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略

2012-08-15 00:49徐铁柱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情感

徐铁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旧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中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希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语文学家苏灵扬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远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来完善人性。

美育,就是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受到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教育,因此在作为人文和文本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美育的教学观念去启真、去储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渲染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审美主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用生动、亲切、感人的方式综合地、整体创设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这种意境既使教师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产生审美激情,又能引起学生共鸣,并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开始可以放《红楼梦》的片头曲,创设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产生审美愉悦,然后再介绍《红楼梦》前几回的大致情节及人物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感情,进入到作品中去,审美效果比一般教法效果好。还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京剧《将相和》片段,然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审美鉴赏,还可以受到国粹的美感熏陶。

二、触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使学生精神上获得审美享受,必须使他们的感知、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一种通畅状态。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人对美丽的风景都无动于衷”,可见,只有让强烈的审美情感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完成。

第一种是设疑法。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设置疑问,但是好多疑问都是直接从知识方面设疑,这样学生一下子面对的是:干巴巴的文学知识,心中的审美心理功能没有被调动起来,当然也就难以产生审美激情。如讲《雨巷》一诗时,我首先设问“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觉得它美不美呢”?回答自然是“美”,紧接着就追问“为何《雨巷》这首诗就具有了这种美感?”“‘我’有什么象征意味?”“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诵读诗歌,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在自愿中主动接受、主动去鉴赏。

第二种是联想法。作者完成自己的作品,往往是在感性意象的整合运动中完成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审美形象。那么作为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应该始终伴随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即读到什么就应想象到什么,这样才可使读者潜心专注,自然地徜徉在作品的意境中,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得到陶冶,享受到愉悦。例如在《再别康桥》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联想,想象到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夏虫。想象到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副宁静、清丽的图画,进而感悟到这幅画面中融入的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

就是这样想象中的一幅图画使学生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并产生审美追求。想象往往是语文教学中人的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并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进行审美体验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对象的自我化,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所欣赏的并感到享受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一种内化为自我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使学生产生喜悦感受、自由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一定要寻找审美亮点。审美作品可以是悲剧的,可以是喜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关键是教师要重视审美的多点项的、多角度地引导,全方位的或纵或横的比较、发掘。美是无处在不在的,就是需要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悲剧性的汉乐府民歌,初读这部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而失望,那么教师可以从鲁迅那句“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出发点,寻找给我们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经过层层分析而发现,我们会从这个悲剧中认识到封建制度的罪恶,从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美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即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取的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爱因斯坦所说的“价值”就是美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发现美并产生美的体验。

四、进行审美鉴赏

前面所说的审美意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都是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而审美鉴赏则是高级阶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就主观能动性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鉴赏、评析、意见、观点,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应尽量使之充分发表,能成立的让其成立,切忌用自己的主导权威性,硬套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鉴赏力高度发展,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面说到的《雨巷》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几个审美步骤后写评析文章,首先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师生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忧伤、共同欢愉。这样相互间交流审美感受可以轻松的完成审美鉴赏,一起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的理性高度。

要让审美教育产生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创设多途径、多角度审美教育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情感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