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山水诗探究

2012-08-15 00:42王建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山水诗游览山水

王建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别署南湖花隐、西溪渔者,浙江钱塘人。袁枚说:“吾乡诗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盖始于宋人而成于厉樊榭”[1]P302。厉鹗学问广博,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南宋杂事诗》七卷(同郡吴焯、符曾等七人合著)、《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院画录》八卷、《绝妙好词笺》七卷、《樊榭山房集》三十九卷等。据吴家驹点校《厉鹗诗》统计,其诗作有1600多首,按内容可分山水诗、题画诗、悼亡诗、即事诗、怀古诗、送别诗、寄内诗、祝寿诗、酬答诗、唱和诗、哀伤诗、状物诗、杂诗等。对于厉鹗诗歌题材,时人曾有“十诗九水”之称。其游览诗实际上是山水诗,厉氏喜登山临水,互相唱和,从中寄托心魄。据不完全统计,其山水诗约450首,包括以“游”为题或“过”、“访”等明显字眼的,也有“道中、途中”之作,其中还不包括内容实为山水的诗篇。山水诗在其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故研究山水诗对于了解厉鹗本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山水诗的创作情况

厉鹗山水诗的创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同游、孤游、重游之诗

1.诗人与朋友、兄弟等同游山水而作的诗。

这类诗歌是很多的,诗人与别人同游,欢喜作诗,互相唱和,兴致很高。如《同南畹二兄游河渚饮沈晴川书斋》:

“到来知不易,远近引渔讴。野水中开阁,交芦外倚舟。峰阴含古色,梅冻得清愁。漫比平原酌,高人肯见留。”

另外游览之心、惜友之情表现亦明显,如《三月十八日同麟征、瑶圃、右阶苏门游南屏山》:

“南山三月暮,幽暎此林阿。僧寂房犹在,潭空客再过。洗松看塔小,坐石见湖多。卦剔孱颜字,吾今悟刹那。”

诗人昔访亦谙上人于此,已二十四年,上人化去久已。此诗名为游览,透过山水悟人生短暂之理。题目中麟征、瑶圃应为诗人之友,曾多次出现,如《早秋同王麟征、汪西颢、符圣几坐报国院池上》、《北郭舟中同丁敬身汪西颢、王麟征》等。

2.诗人孤身游览山水之作。如《独游沧浪亭五首》(其二):

“回首疏篱带绿莎,归来犹唱濯缨歌。

城南一路供怊怅,老木平田古意多。”

《独游云居寺》:

“病眸愁鬓怯登临,古寺空山偶独寻。落叶满城迷磴道,片云穿塔下湖阴。多花佛地何妨住,无客禅关不厌深。日晚萧萧天籁起,微风吹作妙声音。”

以上均是诗人独自游览时所作,不难发现其中有淡淡的惆怅之意。

厉鹗山水诗有些作品的题目并未标明“独游”,但细细品味,它们实际上也是诗人独游时作。诗人作诗有这一习惯,若是和别人同游,在题目中会有所体现。如《雨后坐孤山》:“林峦幽处好亭台,上下天光雨洗开。小艇净分山影去,生衣凉约树声来。能耽清景须知足,若逐浮名愧不才。谁见石阑频徒倚,斜阳满地照青苔。”此诗作于雍正元年(1723)夏,诗人沉浸在孤山雨后的清景观照中,无一丝暑热的浮躁,心境也十分清凉,充满孤澹之意,虽未提自己孤游,但独自孤山自赏,甚有雅致。类似还有《月夜泊吴江》、《初夏泛舟至孤山》。

3.重游某地、某景之作

杭世骏《词科掌录》云:“(厉鹗)性耽闲爱静,乐山水。”[2](P174汪积山《尊闻录》曰:“太鸿山居道古,翛然意远……”[2]P1746厉鹗游赏必兴尽而后止,醉心于山水林壑中,故有众多的“重游”诗。《重过南湖有感》:“路近南湖已怕行,旧游无处不伤情。元梅小院疑前梦,听雨闲房似隔生。”诗人再次游览南湖,感慨万千。

(二)描写杭州山寺之作。

厉鹗乐与僧侣为友,喜欢游览佛寺、投宿禅房,佛寺诗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山水诗。佛寺的环境为洁净、清幽、静寂,与诗人不苟合世俗的个性相通。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具有禅意的山水佛寺之作,如《重游鹤林寺》:“老僧修故事,补植红杜鹃。可惜无客赏,流艳照山烟。”另外有《灵隐寺月夜》、《下塔院》等。

杭州乃厉鹗的家乡,他与这里的山水风光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厚。如写寺有《登清凉寺》:

“石城山上寺,云是李王宫。路折三休至,江横万里通。吴帆如鸟白,楚榭入云红。竟日同吟眺,秋衣不耐风。”

写山有《游金山》:

“渡头晴色风帖然,行尽寺廊如有缘。江光四围佛屋顶,洞云几片僧床边。开尊留客黑监鼓,打桨载人红板船。今夜芜城定生梦,梦在听潮轩里眠。”

厉鹗写山大多数不采用鸟瞰的角度,非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怀。他不描绘山自身巍峨的外观形象与磅礴雄浑的气势,而是以深入山中的视角来写山中的一处处情景,时而清幽,时而静寂。全祖望谓“最长于游山之什,冥搜象物,流连兴景,清妙轶群”[3]P363。

(三)厉鹗笔下的山水诗,不但春夏秋冬的景物俱全,而且同一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不同天气状况下所具有的各种姿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写景上偏爱晨景与夜景,季节上偏爱秋景与冬景,气候上则偏爱雨景与雪景。如:《晓至湖上》: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升,三两列舫锰。安能学野亮,泛泛逐清景。”

厉鹗善用“诚斋体”那种抓住稍瞬即逝之物的技巧,但不囿于其风格,而是将视觉与触觉融为一体,把湖泊静、寒、清与周围的山色汇为一炉。如《月夜泊吴江》:

“蒹葭望极净无烟,小泊秋娘渡口船。对月心情多往事,阻风滋味又今年。江空列宿依人近,夏浅余寒与水连。正是清和好时节,潜虯光动不成晚。”

诗人对月色情有独钟,“月夜”二字在诗作中出现频繁,如《月夜渡江》、《月夜舟出北关同寿门作》、《西溪月夜怀大涤山二首》等。

周密《武林旧事》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皆宜”[4]P80。厉鹗笔下的西湖姿态万千:晴时的西湖明媚鲜妍,“一年难得是春晴,落尽梅花始出城。半白烟横山淡冶,初黄柳照水空明”(《初晴晓行湖上》)。雨时的西湖迷茫,如一幅水墨画,烟雾缭绕,“湖上经旬两度过,乱云陡顿暗高荷。北峰半没南峰出,日教料明雨却多”(《初秋雨中泛湖》)。面对着西子湖畔的山光水色,诗人吟咏徘徊,流连忘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二、创作山水诗的原因

厉鹗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山水诗,其缘由大致可分两个方面:

其一,与其人格有关。

《杭州府志·文苑传》载厉鹗:“少孤贫,僦居杭城东园,敝屋数椽,读书不辍,声隽一时[5]P89。”厉鹗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后没得一官半职,布衣终生。他一生鄙俗弃庸,情操自守,一生中遨游于自然山水之间。《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云:“风尘耻作吏,山水事幽讨。结记贤友生,耽吟忘潦倒。”这便是厉鹗人格个性的最好总结。厉鹗在临终前曾招其弟子汪沆曰:“予生平不谐于俗,所为诗文亦不谐于俗,故不欲向不知我者索序。”[2]P704全祖望《厉樊榭墓碣铭》:“其人孤瘦枯寒,于世事绝不谙,又卞急不能随人曲折,率意而行,毕生以觅句为自得”,“以樊榭为吏,固非所宜;而以其清才,使其行吟于荒江寂寞之间以死,则不可谓非天矣”。[3]P366厉鹗不谐于俗的个性促使他亲近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不喜热闹喧杂人声鼎沸的去处,独爱在山水清静之时携友朋知己,静静品味山山水水,偏爱月夜、雨中、雪后、黄昏、古寺、山中、郊外等,借山水寄寓冲淡孤峭之情,消解心中抑郁之气。

其二,与其生活之时代有关。

清前期的文字狱案,除戴名世《南山集》案外,几乎都是冲着浙江文人的。乾隆时期,文字狱增多,几乎每年都有狱案发生,获罪的下层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其中以诗案居多,如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方芬《涛浣亭诗集》案等。在如此文化大背景下,文士们普遍惴惴自危、惶恐不安,大多埋头于故纸堆,从事远离现实的考据之学,或是吟弄与社会生活相游离的文字。李祖陶《与杨蓉诸明府书》描述了当时文人风声鹤唳的精神状态:“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6]P198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便能深入地理解厉鹗创作山水诗的苦闷心情。

三、与《文选》中山水诗的异同

胡大雷先生认为:“山水诗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诗作中的山水景物描摹要有足够的篇幅,或者说山水景物在诗作中占据主体地位;二是诗作中要表达出对山水景物的态度,这也就是说如何切合山水景物抒情的问题。”[7]P191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它成了士大夫抒发不得志、排遣苦闷之情首选的诗歌类型。

《文选》录入的游览诗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游南亭》、《游赤石进帆海》、《石壁精舍还湖中》、《登石门最高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宿东园》。

《文选》中的游览诗(即山水诗)一般有固定的结构,“诗一开始叙事,讲述因为什么来到此地游览山水,接着以较多的笔墨来写景,然后抒发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欣赏与期望在山水自然中聊度岁月之情”[7]P195。《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文选》中的山水诗,由于出游有一定的目的,即排遣胸中苦闷,并非以观山水的心情去欣赏山山水水。对于厉鹗来说,他生性喜好游山玩水,诗歌中充满了对山水的感情,或哀伤,或喜悦,或怜惜……谢氏的山水诗还没有摆脱玄言诗的影响,他的特点是以细致的刻画达到形似,但雕琢多,偶句多,形容多,难免给人繁冗堆砌之感。如《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石壁精舍还湖中》“虑澹物自轻,意愜理无违”等,存在着说理成分。总之,《文选》中的游览诗景物描写的成分往往比较单调,好用华丽的字眼刻画,读后未能让人充分感受山水之美。

厉鹗乃湖光山水的知己,吟咏山水之作颇多。《国史文苑传》评厉鹗“少贫,性孤峭不苟合”,其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2]P1727—1728陈章“料得后来无好句,两湖山色为水青”[2]P1732、丁敬“搜穷万象应生妒,静倚高天转欠公”[2]P1733,易谐“秋水月明怀冷句,湖光山色失闲人”[2]P1734,可知厉鹗描写山水诗技艺之高。

清雅诗风是厉鹗山水诗的总体风格。他善用“晚秋、秋夜、月夜、雨夜、秋雨”等清冷的意象来营造气氛,色调显得清而冷。厉鹗标举“清”之风格,在《双清阁诗集序》称阂廉风“石氏志厉行,安于家巷,……顾有取乎杜老之志,得毋‘清’一字,为‘风’‘骚’皆格所莫外者乎”,“未有不至于清而可以言诗者,亦未有不本乎性情而可以言诗者”。[2]P737厉氏评价诗人也喜用“清”,如评汪积山诗“清恬雅粹,吐自胸臆,而群籍之精华,经纬其中……”[2]P747。评符圣几“清思皎冥,松寒水洁,不可近睨”[2]P739。由厉氏的诗歌创作及评论可知,他笔下的“清”包括诗思的清深恬淡,诗境的清幽冷峭,语言的清雅秀丽。

厉鹗的山水诗较之《文选》中游览诗有很大的发展,有继承更有创新。厉鹗吟咏于杭州山水之间,足跡遍及两浙、齐、鲁、燕等名山大川,最擅长写山水诗,多描写旅游的风光景物,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风格幽新隽逸。由于时代、个人遭遇、性格等因素的作用,厉鹗的山水诗取得很高的成就。它上承陶谢和唐代的王孟韦柳,与清代黎简的桂林山水诗、钱谦益的黄山诗等并列,在文坛占有一席地位。

注:本文所选厉鹗诗歌出自吴家驹点校《厉鹗诗》,扬州:广陵书社,2006版。如无特别说明,所选诗歌皆出自该书,文中不再一一说明出处。

[1] (清)袁枚,顾学颉.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清)厉鹗,董兆熊,陈九思.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清)全祖望,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 (清)龚嘉隽,李愘.杭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23.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山水诗游览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瞻谢公亭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美术馆游览指南
《山水》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