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12-08-15 00:49侯小林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素质教育音乐

侯小林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侯小林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所重视,音乐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以何种途径去实现成为理论探究的关节点之一。

素质教育;美育;音乐教育

“教育”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广义上,它泛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育则主要是指它狭义上的意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由此可见,教育都有其明确的目的。随着时代发展,素质教育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他是为了打破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那么,作为教育的一种模式,他一定也有其自己的目的。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以应付升学为目的,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及生理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心理上,缺乏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也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化,传统的精英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不足,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对建设者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在当代,一个好的建设者应该要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开拓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各种挑战,才能坦然地面对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在市场经济无形而有序的选择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义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而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局面、不同岗位的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国家教委制定、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2]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地是什么呢?

1.进行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之为美育,它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教育学的客观规律,通过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3]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方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艺术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4]在音乐中,人们可以用耳朵直观地感受到乐曲旋律的柔缓、悲凉、激动、欢快,节奏的强弱,音符的高低起伏等,更要通过形象思维达到间接的对乐曲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2.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项综合艺术,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审美层次,更能对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5]

首先音乐教育能促进品德教育。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在音乐中包含着作曲家深厚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德育也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感情做基础,就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所以,音乐与德育并不矛盾。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音乐并不是通过说教甚至是强制的方式来对人们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乐曲本身潜移默化产生的。[6]一方面,在优秀音乐作品中,无论是声乐、器乐等等各种形式,都包含着作曲家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价值取向,人们通过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产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钢琴作品《黄河》等,这些爱国主义乐曲深刻表达了作曲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人们在听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和教育。刘德海先生琵琶曲“田原篇”中的《天池》《金色的梦》等,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旋律音调,描绘了田园草长莺飞的自在生活,神秘而轻柔地把我们带进了永不褪色的梦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尤其是学校里的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大多为集体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合唱,合奏,重奏等,这些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们相互尊重,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协调配合,形成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群体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体育的发展。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听觉、视觉和运动神经的高度协调,需要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协调能力。[7]学生在长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些能力的锻炼,这在其他教育形式中是很难达到统一的。而且,音乐的表现和欣赏活动,尤其是音乐创作活动,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需要开拓的思维和雄厚的知识储备,不仅是音乐知识的储备,还要有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历史等知识的储备,这就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打破了僵化的思维定势,启迪了智慧,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音乐与体育也有密切的联系。艺术体操,广播体操,花样滑冰,武术……现代许多体育运动都离不开音乐,音乐让体育变得不再枯燥无味。激昂热情的音乐让运动更加刺激激烈,充分调动运动者的情绪,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在音乐中展现风采,音乐与体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显著提高,和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密切。我国素质教育无可避免地需要应对教育全球化冲击。如何能在世界大融合大发展的浪潮中,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抵挡“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的侵蚀,加强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教育部、中宣部就曾多次明确提出,要求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和普及工作,并举行多种形式的民族器乐、民族声乐和民族舞蹈的比赛和演出活动,并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民族音乐立足于各民族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通过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历史以及生活方式、民风和习俗等的了解。作为优秀民族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应成为我们教育及其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我国,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重还是严重不足的,有关部门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推行素质的学校,学生所接触到音乐中流行音乐所占的比重最大为83.3%的,西方古典音乐为10.3%,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所占比重仅为6.3%。这不难看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不能让人满意。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对民族音乐不了解不熟悉因而不喜欢民族音乐,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热情,也不关心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标准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都相应指出,“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8]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在发展国民教育中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有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主张,应从儿童抓起,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本质上绝不是带着青少年走向过去,而是理解过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更好地走向未来”。[9]

[1]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

[3]朱清.特殊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现代阅读,2011(5).

[4]曹楠楠,韩弘力.我国中小学环境素质教育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朱咏北.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周荫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1996(3).

G633.95

A

1671-2277-(2012)01-0078-02

刘升芳

【教育与法制】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素质教育音乐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音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