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例小儿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临床研究

2012-08-15 00:42曹艳喜李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1期
关键词:骶管穿刺针蛛网膜

曹艳喜 李君

近年来骶管阻滞麻醉技术在小儿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小儿不能配合手术,常需辅助镇静药物的特点,我们采取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且收到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将我院在2010~2012年对106例小儿手术实施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做一回顾性研究,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小儿106例,均为ASAⅠ~Ⅱ级,无发热,咳嗽及流涕,未发现其他先天性疾病。年龄7 d~8岁。体重3.6~28 kg。手术种类包括:斜疝,隐睾,精索鞘膜积液,阑尾炎,腹腔肿块、肠套叠以及各种下肢手术。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常规禁食8 h,哺乳婴儿禁奶4 h,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kg。肌肉注射4~6 mg/kg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能配合入室的患儿除外)入手术室,给予面罩吸氧(3/min),监测 BP、HR、SpO2、建立静脉通路,在巡回护士协助下患儿取右侧卧位,用7号针头,于骶裂孔中心将穿刺针垂直刺进皮肤,稍作进针有阻力消失感觉,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倒,与皮肤呈30~45度角,顺势推进,即到达骶管腔,抽吸无脑脊液,注射生理盐水和空气全无阻力,证实针尖确在骶管腔内,分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加0.25% ~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为0.7~1 ml/kg。将患儿置于平卧位,注意保暖,手术前开放吸入七氟醚1~2%,持续泵入1%丙泊酚0.5 ml/kg/h,维持麻醉至术毕前五分。

1.3 监测 麻醉中连续无创血压(NI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呼吸和呼吸道情况,常规适量输液。

2 结果

本组106例患儿,101例阻滞成功,术中安静无体动(约占95.3%)。5例阻滞失败,加用氯胺酮完成手术(约占4.7%)。有99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 ~100%,7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2%,经面罩加压给氧后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5例手术中呕吐,未发生误吸。所有患儿均在手术后7~22 min苏醒。

3 讨论

骶管阻滞技术是小儿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通常与全身麻醉联合实施,用于术中麻醉的辅助或术后镇痛[1]。小儿骶管裂孔解剖上较易触摸,骶管结构清晰,且容积小,胸腰部硬膜外腔组织疏松,经骶管给药,药液易向胸腰部硬膜外腔扩散,能获得广泛的阻滞范围,其镇痛完善,肌松满意,且对应激反应的阻断较好,能更好地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配合全身麻醉,可有良好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骶管阻滞能有效抑制术后疼痛,减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更减少了术后护理难度,手术部位出血,坠床等意外。由于小儿蛛网膜囊位置较低,为避免穿刺过深,进针深度不应超过髂后上棘连线,其是硬脊膜囊的终止部位,穿刺针越过此联线,即有误穿蛛网膜下腔而发生全脊髓麻醉的危险[2]。如果意外误入血管未被察觉,常用量的麻醉药注入也可引起局麻药的中毒。复合全麻时,中毒的神经症状常被掩盖,因此,心脏改变成为首先被发现的征象(QT延长、心率不齐、心跳停止)[3]。所以,除密切监护外,更要精确掌握用药剂量,每次注入局麻药前要仔细回吸,以确认有无血液的回流及穿刺针是否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需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以保证安全。结合本组106例小儿手术实施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体会,我们认为这种麻醉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易于掌握,术中循环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手术。

[1]岳云,吴新民主译.G.Edward Morgan摩根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4.

[2]谭冠先.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1.

[3]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03.

猜你喜欢
骶管穿刺针蛛网膜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