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替代方案——试析马哈蒂尔的“新全球化”

2012-08-15 00:51
天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哈蒂尔金融危机马来西亚

刘 洋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党校工作部,北京 100084)

全球化的替代方案
——试析马哈蒂尔的“新全球化”

刘 洋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党校工作部,北京 100084)

马来西亚曾经是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忠实信徒,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马哈蒂尔逐渐意识到“全球化是一场骗局”。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马哈蒂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实质是剥削奴役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不但提出了“新全球化”的替代方案,而且指明了实现这种全球化所需的各项条件。

马哈蒂尔;“新全球化”;替代方案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马哈蒂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

1997年7月肇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很快波及整个东南亚,对东南亚各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在整个危机中,马来西亚是受冲击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惟一的未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的国家。金融危机曾一度使马来西亚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据当时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表的数字显示,马来西亚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7.4%,低于第二季度的8.4%和1996年同期的8.1%,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至6.8%,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 1.6个百分点。马来西亚政府预计199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到4%左右,大大低于前几年的8%—10%的增长率[2]。

这次金融恐慌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起因与后果直接与全球化有关。马来西亚一位前副总理认为,索罗斯等“金融大鳄”使40年如一日、一直在稳步发展的该国经济毁于一旦。马哈蒂尔总理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骗局”。他谴责外国公司的投资是新形式的“经济殖民主义”,声称马来西亚要发动“一种游击战”来对付他们。马来西亚逐渐成了反全球化走得最远的国家。它不顾西方的劝告,从 1998年 9月1日开始实行资本控制,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这引起西方国家极度的仇视[3]。亚洲金融危机彻底暴露了全球自由市场的严重弊害,马哈蒂尔对全球化的批评由此更多地转到具体的经济方面。他义愤填膺地说:“现在我们被告知,唯一允许的体制是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资本主义,每个国家必须接受这个体制,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异端分子,并相应地被惩处。一个细微的修正都不允许,那个狂暴的、无约束的自由市场破坏了整个地区和许多国家的经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体制必须被支撑。人们必须问一个问题:还要过多久,我们才会拒绝自由市场?”[4]174―175他强烈指责西方的全球化:“西方国家要求亚洲国家具有更大的透明度,但却对自己的全球资本主义牌号尽力遮掩并不让质疑,现在是到了打破此禁忌,公开讨论全球化的问题的时候了!”[5]241他坚定地表态说:“马来西亚不能等待。马来西亚必须选择成为一个异端分子。如果国际组织不改变,马来西亚必须从事自己的改革。我们也许会失败,但是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取得成功,即使所有富者和有力量者都反对我们。”同时他又强调说,今天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国家和它们的人民在挣扎。然而我们被告知,我们经济的崩溃从长期来讲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怎么能告诉数百万失业者、破产的银行和被冲击的公司,他们的不幸对他们及他们的国家是有益的?我们怎么能告诉一个被老虎吃掉的人,说他真正帮助保护了一种珍稀的物种?事实是,如果不是投机者冲击货币和股票市场,这次危机并不会发生。如果没有他们的冲击,危机会发生的话,它早就发生了[6]214―216。

“冷战的结束,带走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背景、以枪炮军舰为语言的冷兵器时代,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以文化、习惯的差异为背景,以证券、汇率等经济要素为语言的‘软兵器’时代。冷战后的世界冲突显得更加隐蔽和深奥,没有明确的、公开的犹如军事上明显的对垒双方,但却剑拔弩张,硝烟弥漫,又犹如战场”[7]。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中,马哈蒂尔虽然非常尖锐地批评了全球化,但并非盲目排斥,他明确表明“赞成全球化,但反对霸权一统性。赞成大家共享丰足的物质财富,但反对金钱的全面世界统治”[8]。

二、建立世界新秩序下的新全球化道德理念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后,马哈蒂尔清醒地指出了全球化的巨大风险,认为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加贫穷,富国更加富有。在马来西亚高级公务员会议上,马哈蒂尔说:“直至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发展中国家从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中得到好处,我们看到的是西方的富国越来越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位马来西亚的领导人强调,信息技术时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威胁——巨大的联合企业能够吞掉整个经济。他说:“他们的目的是利用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将全世界变成殖民地。”[9]他斥责说:“控制巨额财富的少数几个人想要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停止赶超西方的努力。”[10]

2001年10月上海举行了APEC工商领导人新世纪峰会。在这次峰会上,亚太地区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了演讲。此次演讲的主要话题是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加强合作,共同繁荣。其中,马哈蒂尔的讲话更加直率,他认为,全球化是件好事,不过,“现实与我们的理想存在着差距”,“目前的全球化模式更多的是为富有的人们服务,忽视了穷苦的人们,忽视了共同发展的方向。”他举例说,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是发达国家和巨豪富商,全球化对他们最有利,他们可以通过自由贸易、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他呼吁:“我们要对这种全球化说‘不’”,建立一种能使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共同发展的“新型”全球化[11]。

马哈蒂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彻底摆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别国的全球化,建立世界新秩序下的新的全球化观念。他具体提出了新全球化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第一,新的全球化概念应更加强调公正、爱心和道德良知,把对人的关注置于利润之上。这一理念表明,今后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加宽容、更加符合道德标准、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的全球化。第二,不能允许绝对全球化横行,政府要担当好管理和制衡的责任,市场开放必须循序渐进。这就说明发展中国家决不能对西方的全球化一味逢迎,在参与全球化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审慎而行。第三,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全球、区域和各国三个层次共同努力,保护自身利益。这就告诉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时,要团结和联合起来,对不公平的全球化进行坚决抗争,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

三、新全球化替代方案的实现途径

当今世界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整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马哈蒂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实质是剥削奴役广大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建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13]。针对上述情况,他不但提出了“新全球化”的替代方案,而且指明了实现这种新全球化需要的各项条件。

第一,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全球化,不能被其所蒙蔽、欺骗。马哈蒂尔认为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西方发达国家常常利用三大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跨国公司对别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渗透。他们通过投资、贷款、贸易优惠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则是另有所谋。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他们往往还会趁火打劫,彻底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经济的附庸。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受骗。

第二,新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马哈蒂尔认为,新全球化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紧密地团结起来,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共同联合起来抵制发达国家主宰的全球化的侵蚀,为建立符合新秩序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球化而进行斗争,他指出:“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唇齿相依。即使某件事发生在地球的另一端,我们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国际组织内按规则而非强权进行有效合作。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整个世界是息息相关的,必须学会如何同呼吸共命运,否则我们将相互摧毁。”[14]

第三,亚洲国家必须团结一致。2007年由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比较此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时,马哈蒂尔指出,“与1997年发生在贫穷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危机爆发于西方富裕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创造了(虚拟)财富,同时又滥用了这些财富。这次危机正是西方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他强调,“亚洲国家必须更加自强自信,面对这个新的格局,我们有必要建立全新的体系。当前这种体系在西方只是给少数公司带来繁荣。而我们所说的体系则应该不同。而假如你仍处在现在这个体系当中,又不去改变它,就无法保证不会再一次遭遇目前这样的危机。因此,亚洲国家必须团结一致,共筑全新的国际银行体系、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14]。

第四,中国在多极化发展格局中应发挥应有作用。马哈蒂尔特别重视中国在多极化发展中的作用。他强烈驳斥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在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拥有全球视野、现代化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的中国,能够解决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能够成为世界的大市场。”[14]他在访问中国时也多次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应该积极为创建新的全球化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马哈蒂尔说,最初,世界将由“某些世界强国”支配,但这种局面不会持久,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权力中心将崛起。他认为,中国因其声望和能力将成为世界一极,这将对其他力量起平衡作用[15]。

总之,马哈蒂尔认为,21世纪必将属于新全球化的世纪,这种新全球化终将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真正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

[1] 吴定保.全球化须有助于建立新秩序[N].人民日报,2001-02-27.

[2] 马勇.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的经济形势及其走向[J].东南亚,1998(1).

[3] 谢华.“反全球化”问题剖析[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4]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 刘志明.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 程超泽.第四次浪潮:资本金融全球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 武心波.马哈蒂尔没有说错——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另一种反思[J].国际展望,1997(20).

[8] 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2).

[9] 吴易风.全球化的二重性[J].当代思潮,2000(6).

[10] 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J].广东社会科学,2004(6).

[11] 吴志华.信心·合作·繁荣(APEC你说我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侧记[N].人民日报,2001-10-21.

[12] 建立新的全球化道德理念[J].当代世界,2001(5).

[13] 程恩富.反思和超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J].河北学刊,2008(1).

[14] 钟旭辉,罗洁.“世界因为西方价值观的失败而遭难”——对话马哈蒂尔[J].世界知识,2009(10).

[15] 吴定保.二十一世纪世界将呈多极化发展[J].瞭望,1998(37).

F114.41

A

1006-5261(2012)01-0032-03马来西亚曾经是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忠实信徒,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马来西亚尝到了全球化带来的苦果,马来西亚成为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逐渐意识到,“全球化是一场骗局”,马来西亚的发展再也不能任由西方发达国家摆布,必须要强烈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控制。他在2001年2月为“全球化国际大会”主持开幕式时提出要构建一种“新全球化”的道德理念,指出:“这种新全球化必须有助于建立更公正、更具同情心的世界新秩序。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越来越少的人受害;必须确保发展应是全球议程的首要目标。”[1]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实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联合,共同抵制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现象。随着这种“新全球化”理念的逐步推行,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显著,贫困率大幅度降低。

2011-1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10004)

刘洋(1982―),男,河南驻马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马哈蒂尔金融危机马来西亚
有你在可真好呀
马哈蒂尔流鼻血 官方:身体无碍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马哈蒂尔宣布退出巫统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