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改理念,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方式

2012-08-15 00:50河南省永城市高级中学王振华
中学生英语 2012年20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理念

河南省永城市高级中学 王振华

一、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领会其精髓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行为观念,也是一个人付诸行动的所有的信念。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因为对事物现在的分析和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是理念形成的基础。课程理念由课程设计者赋予课程之中,并且有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理念是整个课程的中心和精华。

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才有了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旧课程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传播知识,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的单向输送过程。但是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经验的集合体,是知识探索的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求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课程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旧课程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因此教材是课程的中心,但是新课程认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行为能力和作用上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要比在静态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和教学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只有教材意识,但是新课程和旧课程的观念完全相反,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得新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学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精神面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e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2.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信息,更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 “学习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互相尊重,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和碰撞,进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不怕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在语言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练、明确、有趣,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来辅助。

2.2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习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改下,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探索和交流的乐趣,并且能够在讨论中促进积极的思维,在这样的交流中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了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创造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语言输入的最佳条件。

三、新课改下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1 小组交流和讨论

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NSEFC Book6 Unit 4的阅读文章 Global warming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让学生展开讨论。

3.2 开展辩论活动

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教材中,可设计辩论的主题有许多。例如: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营造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情趣氛围,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鲍爱娟.新课程下的英语教改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6.

[2]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