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应坚持“三个必须”

2012-08-15 00:43成都军区动员部洪晓荣官应权
国防 2012年9期
关键词:编组民兵力量

■ 成都军区动员部 洪晓荣 官应权

民兵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重大战略转型期,国家面临战争和非战争、传统与非传统多样化安全威胁,必须按照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的要求,着眼“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为维护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必须着眼新的形势与使命任务,理清发展思路。(一)以多能一体为目标。民兵不仅要担负支援保障作战任务,还要担负维护社会稳定、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及保护国家发展利益等非作战任务。这就要求民兵在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多种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由“单元单能”向“多元多能”的转变。要着眼有效履行新时期民兵职能使命深化调整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加强质量建设,大力推动民兵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职能由参战支前为主向支援保障作战为主转变,由应战为主向应急应战一体转变。(二)以力量聚合为关键。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多种力量联合应对、相互协调。无论是遂行支援作战任务还是保障非作战行动,都需要后备力量与现役力量联合行动,需要党政军一体的指挥协同、军警民力量的整体联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军事系统而言,要按照“联合应对”的要求,统一筹划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各种国防动员专业力量建设,健全整体力量联动机制,努力走出武装力量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三)以融合发展为途径。民兵工作寓军于民,涉及社会多个行业、部门和企业。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离不开各个方面的配合与支持,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融合。要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将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体系,纳入社会变革和产业调整之中,实现民兵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以科技推动为主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助推器”。无论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还是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都离不开地方科技资源的有力支撑。要强化科技主导意识,充分利用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各类科研院所集中、技术力量雄厚、装备设施先进的优势,调整优化力量结构,最大限度地把科技人才编入民兵队伍,着力提高民兵装备的科技含量。

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必须坚持整体设计定格局,改革创新做工作。(一)改革编组方式,确保组织落实。编组思路由单纯按行政区域属地配置的传统方式,向“跨区域模块编、分专业对口编、按系统集中编”等多元化编组转变;编组重点由单纯储备应战型一般兵员向储备应战应急的专业型兵员拓展;编组范围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和新兴企业拓展;编组对象由普通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向高新科技人才拓展。对专业技术强的分队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系统限制,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编组。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力资源流动大的特点,探索建立整组新模式,健全完善动态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民兵人员“编得实、管得住、召得来”。(二)深化训练改革,夯实能力基础。严格按新大纲实施训练,进一步拓展训练内容、规范训练秩序、改进训练手段,打牢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基础。以提高保障“打赢”能力为重点练技术练战术练协同,积极推动民兵军事训练向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转型。统筹安排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加大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课目训练。借助地方科技优势和现役部队训练资源,全面走开联训联演、挂钩代训和岗位练兵等训练路子,普及推广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建立训练检查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训练层次质量。(三)理顺保障渠道,提供物质支撑。按照军地共同保障的要求,紧贴应战应急形势任务,依托军地资源建立储备中心,在重要方向和重点地区预储部分专用装备物资器材。按照应急优先的原则,采取“军地结合、地方为主,按级负责、分类保障”的办法,尽快落实民兵应急装备、物资保障。(四)健全法规体系,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加快健全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民兵工作的方针原则、基本任务、组织指挥、保障渠道、补偿办法等,使民兵建设使用有法可依。

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必须着眼随时动员使用,切实加强实用能力建设。(一)突出“双应”拳头力量能力建设。应战能力是民兵的核心军事能力,也是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基础。实际上,无论应战应急,首先都需要一支反应快速、整体战斗力较强的突击力量参与迅速控制危机初始态势。因此,各地要以现有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等为基础,择优编成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建设的重点对象。在规模控制上,以确保人员落实、能满足本地区重大危机事件的初期使用为原则;在编组成份上,退伍军人比率、党团员骨干比率、专业技术对口率、人员在位率等较之其他分队要有更高的要求;在日常建设中,以提高应战能力为根本,严格按军事训练大纲施训,加强常态化管理,并根据应战应急的共同需要装备较先进的机动工具和通信器材,使其在应战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成为平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快反”队伍和“拳头”力量。(二)强化应急力量危机处置能力建设。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震灾、洪灾、旱灾、雪灾、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减灾的任务很重;加之社会形态建设处于转型期,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各地区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危机处置能力建设。如在军事训练上,结合实际细化危机处置训练科目;在组织指挥上,明确应急行动的机构设置和指挥关系;在专业队伍的使用上,按照任务特点区分动员等级,规定相应的动员规模、重点对象、使用程序和方法;等等。(三)注重应战力量科技参战支前能力建设。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科技力量是制胜之本。民兵建设要牢固树立科技优势制胜思想,增强科技参战、科技支前、科技保障的意识,突破以往的人力密集型模式,从追求人力优势转为掌控科技优势。各地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整合地方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丰富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按照人装结合的要求进行分类编组,以便战时统一调配使用。重点是抓好计算机、网络、航天、电磁、遥感、控制、监视等专业人才动员编组,分类组建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欺骗等专业部(分)队,紧贴任务进行军事接口与补差训练,不断提高民兵参战支前的科技含量。

猜你喜欢
编组民兵力量
多编组智轨电车高速工况下的稳定性能研究
高速铁路开行17辆编组动车组信号系统方案研究
基于灵活编组的互联互通车载电子地图设计及动态加载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一种自动生成某型部队编组ID的方法
麦唛力量 (一)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孤独的力量
飒爽英姿女民兵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