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幽默”的运用及作用

2012-08-15 00:42王聪闵廷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幽默成语历史

王聪,闵廷均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幽默”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地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幽默的概念

“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此处的幽默意为“幽默无声”。然而,幽默一词作为音译的外来词,与古汉语词语幽默并无关系。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根据英语“humor”汉译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现在使用的幽默一词是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指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它的含义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的高级智慧,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能够化难为易,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带来想象和启发”。[1]新课改提出要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平淡、枯燥的课堂气氛,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就会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历史教学中“幽默”的运用形式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形式非常多,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幽默”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巧妙运用形象的比喻、歇后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

比喻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一些时尚的语言,新颖、恰当的比喻,会使教学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譬如:在讲到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和英国的矛盾扩大时,可以如此比喻:“德国作为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盛宴上的迟到者,这个强壮的饿汉根本不能满足于桌上剩下的残汤剩菜,他的目光首先盯到的就是英国这个大盘子,这个大盘子里盛装着相当于英国本土一百多倍的殖民地。”通过这一形象比喻,既新奇恰当,幽默风趣,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英国和德国矛盾的尖锐性。

歇后语和成语是我国语言餐桌上的一盘很有特色的农家菜,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引用成语典故和歇后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发展记忆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历史课的教育教学功能”[2]。在中国古代史中,很多历史人物都被列入了歇后语的角色,例如:我们常见的“孔夫子搬家”“——满是输(书)”、“周幽王点烽火台——千金一笑”、“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等。

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我们都知道,日本军队为制造借口向中国进攻,诬陷中国军队炸毁了南满铁路,我们可以用一句歇后语如此表达: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而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这样,他们的行为等于是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而国民党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无疑是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2.巧妙引用成语,活跃课堂气氛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有难以计数的故事发生,华夏文明灿烂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东西至今还令我们记忆犹新,朗朗上口,那就是许多有深刻含义的中国成语典故。一个典故,就能精确地描述一段历史,一个典故,就能婉转地讲述一种人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成语典故,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独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得到心理体验、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就能达到历史思想教育的目的。成语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到的,因为很多成语典故也来自于历史故事。在使用成语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成语进行临时性的改造,通过对成语的变用实现幽默。如讲到1929年10月24日,震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首先从美国爆发时,如此讲道:“这一天是星期五,被称作‘黑色星期五’,直到现在,资本家一谈起这场大危机,仍是‘谈五色变’,把‘谈虎色变’改为‘谈五色变’,不仅仅是一个语素的变用,而且说明了‘黑色星期五’在资本家心目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可怕阴影,也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3]

3.借字词谐音和俗语达到幽默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词语,起到化简、提炼、深化内容的作用,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幽默方法。为了让学生很快就记住“三国(吴蜀魏)”的名称,在讲课时,把三国读成“无所谓”,因为有一首流行歌曲也叫“无所谓”,这就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三国的名称。在讲到三国干涉还辽中的俄德法时,把它谐音通假为“饿得发,刘德华”,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记住它。

俗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到1945年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后,美国大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内战时,我们可以引用当时老百姓讽刺马歇尔的俗语:“马歇尔,胡扯蛋,一边帮打,一边劝,又调停,又下蛋(即向解放区投炸弹),你的原行早已现!别在中国装洋蒜。”[4]短短几句话,就把美国大使明调停、暗助战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而且语言诙谐,轻松地就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4.利用诗歌、对联实现教育目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无数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诗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含义深刻、意境优美,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有许多诗歌能够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的、很具说服力的素材。在讲到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引用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写的赞扬彭德怀的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加深了同学们对彭德怀元帅为革命赴汤蹈火精神的认识,而且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联是世界上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对联很好地引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现了宁汉合流与分裂的混乱局面。当蒋介石在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后,在他的一手操纵下,国民党于1928年2月召开二届四中全会。会议改组了国民党政府,谭延闿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就是这个谭延闿,人家说他久居官场,靠的就是一个“混”字,而谭延闿也竟然公开承认这一点,还说过“混之用大矣哉”,于是在他死后,上海某小报登出了一副对联:“混之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滚进棺材。”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致使东三省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当时就有一副对联讽刺说:“主权零趸,坚持不抵抗主义;良心批发,发扬大无畏精神。”横批为:“中正不正”。“主”、“良”分别影射蒋介石、张学良,联中连揭带讽,直中要害。

5.把相关知识点编成歌词或有趣的事

在讲高三秦汉文化的突出特征时,就可以把(1)统一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宏”。这四个特点可概括为“闻一多喝过中外汽水”来讲解。“一多”指特点(1);“中外”指特点(2);“汽”通“气”指特点(4);“水”指特点(3)。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还能助其记忆。

实际上,要增强历史课堂的幽默感,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有各地方言、双关语、历史漫画等,只要是健康的并与所讲的历史知识挂得起钩,与上课的此情此境有关,都可以作为兴奋剂,注入历史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历史教学中幽默的作用

现在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教学幽默艺术,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幽默艺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多方面独特的教育功能。

1.活跃课堂氛围

在历史课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艺术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能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意义。如果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听老师在讲述,无疑是一堂死板的历史课。

2.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教材中,有些人名、时间、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借助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如“把相关的知识点编成歌词或有趣的事”或“模仿或套用名句、广告词”的方法等,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采用一些“诗歌、对联、漫画”,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突破了教材中的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抽象性、概括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真谛。

3.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作用,可以缓和气氛、淡化矛盾、减轻焦躁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而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

4.开拓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7]。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诗词、对联、成语等,不仅使学生快乐地记住了这些典故、诗词、对联,还可以加强“文”与“史”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优化学生个性,培养高尚情操

“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幽默,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每当我们因心中喜悦而开怀大笑之后,常常会感到精神振奋,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教学幽默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新的眼光去看生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现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度和幽默的生活态度。幽默是一种风度,一种优雅,一种大家气概,一种灵魂修炼,一种自我美育,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品味。

四、教学中使用“幽默”应当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幽默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作为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课堂,幽默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幽默运用应实时、适度

幽默的运用应当注意分清对象,从初一到高三的历史课,学生的年龄相差有六岁左右,每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注意语言的深度,也应该注意过份隐晦深奥,不然,可能会导致曲高和寡甚至产生歧义;过于直白坦露,可能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幽默要为历史教学目的服务,切不可舍本求末,为幽默而幽默。如果一味搞笑逗乐,就会误入歧途。幽默的语言使用要适时,在学生精神疲惫、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运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重点和难点知识时,就不适应运用幽默来打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幽默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味调剂品,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幽默也应该适度,一味地追求幽默,过度的哄笑也许会对课堂教学起到负作用。

2.幽默内容应当高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课堂上应选择内容健康的幽默,不可把一些玷污学生心灵,诋毁教师形象的低级趣味的语言带入课堂;也不可为博取学生的笑声而故意在学生面前手舞足蹈、奇腔怪调、荒诞不经,这样的幽默毫无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幽默运用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诗词、歇后语、成语、对联等必须要有完整的了解并能准确的表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幽默素养,平时多看一些幽默的杂志、报刊等,以培养自己的幽默素质,养成幽默开朗的气质”[9]。其次,在上课之前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好的情绪才会使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语言得心应手。反之,低落的情绪不仅影响自己,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在讲解诗词、歇后语等时,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启发诱导学生,应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不多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教学幽默的方法还很多,具体运用时使幽默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10]。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的目标。而幽默教学就是一种有益的途径。我们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发现、选用、开发多种幽默源,提高自己的幽默水平,施之于教学实践,创造快乐、活泼的历史课堂。

[1] 金春琴.创造快乐的历史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07,(1):60.

[2] 周向红.浅论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2):93-94.

[3] 周翔.谈幽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前沿,2008,(3):59-60.

[4] 闫慧海.浅谈诗歌、俗语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6):37.

[5] 丁艳.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6,(2):12.

[6] 朱启友.对联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2009,(16):139.

[7] 杨凤秀.巧选妙用,事半功倍——诗歌词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教育,2006,(35):37.

[8] 章宜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六多六少”[J].新余高专学报,2008,(3):44.

[9] 陈伟.成语和对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53.

[10] 周克锋.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教学[J].科教文汇,2009,(6):21.

猜你喜欢
幽默成语历史
拼成语
新历史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美国导演昆汀电影的幽默元素分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