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铅球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的十大要素

2012-08-15 00:52李建臣
运动 2012年8期
关键词:铅球用力运动员

李建臣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推铅球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的十大要素

李建臣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本研究项目为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重点攻关课题。经文献资料搜集汇总、专家研讨访谈、会议讨论等研究方式得出了推铅球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的十大要素,寄希望本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铅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有所裨益。

推铅球;项目特征;制胜规律

推铅球项目特征与规律是根据项目内涵,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或制胜规律。深刻认识和熟练把握其特性与规律,有利于掌控训练方向,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服务。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52篇相关文献资料和20多部有关推铅球领域的教材与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筛选依据;运用访谈调查法,走访25位相关专家、学者和资深教练,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以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科学性、可行性;最后通过在云南、沈阳、北京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进行交流、研讨而得出了推铅球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的以下十大要素。

1 推铅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推铅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是决定他或她在这个项目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推铅球项目偏重要求运动员身材强壮结实、上肢长、肌肉发达。

2 推铅球运动员的素质

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出手速度15% ~20%来自滑步,80% ~ 85%来自最后用力。最后用力的加速能力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特别是速度力量的发展水平及其掌握完善的推铅球技术的程度。这就要求运动员既要具备良好的专项运动素质,又要具备良好的专项运动技能。

3 推铅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铅球运动员个人技术特点往往都是建立在符合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渐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

3.1 前俯差与出手差

运动员开始团身时与最后推球出手时,只要不破坏身体平衡,并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所持铅球的投影点到投掷圈后沿的距离(前俯差值)与铅球的投影点到投掷圈前沿的距离(出手差值)应该是越大越好。前俯差值与出手差值大,铅球的运行轨迹相应加长,做功效果就好。

3.2 起滑姿势

滑步推铅球无论是采用高姿还是采用低姿站立,腿的预摆动作以一次为最佳,且抬起的高度较低。运动员可以采用左腿不做预摆动作而直接插向抵趾板处的“现代直滑步”姿势。这种起动方式简单实效,一气呵成,有利于刺激大脑神经过程的快速兴奋,符合铅球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爆发式用力的技术特点。

3.3 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与铅

球速度应同步上升

在过渡阶段,铅球速度相对于身体速度不升反降,通常是运动员为了做出超越器械的动作外形而刻意形成的,这种用“动作停顿”加长最后用力距离的方式得不偿失。反之,铅球速度相对身体重心速度如果超出一定限度既会缩短的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又会降低身体左侧肌群的拉紧效果。因此,过渡阶段运动员力求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出现同步上升为最佳配比效果。

3.4 侧弓形与反弓形

后用力开始,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应首先推髋侧移,做出侧弓形用力姿势。侧弓形是反弓形用力姿势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前者,后者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3.5 左侧撑蹬

运动员最后用力动作,建议教练员训练用语应由“左侧支撑”改为“左侧撑蹬”。身体左侧特别是左腿蹬伸动作的作用对成绩的贡献率远大于支撑动作。而左踝的以脚尖最后点地或蹬离地面的末节用力动作在训练中应注意强化。

3.6 跳投还是支撑投

在铅球离手的一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只要不出现下降(身体后移)现象,运动员可采用顺势蹬离地面的“跳投“动作。反之,铅球出手时出现身体重心不稳或出现后移现象,就应采用牢固的“支撑投”姿势。“跳投”与“支撑投”不应该刻意追求,应是运动员顺势而为的动作现象。

3.7 滑步投还是旋转投

旋转投的优势在于其加速距离、动量积累都大于背向投,它有利于速度的发挥,应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其劣势是速度损失率较高,且由“环形”加速路线及时“调整”到直线方向较难把握。也就是运动员转入过渡阶段后,右腿着地应是一个“不停顿”的转动动作,这对右腿应具备较强而有韧性的转动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推铅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手段与方法,发展运动员的心理潜力,激发自信心,并使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紧密结合以形成良好的专项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具有稳定、积极、适宜的心理状态,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5 推铅球项目的比赛规则

在平常的训练中应严格按照比赛的规则来要求,认真研究比赛规则,特别是对推铅球项目取得好成绩密切关联的规则,关系到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和在比赛中发挥水平。

6 推铅球项目比赛本身

推铅球比赛对运动员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需要运动员必须在比赛正式开始前较长时间就做准备活动,而且中间还有被点名过程的中断。运动员必须在比赛开始时就处于最佳状态,并尽可能在第一投中创造好的成绩。推铅球项目比赛的多赛次要求运动员具备连续调控好竞技状态进行比赛的能力,在两次投之间要会适宜地掌握短暂休息和重新活动的时间,确保能够以最佳状态开始下一次投。

7 推铅球项目赛前训练的安排

大赛前的训练安排和掌握对于运动员能否以最佳竞技状态投入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铅球项目的赛前安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其中包括训练内容手段的选择、运动量和强度的控制、恢复时间的掌握等。教练员要保证运动员参赛时在技术、专项素质、体力状况、心理、斗志和伤病控制等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

8 推铅球项目起关键作用的肌肉与功能特点

推铅球项目对肌肉在克服一定重量器械的阻力时表现出的爆发性收缩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决定一个项目力量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训练要求的重要依据。能量供应特点是无氧非乳酸能供能为主,这也是合理确定训练手段和安排训练负荷(训练量、强度和间歇时间等)的重要依据。在多年训练中应把绝对力量指标增长与专项成绩提高同步协调地进行。斜板卧推、负重下蹲、挺举和推举练习,是铅球运动员必需的力量练习手段。训练中应使力量发展与专项技术紧密结合,要使提高肌肉力量尽快地、最有效地向投掷技术方面转移。

9 有关推铅球项目的伤病与恢复

教练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防新伤和控制好老伤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计划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以及改进完善技术和提高专项素质水平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细小环节着手,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造成新伤和使老伤加重的危险因素。运动员受伤的基本原因,例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合理、训练负荷较长时间过于集中在同一部位、训练后恢复时间不够,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肌肉僵硬伸展性不好,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差,训练场地不合适,精神不集中,过于疲劳体力差等。教练员必须要牢牢把握这些铅球项目运动损伤有关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结合铅球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存在的问题。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没有训练。恢复训练不仅是为了防止运动员的过度疲劳和伤病现象,更重要的是提高训练质量。科学安排训练负荷量与强度,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恢复训练措施加快恢复,提高训练质量与参赛能力。

10 推铅球项目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和要求

铅球训练是一个整体,整体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因此在训练中要不断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在训练的设计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与组合中,运动员还应切记以下几点:(1)组合训练课效果优于单一训练课;(2)阶段性的轻重器械配比训练有助于突破“远度障碍”;(3)核心力量训练中采用悬吊组合训练法与瑞士球组合训练法对刺激深层肌群非常有效,应特别重视。

推铅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过渡阶段前募集力量、最后推球时爆发式用力的投掷项目。推铅球运动的项目特征与制胜规律,不仅体现在对推铅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专项技术、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上,而且还体现在训练时必须结合推铅球项目的比赛规则、赛前训练的安排、比赛本身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抓好起关键作用的肌肉与功能特点、防止运动员的伤病并促进其恢复的十大要素。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抓好、抓准推铅球项目的特征与规律,最后希望本文研究的推铅球项目特征与规律的十大要素对促进推铅球运动的训练、比赛和教学有所帮助。

我国女子铅球曾经出现过李梅素、黄志红、隋新梅3名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伦敦奥运会已翘首可望,我们也盼望巩立姣、李玲、李梅菊成为笑傲亚洲乃至世界女子铅球体坛的新三剑客。

[ 1 ] 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M].陆爱云,译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 2 ] 李鸿江.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3 ]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 4 ] 李建臣,阐福林.现代推铅球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 5 ] 董海军,苏明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特征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37-41.

[ 6 ] 李建英,王晓刚.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7-12.

[ 7 ] 肖林鹏.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爆发用力阶段速度节奏特征[ J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14-16.

[ 8 ] 李建臣,颜桂平. 全国锦标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345-349.

[ 9 ] 李建臣,张秋亚.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与最后用力阶段下肢动作的动力学研究 [ J ].中国体育科技,1998,34(9):43-45.

[ 10 ] 李建臣,颜桂平.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127-131.

G824.1

A

1674-151X(2012)04-01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4.006

投稿日期:2012-02-10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现代竞技与健身手段促进田径学科建设研究(PMX2011-014206-000008)。

李建臣(1958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铅球用力运动员
我闯祸了
当今投掷铅球旋转技术的特点及优越性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基于Adams铅球的最优轨迹的仿真分析
可怕的人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