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2012-08-15 00:49王敬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价值链

王敬华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浅谈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王敬华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文章充分借鉴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用其观点分析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培养策略,以期达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

价值链理论;“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论述颇多,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确定了方向。然而,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之间还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定义“双师型”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培训,如何科学地评价培养的效果等,这些难点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共同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限制,寻找一条基于新思维新理论的创新之路。

一、价值链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一)价值链理论在学校组织中应用的可行性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1]

如果利用价值链理论来解释学校组织,学生可以比作企业生产的产品,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培养,最终到学生就业离校,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实现学生人才价值的一次次增值,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目的。

(二)价值链理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的创新

首先,重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核心思想来看,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并会对整个价值链造成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应用到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中,重新申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职业院校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程的教授甚至毕业推荐工作的步步加工,“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渗透到每一工作环节中,才能做好工作环节的联系和沟通,从而使“生产工作”实现较高组织绩效的一系列相关产出活动,组成的价值增值过程,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

其次,丰富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观念。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价值链理论也随之而变,除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以利润为中心外,其余的均是以顾客为中心,利润只是顾客价值创造的“副产品”。这决定了学校教育应该面向企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价值链理论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要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实现“顾客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教师培养在观念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价值链视角下,传统“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

从价值链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中,“价值评价”环节,强调的是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因此,首先必须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明确的个性特征定义。

现行的“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大多为“双证”说、“双职称”说和“双能”说。“双证”说的困惑在于,一方面由于专业不同,有些任课教师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持有职业技能证书就等同于拥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双职称”说的不足在于,专职教师在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进行经济师等职称的评聘在实际操作上尚存很大的困难。“双能”说的疑问在于,对“双师”教师的界定很难进行实质性的规定,使关键业绩指标难以考核。

这三种“双师型”教师定义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使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难以有效进行。[2]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难以实施

高绩效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充分重视核心人才规划、培育与激励。然而,大多数专职教师在担任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很难有机会有效地深入企业,对自己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锻炼,同时,由于传统“双师型”教师定义存在的争议,使学校难以对教师的培养给予有效的指导和规划,也难以给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因此,虽然一致认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最好的师资队伍,结果却使“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流于形式。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率难以评价

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企业要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然后识别价值活动的类型,最后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

虽然,从主观愿望看,“双师型”教师业务素质自然是越精越好。但是,无论是个人能力所限,还是学校资源所限,这一要求很难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区分不同教师所处的教学工作环节,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提升总体竞争力。

然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论述。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往往忽略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差异性,存在“一刀切”现象,造成教师在面临“第二师”这一培养环节上,有的教师感觉用不上,而有的教师还渴望进一步培训,从而造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扭曲,资源不能达到合理配置,培养效率较低。

三、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价值链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范畴

名正则言顺——确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提高培养效率,首先需要我们根据价值链理论,给“双师型”教师一个合理的定义范畴。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凝结在学生身上的劳动越多,学生的人才价值增值越大,学生这一产品价值的增值,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3]因此,对于增值过程中员工的个性特征,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从产品增值过程的连续性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广度,全方位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才价值的形成正如企业产品一样,由多道工序连续加工,进行加工的工人就是“双师型”教师。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范畴的广度看,笔者认为,高职“双师型”教师不能用“既能教授专业基础课,又能教授实训课程”的简单“双能”型教师来定义,应使“双师型”教师团队贯穿“产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实现“产品”的连续加工,从而形成产品的逐步增值——使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重要的产品特征得以有效实现。

其次,从产品增值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深度,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是通过多个环节的加工而形成的,在加工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值。为了使“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在价值链中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协作精神,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范畴的深度看,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根据其所属的“加工”环节,摒弃评价指标“一刀切”的“双证”论和“双职称”论,确定不同“加工”环节中的“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方向和能力,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从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尽可能地保持或增加增值作业,消除或减少不增值的作业,[4]提高价值链运营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一支价值链视角下“双素质型”双师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具备所教课程的理论教学素质,同时具备与“产品”培养阶段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经验素质,进而使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价值链运营绩效的增长引擎。

(二)利用价值链理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1.在产品——捆绑联合型“双师”教师培养

采取价值链分析方法,拆解企业价值链,可以将其分解为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其中,有些企业生产环节为核心环节,借鉴此法,学校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就是学生的培养。学生培养这一核心生产环节,可将学生“在产品”大致分为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实践阶段三个生产阶段,对应这三个环节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不同层次的“双素质”技能。例如,应更正基础课教师不需要专业实践知识的观念,处于基础阶段的教师,在完成基础课程教授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学生进入高职学校的第一引路人。根据不同的生产阶段,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实现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即“在产品”的良好捆绑的同时,也能使各阶段教师在学生知识对接上实现有效联合。因此,在产品——捆绑联合型“双师”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框架,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效率。

2.主产品——全面指导型“双师”教师培养

根据前面的观点,学校的主产品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主产品作为教师培养的指导方向,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用新的专业和实践知识指导日常教学。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专家讲座,校内交流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双素质”水平,改善“双师型”教师培养难的问题,完成教师队伍整体的知识流通和共享。因此,主产品——全面指导型“双师”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全方位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框架,有效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

3.副产品——延伸赢利型“双师”教师培养

伴随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价值链理论也随之而变。笔者认为,学校组织在产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主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产品概念,产生副产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构成学校内部人力资本价值链。对“双师型”教师副产品作人力资本价值链分析,借鉴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激励措施,有效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的提高,进一步作用到“产品”价值链中,提高整个价值链工具的组织效率。因此,副产品——延伸赢利型“双师”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多角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观念,有效实现双赢,提高价值链整体实力。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开拓思维,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效率,才能真正解决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诸多难题,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1]邓润生.从高校价值链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2]肖玲君.“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误区[D].中南大学,2008.

[3]任宏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

[4]张晓芳.基于价值链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2).

G715

A

1671-2277-(2012)01-0047-03

乔 健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