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追求“生成”

2012-08-15 00:49刘恺彬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关怀生命课堂

刘恺彬

一、“生成”课堂的理论前提及内涵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构建创新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与此相应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利用各种动态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生成”自我觉醒并高扬的心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课堂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生成”自我心灵觉醒并高扬的创造型人才。因此,“生成”课堂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课堂。

二、以学生为中心

“生成”课堂的教学,教师必须考虑以学生为主,尽可能多的留有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拒绝“知识本位”,追求“生命本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要求教师通过知识、技能的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曾深刻地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性创造能力为目的,在所难免地忽视了学生自我心性的了解、觉醒、高扬,使得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型训练师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学生自我心灵的了解、觉醒、高扬,它“正逐渐地演变为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模式”。

但是,“生命本位”教育观却是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出发,强调德性生命完整,和谐,自主,可持续发展”为重心,认为“生命创造是一种自觉的精神状态,教师只有启发学生的生命自我意识,让学生自主,自觉,自由地成长,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只有善于发现学生不断成长的内源性动因,探索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发展策略与必要途径,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内部动力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新时代的人文教育精神,就是对“生命本位”教育观的体现,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趣,以爱为核心或基石,以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本。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样的课堂,才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做出了最终极的关怀:关怀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关怀学生完整生命的发展,关怀学生逻辑理智与道德情感统一的发展,关怀学生人生信念与实践行为统一的发展,关怀学生的现实人生的幸福,关怀学生的未来人生的幸福,关怀学生自主的,终身的发展。

(二)拒绝“统一化”、“单一化”,追求“个性化”、“多样化”。

只有在我们的课堂中强调“生命本位”,我们语文课堂才能做到“个性化”。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教学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了问题,按照自己的观点预设了答案。这种完全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考虑答案,而且要尽量向教师的思路靠拢,要揣摩教师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的课堂,实际上是无意识地以教师为课堂的核心,学生以及其他一切教学资源都围绕着教师转。由于教师已经有了“这个问题该如何”的预想,并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从而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把学生完全包围在自己的思路当中。于是,课堂“统一化”、“单一化”就在所难免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课堂在问题的提出和答案的解析上就不再是事先预设好的了。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经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思考得出答案,这些答案也许五花八门,也许异想天开,甚至“荒谬绝伦”,但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作为教师,只要学生的答案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合理性,我们都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生成”课堂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交通工具”。

例如,《促织》一文中,大多老师喜欢把其处理为一出悲剧,实际上,在讨论过程中,却又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故事结局,主人公并没有遭遇厄运,因此,不少学生认为该故事应当为“喜剧”,甚至为“正剧”,这种合理因素,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解读,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忍心否定?

(三)拒绝“教师核心”,追求“学生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课堂的前提是,正确的师生关系,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体。“生成”课堂中,我们应尽可能让学生多讲,多思,多交流讨论,而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性灵与思考、兴致与感情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教学的过程就好像师生互相“抛绣球”。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驳,一一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本人执教《再别康桥》这首诗时,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很快,我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很有创意的画。里边画有夕阳、小河,柳枝和“卡农D大调乐曲”几个字。当时,我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那位学生解释“卡农D大调乐曲”几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学生告诉我,诗歌里处处体现出宁静和谐的氛围,如“轻轻地”、“悄悄地”,可是,这种“静”,他不知怎样才能画出来,但他突发奇想:卡农的《D大调》钢琴曲不就是安静和谐的象征么?于是,他把几个字写下去了。当时我和其他学生为他的画作真诚地鼓掌肯定:这是多么充满智慧的画作啊!

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智慧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组织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那么这种能力得以展现的前提,必然是以尊重学生,追求“学生核心”为前提的。因此,聪明的语文教师,应拒绝“教师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建构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三、动态“生成”课堂

每位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状态,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自身背景与发展等等,无论是情绪、言语,还是行为都各不相同,都可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此,语文课堂难免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用第三只眼睛,捕捉它们并即时将之纳入课堂之中,巧妙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并得以完善。

(一)教学目标的生成。

“生成论”的教学观看来,“目标”的价值不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一终点,而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的转变。”由于师生学习的状态和环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旦师生学习的状态和环境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根据这种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并非漫无目的的,因此,我们设置教学目标,就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并在课堂当中现场进行处理和设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从而使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灵活性。

例如,本人曾执教学生理解何为“哲理小诗”,当时引用了一首冰心体小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刚想解释,一位学生突然大声说道:“老师,这也叫诗吗?”于是我邀请他站起来,问他:“为什么你认为这不是诗?”他昂着头说道:“这样的‘诗’,我也会写,那根本不叫诗。”我笑了笑,“那你能否现场来一首?”“没问题!”只见他指着上节课物理老师留在教室里的物理实验用具“弹簧”,说道:“不畏外界压力/并给它强劲的回击。还有……”他随手拿起一把尺子“只有自己正直/才能量准别人的长短。”话音刚落,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很腼腆地笑了笑。

猜你喜欢
关怀生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