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胡适的教育救国思想之共同点

2012-08-15 00:46李雪晶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国民素质严复救国

李雪晶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近代中国受到了无情的宰割,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打破,有识之士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努力寻找出路。教育救国思潮便应运而生,为爱国人士在救国道路上点燃一盏明亮的指明灯。曾经在1912年和1946年担任北大校长的严复与胡适就是教育救国思潮中的两位杰出代表。虽然二人所处的年代不相同,但是二人在教育救国的思想中却有着相同之处。

一、深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熏陶

严复与胡适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深受西方先进教育的感染。1877年严复作为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学习,在这里,严复接触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深受影响。“人民者,固动物之一类也”[1],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使严复认识到了“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弱肉,愚者常为智者役”[2]的道理。国家也一样,不做“弱者”、“愚者”,就要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智慧,从教育着手提高人民的能力为最佳选择。根据斯宾塞的社会机体论,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整体的性质是由每个个体的性质所决定的。严复指出“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所以“盖民生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3]要使国家实现强盛,应该从国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提高国民素质即“民力、民智、民德”视为关键。

1915年9月胡适赴哥伦比亚大学从师于实验主义者杜威,并深受杜威的思想影响。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观念主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的“个性教育”,“平民主义的教育”等主张。对于杜威的思想,胡适必然深信不疑。杜威的这些主张对于中国教育的落后状态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胡适提出“尽不必问教育部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4],“切莫注重课程的完备,须要注意课程的实用”[5]并指出“做人的本领不全是学校教员教给学生的,它的来源最广大。从母校、奶妈、什役……到整个社会,当然也包括学校,都是训练做人的场所。”[6]并且对杜威的教育哲学“发展个性的知能”胡适推崇备至。

二人出国留学的经历使他们对西方先进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面对中国危难之时,二人均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达到改革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之目的以至挽救中国危亡。

二、认识到救国的根本在于提高国民素质

国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出现问题必然会牵扯到国家,那么严复与胡适二人都看到了中国的贫弱与国民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改变国民素质的关键就是提高教育水平,亦是救国之关键。严复曾深刻的指出“但身为国民,无论在朝在野,生此世运转变之时,必宜人人思所以救此社会,使进于明盛,而无陷于阽危,则真今世之中国人,所人人共负之责任,而不可一息自宽者也。”[7]他主张挽救中国,人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严复曾对孙中山讲过“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8]但是国民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的盛衰和国家的兴亡,严复积极提倡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挽救危亡的紧迫措施。上一节中提到了严复的民力、民智、民德的观点,严复认为以西方评论者的角度,判断一个种族的兴盛与衰败都是以民力、民智、民德为基准点,并且这三点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高下的关键点。所以要想使中国强盛,“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是重要手段。

不仅严复将国民素质视为影响国家贫弱强盛的关键,胡适也是持有这种观点的改良者。胡适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就曾对许怡逊表示:“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教育事业,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11]在胡适的日记中也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体现,他认为教育比武力更重要,“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12]这些可以看出胡适看到了教育育人的重要性,提高国人的素质胜过武力比拼,并且自己的愿望就是教书育人。五卅运动后,胡适发表了《爱国运动与求学》,在文章中胡适表示了“救国是一件顶大的事业。救国的事业需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真正的救国的预备在于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在胡适看来提高国人的素质是救国的重要源泉。

胡适一直都非常重视大学教育。胡适指出:“欧洲之有今日的灿烂文化,差不多全是中古时代留下的几十个大学的功劳。近代文明有四个源头: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十六七世纪的新科学;三是宗教革命;四是工业革命。这四个大运动的领袖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大学的产儿。”[13]大学的历史越悠久,积累的人才和文化越丰富。胡适认为,国家的辉煌与领袖人物的素质才能息息相关,现代中国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具有充分的现代知识和现代训练,才能引领中国国民的多数人的信仰,帮助国民树立高尚的人格。

挽救中国的危亡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中国人的素质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与西方文明相比却显得如此落后,严复和胡适看到了这一点并积极的提倡提高国民的素质以求国民觉醒。

三、要救国就要兴办学校

严复和胡适在教育救国的思想中都认识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盛的影响。那么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批判传统模式,兴办新式学校。严复提出废除八股科举,引进西学,开民智以达救国目的,但关键是开民智必须变通学校,设立新式学堂,提倡科学教育。严复认为在中国衰落之时,识时务者都主张变通学校,设学堂,讲西学。但是为什么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收益甚微,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旧制尚存,而荣途未开也”[14],那么“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欲讲实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涂,而废八股、试帖、策论诸制科不可。”[15]在严复看来八股取士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中国的人才受到了限制,思想受到了腐化,中国自然就随之衰落。那么中国要改变落后的状态,就要从教育入手,改革教育就要从根本上彻底改革,废除旧有的八股取士制度,开通民智,兴办新式学校,宣传西方先进的西学理念。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普及教育,并且要求把成绩优秀的人才输送出国造就专长人才。

同样具有教育救国思想的胡适也坚定的认为教育是“百年树人之计”,教育的关键则在于兴办新式学堂。胡适曾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深刻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野蛮的教育,是念死书。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们无法从读书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也无法传承中国固有文明,在这样的形势下胡适重视高等教育的以求中国之文明,胡适认为“如中国欲保全固有之文明而创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16]他主张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的大学。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胡适认为学校不必要注重课程的完备,而应该注重一个学校设立的课程的实用性。另外,胡适主张学术独立,并认为学术独立与教育独立是密切相关的。胡适表示:“中国此时应该有一个大学教育的十年计划,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展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学术中心,使他们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17]。这是1936年提出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强调教育独立的计划,同时实现学术独立的一个愿望。

四、小结

无论在严复的戊戌变法时期还是胡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的情况都是动荡不安、经济萧条、人心惶惶,解决民族危机的方法似乎只有“舞刀弄枪”的革命才能得到改善,那么需要长时间人们静心思考使得到发展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危机的教育救国思想却显的如此薄弱,不堪一击。但这不能否定教育救国论的历史元素,在近代历史上鸦片战争战败后,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近代改良主义先驱,提出了“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为教育救国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打造思想开端。虽然在救国的方面方法欠妥,但是在改善中国落后的状态,提高国民的素质,提升中国的文明程度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安和的中国,教育救国的思想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既有消极影响,又有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1][2][3]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4][5]胡适.归国杂感.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6]胡适.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严复.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8]严璩.候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胡适.再论造因——寄许怡书.胡适留学日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2]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胡适.领袖人才的来源.独立评论(第12号),1932.

[14][15]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精选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严复救国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严复的遗嘱
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探讨
严复修改试卷
群众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与意义
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