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刘彻》中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

2012-08-15 00:42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译诗刘彻庞德

⊙刘 敏[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杨志合[天津市武清区66481部队油料科, 天津 301700]

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个在美国当代历史中有争议的人物。庞德是美国意象派的创始人,他十分推崇中国文化,非常器重中国历史哲学与古典诗歌,他毫不隐讳地称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处宝藏……其重要意义之于英美诗歌,犹如古希腊之于文艺复兴。”在他的《诗章》中有12篇是以中国为题材的,曾翻译了《诗经》《大学》《论语》《中庸》等中国著作,对中国诗中的凝练、含蓄、形象,富有深远的意境,令人赞叹不已,并借鉴和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汉武帝刘彻的《落叶哀蝉曲》被美国诗人庞德翻译成《刘彻》,同时《刘彻》也被称为美国诗史上的杰作。

一、《落叶哀蝉曲》

《落叶哀蝉曲》是汉武帝刘彻为怀念亡姬李夫人所作,原诗前记有王子年《拾遗记》:“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时始穿昆灵之池,泛翔禽之舟。帝自造歌曲,使女伶歌之。时日已西倾,凉风激水,女伶歌声甚遒,因赋《落叶哀蝉》之曲曰。”此诗抒发了人去闱空的寂寥和怅惘,表达了孤单冷寂的怀旧恋情。此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该诗是由五言和六言骈偶组成的楚辞体古诗,从题材上看,它属于悼亡诗范畴;从韵律上看,基本属于无韵诗,但节奏感却很强,富有音乐美。题目“落叶哀蝉曲”言简意赅,诗中出现了“罗袂”、“玉墀”、“虚房”、“落叶”和“重扃”五个意象。意象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中作者用来寄托情思的手段,是思想感情与具体事物或景象的融合与体现。汉武帝刘彻以“落叶哀蝉曲”为题,正是要借落叶来抒发自己因佳人红颜薄命而无限惆怅悲苦的愁绪,借秋蝉的哀鸣寄托对已故宠妃的缅怀哀思之情。诗中“罗袂”中的“罗”意为质地稀疏的丝织品,“袂”意为衣袖,合起来即是指用丝织成的质地稀疏的衣袖。“墀”,是台阶或台阶上的空地,所谓“玉墀”即是用汉白玉一类高贵典雅的材料铺成的台阶上面的空地。“虚房”指人去房空之后的凄凉之地。“扃”是门的外闩,或插关、门户,“重扃”即重门。前四句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主人公故地重游,拾级而上,看见玉墀满是灰尘,遥想当年罗袂拂动之景,而今居然已经悄无声息,而故人居住的地方也早已人去楼空,给人以冷而寂寞的感觉,唯有落叶依于重扃上,诗的最后两句,作者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发出“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的感慨。原诗大意为:听不见她走动时罗裙和衣袖摩擦的塞率声,装饰有美玉的台阶上也布满了灰尘。门闩上落着几片凋零的树叶,人去房空,令我深感寒意与寂寞。多想再看她一眼,我的绝代美人,却又怎能如愿?可怜我的心再也得不到安宁!

二、庞德的译诗《刘彻》

庞德的译诗:

Liu Ch’e/Ezra Pound/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s no sounds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周永启回译庞德的诗歌:

刘彻/绸衣的瑟瑟声已不复闻/庭院里飘动着飞尘/脚步声已消逝,树叶/旋作一团团,静止不动,/她,我心中之所欢,长眠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通过对比,从结构上看,译诗与原诗一一对应,都为六句,通过尘埃、庭院、落叶、湿叶和门槛等意象的叠加,基本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译者也体会到了原诗作者惆怅哀婉的情绪。同时庞德也对原诗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首先,题目《刘彻》与原作的题目《落叶哀蝉曲》相去甚远,庞德用作者的名字作为题目,过于简单和沉闷,不能在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上再现原诗婉转凄楚、哀思绵绵的韵味。第一、二句的译诗比较接近原诗的头两句,都是客观的描写,基本是直译,都是说她衣裙的声音再也听不见了,庭院里飘落着尘土。但这里庞德将“尘生”译成“Dust drifts over”(飘落),比较有动感,将“玉墀”译成“court-yard”(庭院),这样,在中国古诗中由低处往高处延伸的台阶场景,变成了一个四周由墙壁或建筑物围起来的一个封闭的空间。在第三句译诗中,既没有“虚”,也没有“冷”,用“There’s no sounds of foot-fall”(听不到脚步声)这个比较具体的句子来代替,体现出“寂寞”的意境。第四句译诗是原诗第四句的延伸与改造,将“落叶依于重扃”译为“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落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在地上),重的是景。第五句则一反原诗“望彼美之女兮安得”而说“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她,我心中之所欢,长眠在下面)。前五句在一种凄冷荒凉、幽怨惆怅的基调中,徐徐展开。最后,庞德没有翻译原诗的第六句,而是添加了原诗中没有的一句,添加了意象“A wet leaf”(落叶),“wet”可能是庞德喜欢的一个词,在他那首意象主义代表作《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诗中,出现了这个单词。为了突出“落叶”,他将原诗中直白、抽象的说明性句子全然删去,体现了意象派不使用无助于表现的词的原则,同时通过变化视角,将落叶由全景推到近景,将“落叶”放大到一个异常醒目的地位,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这样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原诗的境界,让读者望着那片经过精心炮制的叶子尽情想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层层推进,使用含有长元音的英语词汇,以唤起凄戚的感伤,并结合长短诗句,力求节奏上的呼应,宛如悲哀的叹息,形神兼备,完美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精神。

三、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的创造性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庞德作为一个意象派诗人对具体、清晰和可视的意象的重视和巧妙运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诗歌的改造、编选和取舍。他摒弃了原诗的形式,简化了句法,对原诗进行了一次“意象性手术”,有意地删去某些意义而保留了原作的一些特殊形式和内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补、去丰富。诗中要表现的对于爱情的“失落感”已不再是“模糊的抽象”,而变成一种可摸、可触、可感的东西了。他没有亦步亦趋地寻求字当句对,而是摆脱原诗诗体的束缚,把握原诗最核心的意象,自己创作了一首新诗。尤其是原文中没有“一片潮湿叶子”这一意象,庞德却重构了一个如此美的意象,他创造了比原诗更美的意境,成为美国诗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大胆、刻意的创新,正是庞德创造性翻译的核心,庞德恪守“以诗译诗”的原则,力求将自己融入原诗之中,寻求与中国诗人心灵上的契合。庞德自称翻译是一个“剔除自我,追求真是的过程”。他将原诗的情感、思维进行提炼、浓缩,再传达到英语诗歌之中,跨越文化、语言、历史的障碍,把握住中国诗人的精髓、轮廓和效果,以其深厚的英语诗歌功底,再现原诗的精神,与其说是为了“达意”,不如说是为了“传神”。不是追求意义上的对等,只是译者与原作者思想情感的对等。在他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关注原文的意义或具体词汇的含义是否忠实,只要译文传达的意象别致,韵律新颖。

所以说,作为诗人翻译家,庞德总能够抓住原诗中物态化的符号,体味出这些物态化符号所蕴涵的原作者的“不尽之意”。然后,庞德依据自己的理解,借助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诗歌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重构其原诗的意境,以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文化和情感需要。像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或者说“再创造”,在西方还没有一个中国古典诗歌的译者可以超过他。他的翻译理论也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铺设了一条多元化开放式的发展之路。

[1]朱伊革.林纾与庞德误读和误译的解构主义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孙琳.中国色彩和现代风格的交互与独立——论庞德的“中国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2).

[3]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11).

[4]陈太胜.《落叶哀蝉曲》的英译: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J].文化与诗学,2008,(01).

猜你喜欢
译诗刘彻庞德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落叶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刘彻遇险不计较
长门怨
长门怨
诗与译诗:锦绮之两面
庞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