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故事调查与研究

2012-08-15 00:48马启俊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姥娘异文莲花山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莲花山是安徽省六安市境内的第八大名山[1](P24-25),位于金寨县中部偏东,在油坊店乡境内,因东西二山上有形似莲花的岩石而得名。莲花山峰峦叠嶂,地势险要;奇峰怪石,深谷幽涧;古木参天,多奇珍异兽;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如同世外桃源。这种自然和人文环境容易引起人们的奇思妙想,是个产生和流传故事的好地方。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员流动量较小,环境相对封闭,较好地保存了当地大量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故事,为我们调查研究皖西民间故事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笔者在莲花山长大,近几年来又对莲花山的民间故事进行了多次调查、记录和研究,发现莲花山民间故事不仅数量众多,情节完整、生动、独特,而且有很多故事属于我国乃至世界著名民间故事类型的异文,对研究各类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异文价值。现将笔者调查到的部分莲花山民间故事异文的比较研究结果呈献于读者诸君,并就教于方家。

一、卖香屁的故事——两兄弟分家故事类型的异文

兄弟分家故事,在我国流传范围十分广泛,是著名的“两兄弟型”故事。段宝林先生对这个故事有过研究和介绍:“两兄弟分家时常是哥哥只给弟弟很少东西,如给一小狗,但狗会耕田,被哥哥借去打死,变宝树,弟弟得宝,哥哥如法炮制,却总是得祸等等。宝树结了石榴,石榴裂开给弟弟的是好房子,给哥哥的却是一群牛虻。这些童话的幻想因素标志着这些故事的悠久历史,有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完整的两兄弟型故事《金尻》。”[2](P73)著名美籍华人、世界民间故事研究家丁乃通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根据AT分类法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收有《狗耕田》故事类型(508E型),并列 举了 40 余 种 异 文[3](P108-110);同 时 又 收 有《卖香屁》故事类型(500M 型),并介绍异文20余例[3](P110-111)。可见“两兄弟型”故事相关异文众多。

在莲花山也长期流传着极为独特的“两兄弟型”故事异文《狗犁田》,这是一种将《狗耕田》型和《卖香屁》型故事二者合一的异文: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兄弟三个。老大老二成家立业了,老小还是光棍一条。这天,弟兄三个要分家了,老大老二拿强霸势地把父亲留下的家产都分光了。老小只得了一条狗。

一天,老小用狗去替人家犁田。一些走路的见了十分奇怪:“狗怎么能犁田呢?”于是就问,老小回答说:“怎么不能呢?你们看着,我抽它一鞭子它能转三转呢!”

“真的?”“真的!”“你要骗人呢?”“你看嘛!”“那我们赌个东道好不好?”“好!你讲吧。”“这样,你打一鞭子,它要能转三转,只要是我有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如不转,你就给我磕个头算了。”“好!”说着老三举起鞭子一打,狗真的跑了三转。于是老三从路人手中得了很多东西。

老大听讲了这件事,感到很奇怪。跑去一看,是真的!于是生出了一个坏主意:“老三,你的狗能不能借给我用一天?”

“行!”老大见老三答应了,就忙着牵狗,也去犁田,也得了好多东西。可他不知足,见人就演示,结果把狗累死了,埋在了地头。老三听了十分伤心,就跑去哭狗。哭哭的,地头慢慢长出一棵紫竹子!老三把竹子砍了,编了个筐,挂在门头上。第二天早起一看,篮子里满是鸡蛋!老大知道后又要借篮子。可他早起一看,篮子里全是鸡屎!气得他把篮子烧了。老三知道后又很伤心。便到锅洞里划灰。划划的,一下滚出颗金豆子来!老三把它吞到肚子里后,忽然放起香屁来!于是他便上街卖香屁。他在大街上走着叫着:“香香屁,屁屁香,哪个买去熏衣裳?”开头人家不信,后来有个小孩子拿条裤子让他熏一手试试,若不是就准备揍人。谁知一熏,还真香!就象洒了花露水似的。于是人家纷纷都来找他熏。于是老三混了许多钱。

老大听说了,也跟老三学,他吃了一颗豌豆,也去卖屁。人们还只当跟从前一样,也让他熏。谁知他一个屁放出来肮臭!气得大家一齐上来揍他。打到半死拉活的时,又用一个树楔子塞进他的肛门里,这才放他走。

这老大不但没混到钱,而且挨了一顿揍,心里很不痛快,加上屁塞子胀得慌,因而一回到家就喊:“老马子!快来拔楔子!”他老婆不知咋回事,慌着跑了出来。一听是拔楔子,气得又跑了进去。后来听丈夫叫得怪可怜的,只好忍辱来拔。拔啊拔,一使劲,拔掉了,稀屎一下滮一脸的!气得骂道:“早知道这样,胀死你个贼舅子我也懒替你拔的!”

兄弟分家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那就是为人要勤劳忠厚,友爱互助,不可贪婪恶毒,自私自利;相信好人必有好报,恶人必受惩罚。故事的内容善恶分明,富有教育意义;情节曲折多变,富有幻想性和传奇性。整个故事非常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个很古老而优秀的民间童话故事,很受民众欢迎。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型故事相比,《狗犁田》故事内容丰富,有不少莲花山方言俗语,使其具有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如“拿强霸势”(霸道),“赌个东道”(打赌),“锅洞”(灶膛),“混了许多钱”(挣了很多钱),“肮臭”(或“温臭”,很臭),“老马子”(妻子),“滮”(喷溅),“贼舅子”(骂人话,相当于狗东西)等。这则故事与同类型故事情节同中有异,具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别的地方的兄弟分家故事大都是在两兄弟之间,而这个故事里有弟兄三个。这个故事惩罚哥哥奖励弟弟的方式十分奇特,特别是“卖屁”的情节,真可谓奇思妙想,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具有很高的异文认识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碰头石的故事——烂柯山故事类型的异文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其中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这里的“烂柯人”涉及一则很著名的传说:晋人王质进山打柴时,观看两位童子下棋,等到棋下完了,他手里的斧柄已经朽烂了。他回到村里,同辈人都已经死尽了,他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晋虞喜的《志林》:“信安(古衢州名)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筏(伐)薪柯已朽,遽归乡里,已非矣。”

除了信安郡石室山,据古书记载和民间传闻,我国还有很多地方流传着“采樵遇仙、观棋烂柯”的传说,如山西武乡、陕西洛川、四川达县、河南新安、广东连县等[4]。烂柯山故事反映了人们的神仙观念和对仙界与凡界在时间上的差异的猜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烂柯”也经常出现在后世的诗文之中,用来比喻世事变幻、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烂柯”因与下棋有关,所以还是围棋的别称。

莲花山山势高耸,怪石嶙峋,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石头及其传说,如莲花石、跌马石、龙潭石、燕子石、猫儿石、乌龟石、乌鸡石、红崖门等。在西莲花山境内,就长期流传着一个与烂柯山传说相类似的《碰头石》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莲花山上有一个田姓打柴人扛着尖担(当地传统的挑柴捆和稻捆的工具,两头尖尖,包以铁皮,便于穿插;中间木质,长而扁圆)上山打柴,在路边碰到两个老头在下棋,他就把尖担拄在石头上,手扶尖担看老头下棋。他发现老头下棋时,路边的树叶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不停地变换颜色。老头下完三盘棋后,各吃了一个桃子,其中一个老头把吃剩下的桃核递给打柴人,打柴人见上面只剩下一点点桃肉,就生气地把桃核扔掉了。这时两个老头已不见了,打柴人才想起要去打柴,但是尖担的下端已经深深陷入石头之中,中间木质部分已经朽烂。他只好回到村里,但是家中的房子早已不在,家人也早已全部去世,村中都是他不认识的后辈子孙,他们说几百年前有一个祖上去山上打柴,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位打柴人为自己的贪玩和亲人的逝去而悲痛欲绝,于是回到看棋处,只见石上棋盘的纵横线条犹在,旁边还留下了下棋人的一个手掌印,而下棋人早已不知何处去。他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后悔没有把桃肉吃掉,否则也能成仙;又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思来想去,百感交集,悲从中来,就一头碰死在旁边一块孤立的石头上(一说是下输了棋的那个神仙老头碰的),石头上也就留下了一个上大下小呈碗状的窝凼。

今天在西莲花山的一条山间小路边,还能看到一组彼此距离很近的神奇石头:棋盘石、手掌石、尖担石和碰头石。有意思的是,手掌印大于常人的手掌,所以叫大手印;而那个突兀而起的长条形的碰头石,任谁将脑袋放进石头上端的那个窝凼里,头的大小和窝凼都能正好吻合,似乎这个窝凼就是自己的头碰出来的。离碰头石稍远,右上方有形似一只大乌龟驮着一只小乌龟的乌龟石,左下方是刻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滇南唐淮源题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隶书大字的令牌石,再远一些还有西莲花石、龙潭石、燕子石、猫儿石、东莲花石等石头景观。东、西莲花山显然早已形成了生动逼真的天然石头肖像群和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石头文化长廊,因此极具旅游文化开发价值。

三、青蛙妻子的故事——白水素女故事类型的异文

《白水素女》是我国一个很有名的民间故事类型,它的历史很悠久,其基本形态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流行,并已成熟定型,在旧题晋陶潜所撰的《搜神后记》中就已记录下了《白水素女》(又题为《谢端》)的故事。其后《白水素女》故事历经不断演绎,也以《田螺姑娘》为名,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乃至在我国的邻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民间广泛传播,至今不衰,成了世界上很有影响的民间故事类型。1998年8月初,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在上海举行,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螺女型故事进行了专题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白水素女》故事发生在未婚男子和藏于田螺中的姑娘(白水素女)之间,由“孤男力田”——“捡螺归养”——“吃饭谢邻”——“窥视变形”——“复原不得”——“壳留女去”——“居富得妇出仕”几个关键环节构成。这些情节结构在我国近现代各地和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白水素女》型故事中大多得以保存,当然也有不少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结尾部分变化最大:未婚男子和田螺姑娘有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这表现了人民的理想,体现了民间文学大团圆式结尾的传统叙事结构方式。

这类螺女型精灵故事,从晋到清都有文人作品加以记录,至今这类故事仍然流传于许多地区与民族的口头文学之中。有意思的是,《白水素女》型故事在莲花山等西淠河上游山区也流传着它的异文《王老小打柴禾》,而且十分稀奇独特。其内容如下:

从前山里有个青年人,姓王,也没得名字。因为他排行老小,人家就叫他王老小。

这王老小从小时就没有了父母,后来哥哥们也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孤单一人,怪可怜的。

王老小无人抚养,生活十分穷苦。他天天只靠打柴度日。粗茶淡饭,自烧自燎,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他早习惯了。

这一天,他照常上山打柴去了。中午回来时,他把锅盖一揭,竟惊奇得目瞪口呆:“咦!是谁把饭菜烧好了?还有香喷喷的腊肉呢!”他回忆一下:“刚回来时门锁得好好的呀?是哪个好心人进来了呢?”他怎么也想不透。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碗盛了就吃。吃过后,他把门一锁,又上山砍柴去了。天黑回来时,望望家里,门还锁着在。可开门进屋一看,饭又烧好了!他十分奇怪,就想探个究竟。

第二天,他假装上山砍柴。快到中午时,他提前回来了,轻脚轻手地趴到窗子外望。这一望不打紧,一桩稀奇事终于被他发现了。

只见屋里先蹦出一只青蛙,一会儿,这青蛙爬到锅台前,在地上打个滚,一下变成了一位十分美貌的女子!这女子抄起水瓢就舀水做饭。没一会的光景,一顿饭就烧好了。没一会,这女子在地上一滚就不见了。

秘密终于被发现了。第二天,王老小也不去打柴禾了,他偷偷躲在屋里看着。快到中午时,小青蛙又蹦出来了,打个滚又变成了美女。一张青蛙皮就放在水缸根底下。王老小看得清清楚楚。这时,他笑了。猛地一下窜到水缸根底下,一把抓住了青蛙皮!那女子到锅门前添火去了,没防着屋里有人。看见王老小站在跟前,羞得满脸通红。变也变不掉了,只好低下头做了王老小的妻子。

王老小看着自己有了这么一个漂亮的妻子,别提有多高兴。为了不失掉她,王老小把青蛙皮带到很远的山林中埋掉了。妻子几次找他要他都不给,于是王老小便有了终生伴侣。

王老小夫妇俩十分恩爱,在家里,你勤我俭,日子越过越幸福,后来,他们盖了一幢瓦房,搬进新屋后还生了一个胖娃娃呢!

这则故事和《白水素女》相比,同中有异,都属于螺女型故事的异文。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单身汉从谢端到王老小,从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变成了上山砍柴的樵夫,田螺姑娘变成了青蛙妻子(这是国内外同类型故事中很罕见的),缺少了男子“捡物归养”和“吃饭谢邻”的情节以及女子投身寒门炊烹做饭的原因。这些变化有一些是适应了金寨山区的特点,如“打柴度日”、“把青蛙皮带到很远的山林中埋掉”、“盖了一幢瓦房”等等,同时故事中的瓦房、锅台、水缸、水瓢、腊肉等家庭物质生活内容、“王老小”这样的称呼方式以及“自烧自燎”、“门还锁着在”、“轻脚轻手地趴到窗子外望”、“到锅门前添火”这样的莲花山一带的方言俗语,也使故事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这则民间故事不仅对丰富皖西民间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皖西民间文学史上十分宝贵,而且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和螺女型故事国内外异文比较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青年男子与由田螺变化而成的少女结婚生子,这是人与异类(主要是动植物精灵,也有鬼魅和仙女)婚恋故事中的一种,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众多幻想型故事中的一种。《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田螺姑娘”列为400C型,并收录了古今异文30余例[3](P77-78)。而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守华教授统计,中国的螺女型故事各地口述异文文本就已积累至百篇以上,涉及的民族就有汉族、高山族、畲族、苗族、毛南族、布朗族、布依族、壮族、达斡尔族、朝鲜族等,可见该型故事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深,生命力之强。在国内外螺女型故事中,田螺姑娘有的地方叫田螺娘子、螺蛳姑娘,有的变成了形体和习性相近似的蚌姑娘、江蚌姑娘、蚌壳精,还有的则是龙女、贝妻、蛤妻、鱼妻、青蛙妻子等等。这说明螺女型故事的女主人公并不仅限于田螺姑娘,可以是其他甲壳类生物、水生动物、水陆两栖动物变的女子。

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再到“青蛙妻子”的形态变化,是民间故事领域里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螺女型系列故事在民间长期而广泛流传,也引发了文人的兴趣,其艺术魅力历千余年而不衰,其影响波及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这里面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作为众多异文都不可缺少的故事重要转折点“偷窥”情节单元和故事母题,实际上暗合了某种普遍的人类文化心理,即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窥视异性的欲望和心理;故事中“禁忌——破禁——后果”的情节结构体现了原始思维和禁忌心理;故事中的少女被男人窥视看破真相后即要与之婚配,反映了原始文化中少女成年礼的隔离仪式和某些信仰与禁忌;素女本是道教信仰的女神,所以故事有着道教成分,而某些异文中前世今生、因果报应思想又具有佛教色彩;故事的浪漫色彩也可能是对美妙梦境的摹拟与再现……此前已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5],而皖西螺女型故事同样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采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宣传。

四、门闩子门鼻子的故事——狼外婆故事类型的异文

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就是流传极为广泛的狼外婆故事。不过,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中,狼外婆故事的一些具体细节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各地的狼外婆故事在框架和主旨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大量的异文。《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有狼外婆的同类型故事《老虎外婆》(333C型),并列举了100多例异文[3](P64-69)。

我们在进行莲花山民间故事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狼外婆故事的异文《门闩子门鼻子》:

一天,门闩子与门鼻子两弟兄的姥娘出门办事去了,就剩他们两个在家里。

晚上,一只老狼走到家门口来了。它听到屋里就两个小孩在家,于是眼珠一转,走到门口,学着老太婆的腔调喊道:“大门闩子!二门鼻子!快开门啦!你姥娘我回来啦!”小弟兄俩听说姥娘回来了,慌着要来开门。忽而门闩子停住脚步对门鼻子小声说:“你忘了?姥娘临走时讲的,妖怪会装出人的声音来骗人,她招呼我们别上当!千万不能随便开门!”门鼻子轻轻说:“哥!我们先问问她,看讲话象不象姥娘。”门闩子点点头,两人轻轻来到了门背后。门闩子问:“姥娘!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老狼捏腔捏调地说:“我走了,心里老不放心你们,所以事没办完就回来了。”“那你怎么又这么晚才回来呀?”“哎呀!你莫噜苏了,快开门吧!进去后我再慢慢告诉你。”

门鼻子一听,慌着把门开开了!屋里也没有亮,老狼笑嘻嘻地摇晃着身子进来了。门闩子端板凳给她坐,老狼说不要板凳,要坐坛子。门闩子搬个坛子来,老狼坐到上面,把尾巴伸进坛子里直摇。门闩子问:“姥娘,坛子里什么响啊?”老狼撒谎说:“有个老鼠出不来了,在里头跑呢。”“噢!……”门闩子觉出,来的人讲话声气不对,还瞧见那手上隐隐有毛,心里十分怀疑和害怕。于是就对着弟弟说:“门鼻子,姥娘走累了,让她睡吧。我们到外面找点水喝。一会就回来。”门鼻子不懂哥哥的主意,只是撒娇说:“不嘛!我要跟姥娘睡觉!”老狼怕门闩子跑了,就厉声说:“夜里外面有毛猴子,不要出去!都跟我睡觉!”于是门闩子只好与弟弟一同跟“狼姥娘”睡下了。

睡到半夜,门闩子睡不着,一会儿,他听见弟弟那头有“咕喳!咕喳!”的声音,就问:“姥娘,你在吃什么东西呀?”老狼说:“我在吃杠子糖呢。”门闩子说:“带我吃一个好?”老狼说:“好!”说着就递了一根过来。门闩子一摸,是弟弟的手指头!他吓得再也不敢睡了!就扯谎说:“姥娘,我屎来了!要上茅茨!”老狼没法,只好让他出去。门闩子把门一开,跑到外头就上到树上去了。屋里的老狼吃了门鼻子还想吃门闩子。见门闩子一时不回来,它急了,就到外面来找。找了好一会没找着,后来一下发现门闩子蹲在树上,说:“门闩子!快下来!”门闩子在树上说:“我不下来哟!就蹲在上面好。这上面还有胖胖的喜鹊呢!你想上来看看吗?我可以帮你挣上来。”老狼说:“好。”于是门闩子就解下腰里的绳子,放下绳头来,对老狼说:“你把自己栓好,我挣你上来。”老狼信以为真,真把自己的腰栓上了。门闩子听了十分高兴,就使大劲慢慢把老狼往上挣。老狼头上身上那伪装的衣帽在风中一飘一飘的,渐渐看得清楚了。等挣到离地很高的地方时,门闩子把手一松,老狼一下掉到地上,栽个半死!老狼生气地说:“你这个死东西!太没用了!”门闩子偷偷笑着说:“不是的!因为你身子太重了,刚才我手没攥住,一下滑掉了!没事的,现在我再好好挣,照吧?”老狼说:“这次再不好好的,我扒你皮!”门闩子说:“好!你过细啦?”于是又挣、挣……当挣到很高的地方时,他又猛地一下把手松了。结果,老狼这一回一下栽得没气了!门闩子爬下来,撕去伪装一看,原来是只恶狼!这时他真是又惊又喜,又悲又恨。他带着这种心情回到屋里时,见真的姥娘回来了,便一头倒在姥娘怀里哭诉起刚才的遭遇来。姥娘搂着他,带着泪水说:“孩子!你真是个又聪明又勇敢的好孩子呀!”

这则故事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因为里面有很多的莲花山方言词语,如“姥娘”,即外婆,“狼姥娘”即狼外婆。还有“慌着”(急忙),“噜苏”(啰嗦),“亮”(灯光),“茅茨”(厕所),“蹲”(呆、处),“挣”(拉),“栽”(摔跤、跌倒),“照”(行,可以)等;故事里面还有一些具有莲花山自然特征与生活气息的词语,如“门闩子”、“门鼻子”、“妖怪”、“板凳”、“坛子”、“毛猴子”、“杠子糖”、“喜鹊”等。《门闩子门鼻子》的童话故事是以狡猾、凶恶而又愚蠢的狼为嘲讽对象的莲花山民间儿童故事,既刻画了狼外婆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爱憎情感,又对儿童心智的培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对狼外婆故事类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认识价值。

除了以上重点比较研究的4则民间故事外,莲花山还有其他的民间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一些故事类型的异文,还有一些不见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民间故事,这些独特的民间故事同样具有很高的类型和异文研究价值,需要我们做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

[1]杨敬东.六安旅游大辞典[Z].合肥:黄山书社,2007.

[2]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烂柯在何处.[J].文史知识,1993,(8):76.

[5]刘守华.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个著名故事类型的解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3):71-80.

猜你喜欢
姥娘异文莲花山
追忆姥娘
莲花山公园真美
姥娘
姥娘的那坛馒头大酱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姥娘,我又想你了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兔”与“免”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