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雷锋精神的成因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2012-08-15 00:48云,袁旗,匡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雷锋信仰大学生

刘 云,袁 旗,匡 宁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237011)

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念教育,意义十分重大。研究和探讨雷锋精神的形成,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无疑有着重大启示。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将军曾指出:“认识雷锋精神,我们首先要把着眼点引向信仰信念,当我们真正读懂雷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信念的动因,及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便找到精神支点和动力之源。”[1]笔者认为,雷锋精神的形成,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饱尝了黑暗旧社会下童年生活的苦难;二是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缔造的新社会的深切关怀;三是非常勤奋好学;四是兢兢业业地干好平凡的本职工作。

一、苦难的童年坚定了雷锋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启示我们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忆苦思甜和挫折教育

“雷锋精神中的共产主义信仰,主要奠基于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由新旧社会对比而来,且是切身感受。”[1]雷锋于1940年生于湖南省湘潭专区望城县,全家有五口人,包括其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可以看出,雷锋22年短暂的一生,几乎有一半是生活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而这一半恰恰是人的一生中本应最为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童年时光。一是挨冻受饿是“家常便饭”。雷锋祖辈三代都靠给地主做长工来维持一家连半饱都很难维持的生活,到了荒年腊月,雷锋的哥哥就带着雷锋一道出门讨饭,“要是碰上有钱人家做喜事,就讨点剩饭剩菜吃,看到桌上的饭菜也用手扫了起来,装在一个要饭的破布兜里,留着下顿吃,要是离家近一点,就送回家去,给小弟弟吃。”[2](P234-236)雷锋一家五口住着一间屋顶露着天、后墙倒塌的破草房子,遇到雨天,她的妈妈就拿着一个破脸盆罩在他的头上,“冬天冻得没法,只好拿几捆稻草,堵住风雪,冷得实在不行了,全家人紧紧地挤在一起,又拿上几捆稻草盖上。”[2](P237)二是年仅七岁就成了无依无靠几乎无法活下去的孤儿。抗日战争时期,雷锋的父亲参加抗日斗争,于1945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因生活所迫,12岁的哥哥由于劳累过度,病情恶化,于1946年春去世。同年,幼小的弟弟又活活饿死在母亲的怀里。“后来妈妈被唐地主强奸,我妈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1947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自杀。”[2](P238)雷锋母亲去世时,雷锋“只有7岁,旧社会使我无法活下去。在那吃人的社会里,三大敌人压得我简直没法活命,那些仇恨我一定不能忘记,我要报仇。”三是受尽了地主的打骂欺压。为了生活,幼小的雷锋不得不给地主看猪,晚上没有地方睡,就和猪同睡。有一天扫猪栏扫得不干净,地主就卡着雷锋的脖子打。“过年地主吃鱼吃肉,把肉喂狗,我也想吃点,我捡了喂狗的肉吃,被狗腿子揪着耳朵,揪出了血,我哭了,地主把我往外面拖,不给我饭吃。”[2]还有一次,由于地主家的狗吃了雷锋煮的野菜,雷锋打了小狗一下被地主婆看到,“就被骂道:‘这样的穷鬼打死十个少五双,死一个少一个!’多亏毛奶奶说情,才没有打死我。第二天地主把我赶出来,我没有办法,在破庙里住了几天,只得吃野果山枣。”

苦难的童年,使得雷锋坚定了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贞不渝的信仰。正如他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我在旧社会遭受的痛苦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是深重的。解放后,党和英明的毛主席拯救了我,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幸福……,旧社会的苦是我们的阶级苦,我时时记住这血泪深仇……,把我的一切献给人民,献给党!”

经过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童年比起雷锋要快乐和幸福得多。当然,让孩子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之一。但是,对大学生进行“忆苦思甜”和中国革命史特别是近现代革命史教育,绝对不能丢,要采取多种办法,让今天的大学生在“忆旧中国之苦”中“思新中国之甜”,不断咀嚼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辉煌”所经历的“巨大苦难”,特别是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不能关心爱护的过了头、失了度,要在挫折中历练他们,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会更加珍惜和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二、党的深切关怀坚定了雷锋听党话和跟党走的人生价值追求,这一点启示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真切关心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乡长彭德茂、县委书记张兴玉等党的领导干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都给了雷锋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关怀让雷锋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价值追求。

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后,地下党员彭德茂任望城乡乡长。彭乡长十分关心雷锋的疾苦,看到雷锋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就主动为其洗澡换衣,遇到过年还把雷锋接到自己家里一起过,后来又免费送雷锋到学校上学。1956年7月雷锋小学毕业后,到生产队任秋征助理员,搞征收公粮工作。1956年11月被调到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在县委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县委书记张兴玉把党的关心和温暖带给了雷锋。政治上“张书记和我(雷锋)说过,‘人有三件光荣的事,入队、入团、入党’,并一再鼓励我争取人党”[3],并帮助雷锋入了团;工作上应雷锋的要求,同意他到团山湖参加创办农场,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自己,县委会建立拖拉机站,就安排雷锋学开拖拉机,并成为了望城县第一名拖拉机手,为了鼓励雷锋,张书记还亲自为其戴上了一朵大红花;学习上,把当时望城乡仅有的一套毛泽东选集借给雷锋阅读,还“经常教育我,给我讲革命故事,买书给我看,对我帮助很大。”在鞍山钢铁厂工作时,“由于工厂党委对我的亲切关怀和师傅的耐心教导,以及大家的帮助,使我很快地学会新的技术。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师傅们的光荣,是我个人的荣幸。”[2(P221)]在雷锋入伍和在部队期间,以政委余新元为代表的指战员和首长们同样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刚刚走进部队,就觉得有说不出的温暖。头一天晚上,因为我在火车上受了凉,有点咳嗽,夜间睡不着觉,……深夜一两点钟,营长又走到我身旁,把自己的被子和大衣给我轻轻地盖上,还请医生给我看病。我激动得泪水流湿了枕头。从这一天以后,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军队了。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战士,感谢首长的关怀。”“我人伍以后,指导员和其他首长经常给我们讲战斗英雄的故事……我时刻都以他们为榜样,在工作中埋头苦干。”[2](P261-262)

雷锋对党的感激以及为党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人生价值追求溢于言表,“我每一点微小的成绩和进步,都是党和部队首长不断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和同志们的帮助分不开的,党是我最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党。我衷心地感谢党救了我的命,感谢党给了我无产阶级思想,感谢政府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感谢人民对我的爱护。……我决心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我要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做毛主席的好战士。”[2](P270-271)雷锋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并用其短暂的一生的实践,完美地兑现了他每一次情真意切的承诺。

从雷锋一次次饱含感情和充满感恩之心的演讲,特别是从他短暂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实践中,不难看出,雷锋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以及逐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切身感受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对他如同亲人般的教育、关心和帮助。这就启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走向成熟和趋于定型,对一切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又更加理性的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时,更应向彭德茂、张兴玉等党员干部学习,通过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地把党的温暖带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说,除了把党的各项资助和奖励学生的政策落实到位,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激励之外,更多地还是要把党的性质、宗旨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的言行表现出来,在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习成绩的评定以及就业单位的推荐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环节上,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更使“三观”形成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具体,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大学生,一定会象雷锋一样,把“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作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给雷锋的一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提供了不竭的人生动力,这一点启示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

雷锋经常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报答党的恩情。”[2](P270-271)雷锋不仅热爱学习,而且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别爱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及励志类书籍,二是特别勤奋刻苦和善于思考。从雷锋日记和有关介绍雷锋的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最爱看的书籍有《毛泽东选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把一切献给党》,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选集》发行的不多,有资料说当时的望城县也只有一套,但由于雷锋在县委机关工作,又得到时任县委书记张兴玉的特别关怀,所以雷锋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雷锋学习非常刻苦。有时在驾驶室内读书,有时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只要有空,雷锋就手不释卷,而且非常认真,“《黄继光》这本书,我一字字一句句读了无数遍,甚至我能把这本书背下来。”“我今天一口气读完了《党的好儿子龙均爵这本书》”[2](P78-79)可以说雷锋日记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读书心得。雷锋学技能,也是加班加点,为了学会开推土机,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勤奋不仅让雷锋学会了开推土机,后来还当上了师傅。雷锋不仅爱学习,还特别善于思考和总结。比如,在读到《为人民服务》一文时,雷锋在多处做了圈圈画画,还在页眉页脚处分别写下“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一个革命战士必须具有把一切献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2](P28)象这样的书眉书脚笔记,仅在毛泽东选集及《实践论》等单行本中,就有60条之多。除此之外,雷锋从1958年(唯有《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写于1956年7月15日)到1962年还写了162篇日记(仅指雷锋牺牲后收集整理到的)、31篇诗歌、3篇小说、9篇散文、13篇决心书类的文章、18篇发言讲话和14封书信,以及给许多好友留下的赠言。这些思考和总结,归纳到一点,就象雷锋在1961年11月26日日记中写到的,“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2](P58)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使雷锋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雷锋也因此才会有不断提高为党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才会有刻苦学习开拖拉机、推土机、汽车以及修理汽车等等技能的力量源泉,才会铸成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雷锋特别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启示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谋生和谋仕教育,更要加强“谋道”教育,而谋道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要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上狠下功夫。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四有”新人,其本身就是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如果高校急功近利,就会损坏国家利益;如果高校唯利是图,培育出来的学生肯定不会热爱社会和回报社会。作为高等学校要特别防止随波逐流,防止‘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的状况肆意蔓延(恩格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高等学校最高的品格应该是通过生产思想而生产出有思想的人。”社会主义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不断营造学马列用马列的浓厚氛围和优良环境,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雷锋精神的实质和精华才能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认可和继承。

四、雷锋在平凡的一生中铸就的不平凡的伟大,启示我们教育学生坚定伟大的信仰就是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体现出来的

雷锋读完小学踏入社会,到其不幸遇难,也只不过仅仅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雷锋先后担任过生产队秋征助理员、望城县安庆乡通信员、县委机关公务员、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推土机手,一直到后来参军入伍当一名汽车驾驶员、升任班长,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雷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机关工作被评为机关模范,担任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通讯员被评为治沩模范,在鞍钢当推土机手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在弓长岭矿山建焦化厂时,他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贪黑工作,别人不愿做的小事苦事,他都能主动做而且做好,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被子盖住水泥,为厂里避免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部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雷锋在部队生活2年多的时间里,被授予中士军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在日常生活中,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的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他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担任校外辅导员时,工作一丝不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了一代少年。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炼就的。

眼高手低或是不愿从小事做起,是当今一些大学生在坚守信仰和实现理想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雷锋精神的形成,恰恰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并且执著持久,那么坚守信仰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伟大的理想也就会一天天变为美好的现实,人生价值也就必然随之升华。正如雷锋生前战友冷宽将军指出的,“雷锋不仅以小事铸就辉煌,其精神甚至沉淀进民族历史和文化之中。盖其中之原因,在于小事中蕴含或揭示的是何为价值和如何实现价值,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重大命题。”[3]

[1]冷宽.雷锋:从未上过战场,为何成中国最著名士兵——雷锋精神再认识[N].光明日报,2012-2-13.

[2]邢华琪.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3]王维平.感性解放与精神追求[EB/OL].http://news.univs.cn/2012/0305/910483.shtml.

猜你喜欢
雷锋信仰大学生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写给雷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