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42那达木德内蒙古奶业协会
中国乳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奶农乳品奶业

文 / 那达木德 内蒙古奶业协会

张宇阳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1998~2008年是中国奶业超常规、高速度发展的10 年,其中包括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震动和波动。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有4 个。一是政府应用行政、经济、金融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奶业发展;二是伊利、蒙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强力带动奶业发展;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各种资源中的主导作用,推广市场化运作;四是产业化经营。在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奶业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发展热情。导致全国奶业形成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小(规模小)、散(布局散)、低(水平低)的局面。

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国奶业超常规、高速度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总暴露。其中,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业与落后的奶源基地之间的矛盾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奶牛养殖业以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是最根本的原因。“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养殖过渡的步伐加快。在这一过程当中,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 规模化养殖的提出及其内涵

规模化养殖,是奶牛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为“小、散、低”为特征的散户养殖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是专业化水平很低。因为奶农3~5 头的养殖,是一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奶牛养殖只是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是一种家庭副业,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技能无法得到应用。二是标准化生产无法实现。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标准化生产的农业,是一种按照行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的过程,而散户养殖无法做到标准化生产。三是散户养殖是以家庭闲散劳力为主,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无法满足乳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1.1 规模化养殖的提出

任何一种经营模式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奶牛规模化养殖也不例外。2004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第一次向全行业发出奶牛养殖规模化的号召。这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1.1 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业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步

我国奶业经过7 年的超常规、高速度发展,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主要标志是其养殖规模达到1 000 万头以上,生鲜乳产量达到3 000 万吨以上,有300 多万奶农从事奶牛养殖业,乳品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 000 亿元。从牧草种植到奶牛养殖,从原料奶生产到乳制品加工,再从乳品加工到产品销售整个产业链基本形成。然而奶牛养殖仍停留在传统养殖业阶段,这与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业很不适应,很不匹配。

1.1.2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规模化是奶牛养殖发展的必由之路

奶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散户养殖到奶业合作社,再到奶业合作社自建乳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日本北海道的家庭牧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夫妻牧场,还是美国、加拿大的规模化牧场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1.1.3 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根本,产业化是目标

只有实现规模化养殖,才能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需要过程化管理,而过程化管理要求必须对每个环节采取科学的、标准的、规范的管理。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相关行业和部门制定的标准,是本行业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管理规程。因此,只有进行了规模化养殖,才能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最佳配置,并最终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

1.2 规模化养殖的内涵

奶牛养殖规模化是个量的概念,其内涵会随时间、地点、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奶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规模化有着其特殊的内涵。

1.2.1 规模养殖是量的概念

所谓规模化,就是与农户3~5 头散养相对而言。但多大规模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规模呢?笔者认为,适度规模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规模。规模要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条件、资金实力、管理能力以及龙头企业的服务半径等元素,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利导的原则,不能不顾资源条件和立地条件,不切实际地搞一刀切,好大喜功,越大越好。

1.2.2 规模养殖是一个综合概念

规模化养殖,核心是奶牛头数,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根据养殖规模,要匹配相对应的饲草饲料基地(一般每头奶牛配备1 亩青贮,2 亩豆科牧草),饲养奶牛必备的牛舍、运动场和附属设施。同时,还要有配料、挤奶等一整套机械设备,以及与繁殖育种、疫病防治、粪污处理、科学饲养等有关的、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这是散户养殖所不能企及的综合要素。

1.2.3 规模化养殖是一个动态概念

规模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投资能力的提升,环境条件的改善,规模化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如美国奶业发展初期,奶农受加工能力和投资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场主以百八十头规模为主。但随着乳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提高,牧场主经济实力的壮大,现在美国规模化牧场多数以千头牧场为主。

2 规模化养殖的实现形式

我国奶业发展既有资源禀赋良好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也有资源条件较差的东部地区;从类型上说,既有大城市城郊型的奶业,也有农牧交错带的舍饲半舍饲奶业,还有草原牧区放牧型的奶业;既有黑龙江、北京、上海等地早先发展起来的农垦型奶业,也有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广大农村牧区奶业。因此,地区差别、类型差别、发展阶段差别等决定了奶牛养殖规模化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全国目前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及趋势,笔者概括了以下6 种模式。

2.1 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模式,主要适用于散养比重很大(约70%以上),较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的地区。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创造条件,把广大散户奶农逐步引导到规模化养殖的轨道上来。要重点解决统一管理和产权明晰2 个问题。统一管理,就是要做到“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遗传改良、统一疫病防制、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技术措施”;产权明晰,就是要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如果这2 个问题解决不好,标准化养殖小区也只能是散养户的堆积,从而使规模化养殖流于形式。

2.2 规模化家庭牧场模式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规模化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实现了业主产权与经营管理的统一,原料奶生产各环节的集中统一。这种模式可实现适度投资和适度规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的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产生规模效益。

2.3 奶联社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由行业专家投资搭建一个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的综合平台,吸纳散养户的奶牛,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入社,奶农持股分红、分工分业,一步到位实现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这是一种在不用筹措大批投资的情况下,把散养户转换为规模化养殖的捷径。

2.4 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奶农中的领袖人物挂帅,动员奶农自愿入社,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散养户纳入到规模化养殖轨道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带头人。政府在选准带头人的前提下,应在土地资源、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建设股份制规模牛场,实现规模化饲养。各级政府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应强力推广。

2.5 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这是自“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大型乳品企业为保障奶源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乳品企业在目前我国奶业原料奶短缺,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原料奶质量仍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所采取的对策。在这方面,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现代牧业是典型的代表。

2.6 外资企业模式

恒天然、雀巢这些世界乳业巨头,直接投资在国内批量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牧场,这是2010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模式。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乳业巨头,看准我国巨大的乳品消费市场,从过去大量进口奶粉占领市场,到现在开始在国内建规模化牧场,启动从奶牛养殖到乳品加工,再到乳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运作。这是对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一个挑战,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趋势。

以上6 种模式,是目前全国各地推广模式的梳理归纳。各地在推广规模化养殖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时利导,把规模化养殖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奶农乳品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乳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现状与建议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抗议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喷奶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