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闻真实的力量感染人——《江津日报》对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杨阳报道的成功启示

2012-08-15 00:43金小琳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杨阳江津日报社

□龙 平 金小琳

(江津日报社,重庆 江津 402260)

为英雄人物树碑立传,为伟大时代纵情放歌,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荣幸与自豪。

《江津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其办报宗旨是“党报性质、都市报风格”。江津日报社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精彩稿件、策划和系列报道相继涌现。特别是对弘扬主旋律、树立先进典型、表现伟大时代精神的题材进行重点策划和探索,用新闻真实的力量感染人,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传播效果,释放出宣传的力量和社会生产力,在引领大众方面起到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来自玉树一线的报道也备受世人关注。4月19日,新华网刊发《勇救7名藏族居民的“80后”重庆小伙杨阳》的消息,并配发了4张杨阳的照片。《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渝媒体争相报道杨阳的英雄事迹。

江津日报社得知杨阳是江津先锋镇人,怀着发现英雄的雀跃心情,立即以新华社的第一手资料,迅速召开专题新闻宣传会议,并安排专职记者投入到挖掘英雄事迹、宣传英雄精神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前后历时半年,先后刊发系列报道30余篇,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反响。杨阳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江津区抗震救灾英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殊荣。为什么《江津日报》关于杨阳的系列报道能这样打动人心呢?作为报道英雄杨阳见义勇为事迹的地方党报,在新时代下创新典型报道能提供什么启示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新闻宣传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必须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赢得报道主导权

长期以来,读者对报道英雄人物的重大题材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这些报道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及模范故事都企图通过“高大全”来反映宏大政治理念。类似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受到读者的抵触,受众并不多,传播效果也不好。

英雄杨阳的系列宣传是在青海玉树地震的特殊背景下开始的。当报社听闻地震中勇救7个藏族同胞的80后男孩是江津区先锋镇村民杨阳时,报社迅速统一思想,要用现代的思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创作:用现代的观念平视、用心反映、用情塑造这个人物。不仅要呈献给读者们英雄人物光荣事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更要告诉大家英雄杨阳是如何做的,以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第一篇报道《江津小伙杨阳英雄事迹全国传颂》刊发在2010年4月20日《江津日报》头版头条,截取几个关键时间和典型事例,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再现杨阳在地震中救人的经过。特别是英雄杨阳置于生与死的艰苦抉择中,不仅要抓住他这个“人”,还要深入到这个“人”的内心,特别是用其内心的独白来刻画英雄,来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因而,避免塑造英雄人物时司空见惯的“假大空、高大全”的弊端,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赢得了报道的主导权。

启示二:新闻宣传要“三贴近”,必须用普通人的视角关注英雄,用普通人的情感关怀英雄,让人感知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可亲可敬可学

可以说,我们的很多典型人物,英雄形象的确能领一时风气,但时间稍过便烟消云散。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以往一些典型报道总是那么“积极有为”,忙着定性,忙着拔高,典型人物的报道始终围绕着领导讲话展开,脱离了群众,没有普通人的感情,让人厌烦。

要展现出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新闻宣传就要做到“三贴近”,深入实际。英雄生活在群众中,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时代精神就是新闻意义。《江津日报》立足于时代的制高点,以敏锐的目光挖掘出这些“新闻点”,始终以平实相互的语言来报道英雄杨阳的事迹,用普通人的视角关注英雄,用普通人的情感给英雄杨阳带去全区人民的关切之情。

如2010年4月20日刊发的第二篇报道《尊师孝亲好青年乐于助人美名扬》,就是将报道内容更多地书写普通人,以“父母眼中的孝顺儿子”、“老师眼中的平凡学生”、“同学眼中的好哥们”、“邻居眼中的热心人”、“同事眼中的勤快人”为小标题,写父母、老师、同学、邻居、同事对英雄的关心和他们眼中的杨阳。

在报道中,《江津日报》更多地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关心英雄,可以说“此时无为胜有为。”特别是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摒弃口号式、说教式的叙述方式和高高在上的报道视角,而是追求真实、体现时代感,在平凡中见伟大,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赋予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召力量,让广大读者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更新、更深的了解,使大家真正理解杨阳之所以能成为英雄的原动力在哪里。

启示三:“量身定做”事迹报告材料,辅导英雄主人公作精彩发言,运用多种形式深化新闻宣传,适时把典型报道推向高潮

2010年4月30日,江津区委、区政府决定授予杨阳“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奖励50000元,号召全区人民向杨阳学习。得知杨阳几日后将荣归家乡,江津区委宣传部给江津日报社下了一个任务,为杨阳“量身定做”事迹报告材料,并辅导他在颁奖仪式、“英雄面对面”学习座谈会上作报告。

23岁的小伙儿杨阳是个农村孩子,虽有着一副80后典型的时尚外表,但却是一个不善言辞、木讷腼腆的男孩,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让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作报告,难度可想而知。

熟知杨阳情况、负责跟踪报道的骨干记者勇担重担,为杨阳量身定做了事迹报告材料。同时,记者还通过模拟报告会现场,在普通话、手势、表情等方面细心辅导。教给他从容应对技巧的同时,穿插幽默的笑话和轻松的聊天愉悦氛围。

一位抗震救灾英雄,演绎危急之时有大爱;一首抗震救灾心曲,唱出人间处处有真情!2010年6月10日,“英雄面对面”学习座谈会上,杨阳以“救人,是我的本分!”为题,动情讲述自己在玉树地震中勇救7人的故事,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近200名来自江津区各界的代表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听到动情处,许多人还直抹眼泪。事迹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江津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评价,肯定江津日报社记者背后的默默付出。

同时,《江津日报》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推出头版消息《亲切交流感人事迹英雄精神催人奋进》、四版特别关注《我与英雄杨阳面对面》、现场短新闻《杨阳成“偶像”签名忙不停》,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向杨阳学习!向英雄致敬!》。报纸运用多种手段深化主旨,适时将报道推向高潮,也为后来杨阳成功评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和“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对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杨阳的系列报道抓住了平民英雄这一灵魂,用普通人的视角和情感去报道人物,准确把握了报道方向,合理掌控了报道节奏,使英雄杨阳成为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激励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杨阳江津日报社
Analytical formula describing the non-saturating linear magnetoresistance in inhomogeneous conductors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EXISTENCE OF SOULUTIONS FOR THE FRACTIONAL (p,q)-LAOLACIAN PROBLEMS INVOLVING A CRITICL SOBLEV EXPNN*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数学的简洁美
A Historical View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