所以,“照抄新现实主义的技巧,未必就是新现实主义”。①巴赞在这篇文章中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本体论是一种现实本体论。他强调为“首先”的,是“本体论立场”,即是以现实的本体论为前提,而相应的美学立场以及技巧,则是“而后”的形式层面的东西。同时指出,仅仅照抄“技巧”不是“新现实主义”。因为现实本体论决定着电影的美学形式和技巧。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电影本体论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是现实本体论(基础、实质),第二层是影像本体论(即美学形式),把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巴赞电影本体论。巴赞虽然是电影理论家,但他没有撰写专门的文章来描述他的现实本体论,而是在他的电影评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阐释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及其对现实特征的描述。由于他常常是在评论电影时描述现实,在文字表述中往往给人造成偏重影像本体观的印象。比如,他认为现实存在本身具有含义的模糊性:“景深镜头把意义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蒙太奇在本质上,是与含义模糊的表现相对立的”等。②很明显“景深镜头”是把包含着“含糊的特点”的现实存在“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而蒙太奇剪掉了“意义含糊的特点”,当然是与之相对立的。这里,看起来是描述的影像结构,其实是以现实存在的特性为基础,继而通过镜头来表现现实存在的这一特性。

在巴赞的电影评论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他现实本体论的电影哲学似的表达:“每个影像单独看上去只是现实的一个片段,它的存在先于含义”。③在现实面前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他要强调的是现实存在先于人所给出的定义。他在评论《偷自行车的人》时说:“没有一个影像没有含义,没有一个影像不在灌输清晰的和令人难忘的道德真理,但是,没有一个影像为此而歪曲了现实本体论上的含糊性。”④这里他直接说明了影像是对现实本体论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不能够歪曲了现实本体论。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大力提倡景深镜头、长镜头,但他所倡导的景深镜头、长镜头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再现现实存在。它们都只是银幕形式的表象特征——景深镜头保留现实空间的真实(完整),长镜头启发时间的真实(延续)——而在这种完整而延续着的现实面前,人不能先验地决定一切,现实存在及其意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现实的本体论特征。现实本体论是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基核,而影像本体论,则是其美学形式技巧,二者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开放性体系的电影本体论

存在论现象学对巴赞的现实本体论无疑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尤其体现于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开放性上。巴赞所处的时代,正是存在论现象学等新思潮兴起的阶段。海德格尔继胡塞尔现象学之后,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开创了着重研究“存在问题”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作出这样的解释:“这个名称表达出一条原理;这条原理可以表述为:‘走向事情本身’——这句座右铭反对一切漂浮无据的虚构与偶发之见,反对采纳不过貌似经过证明的概念,反对任何伪问题——虽然它们往往一代复一代地大事铺张其为‘问题’。”⑤我们再来解读巴赞的一段话,也许我们会发现巴赞对存在论现象学的深刻领悟:“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从而激起我的眷恋。”⑥首先我们会看到巴赞著名的“现实的渐近线”与“走向事情本身”在思辨及其表达上的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要研究的是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从而揭示隐蔽的“存在”“走向事情本身”。巴赞要告诉人们的是,镜头可以更加接近真实地表现现实存在,从而揭示社会现实。其次,海德格尔要反对的是“漂浮无据的虚构”的“任何伪问题”;巴赞要清除的是“习惯看法和偏见”和“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都是要探求真实的现实存在。在巴赞看来,恰恰就是透过镜头这种方式“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让现实存在显示自身,从而激起对现实的眷念。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是‘拆除隐蔽物’,让东西‘显摆出来’,让人‘观看’的工作。被揭示显摆出来的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⑦这个“揭示出来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则提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巴赞本体论中影像与现实的关系。

存在论现象学让巴赞更睿智地表达了他的现实本体论,但他的思辨精神不仅仅来自他对于存在论现象学的深刻体悟。《电影是什么》的译者翻译家崔君衍先生认为法国哲学家、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德日进(1881—1955)的进化论对巴赞亦有深刻影响。德日进在《献给世界的弥撒》这本书中以进化思辨描述了宇宙逐层进化的四个阶段,即“宇宙生成”、“生物生成”、“人类生成”、“心智生成”。认为宇宙必然从低级向高级演进,最后走向“奥米伽点”的完美境界。德日进的科研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多学科的研究使他的哲学思想极富包容性和开放性。从青年时期就崇拜德日进的巴赞深受其开放的进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应该说《电影语言的演进》就是这种思想影响的一例,《电影语言的演进》完整地反映了巴赞的电影进化观。随着电影的发展和演进,“完整电影”不仅是巴赞及其同时代电影人的梦想,而且也是人类的追求。

现象学认为,哲学的本体问题永远是敞开的,有关本体的人类的思考不会停止。巴赞不是哲学家,我们只是从他的评论中读到了他的哲思。这些并不说明他的全部思想,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想信息,他对电影本体论的思考是敞开的,或者说他的现实本体论应该也是开放的。

注释:

①②③④[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第66页、第74页、第324页。

⑤[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3页。

⑥[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⑦[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8页。

猜你喜欢
巴赞存在论本体论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存在哲学之于巴赞的影响焦虑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