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模式探析

2012-08-15 00:42管恩琦刘建涛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管理

管恩琦,刘建涛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不断完善的外商对华投资政策和逐渐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外商独资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外商独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党员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已形成一支颇具规模的党员队伍.但是,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外商独资企业党员容易受到西方政治学说、价值观念的影响,致使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发生改变而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探索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这对提升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巩固和扩大党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的特点及其管理面临的挑战

外商独资企业属于企业的范畴,其党员具有企业党员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又因外商独资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其所属党员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党员的特点.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独有的特点给其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1.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的主要特点

(1)党员成分多样化.由于外商独资企业具有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致使党员的来源也比较广泛.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党员,从国有、集体企业分流出来的下岗党员,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党员,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的大学生党员,已形成一个多类型的既庞大又复杂的党员群体.

(2)党员思想多元化.外商独资企业是多民族、多种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既有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员工,也有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员工;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员工,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员工.其所属党员员工容易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具有较复杂的信念结构.

(3)党员易被资本异化.外商独资企业党员身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撞击的交叉点上,直接受到外来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员忽视政治学习,政治理念功底薄弱,对党的信念、宗旨、党员义务等根本性问题的含义和要求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辨是非,缺乏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1]那么在受到不良思想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下就有可能丧失党性.

(4)党员政治意识淡化.外商独资企业党员同时面临党员和雇员关系带来的利益选择,很大一部分党员"雇佣"思想严重,认为中方员工只是在外企的"打工者",而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这部分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群众,没能将个人目标同党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出现宗旨观念淡化、理想信念退化、先进性作用弱化的现象.

(5)党员具有高度变动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多数还处在规模小、分布散、不稳定、流动性大、经济构成复杂的状态.其所属党员员工也随之处于高度变动状态.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和经济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商独资企业经常兼并、破产、重组,处于不断分化、组合的状态.这必然会导致本身就极不稳定的党员队伍更加趋于高度变动性.

2.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面临的挑战

(1)外商独资企业大量"隐性党员"的存在,给党员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当前,外商独资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党员".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商独资企业一般采用人事代理的管理模式,在招聘员工时,招聘表上不要求填写政治面貌.党员员工被企业聘用后,也很少有企业对党员人数进行统计.由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的"家底"很难弄清楚,出现"隐形党员"问题.二是由于外商独资企业党员流动性大,有些党员员工经常"跳槽",嫌转接组织关系麻烦,浪费时间,而不愿与党组织联系,长期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了"口袋党员".三是部分党员认为外商独资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员工的政治表现与升迁、收入等方面没有关系,因而失去了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党员本人不愿公开党员身份,出现"地下党员"问题.这几部分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管理范围之外,党组织就很难将他们组织起来而实行有效管理.

(2)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模式的僵化,给党员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外商独资企业党员成分复杂,思想多元,流动性大,其价值理念、社会地位、从业心态也各不相同,传统的党员管理工作理念、机制、方法很难再适应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的特点.目前,绝大多数外商独资企业还没有形成较为理想的党员管理模式,党组织面对企业中各种类型的党员还缺乏思想上的准备,党员管理教育的渠道不畅通,明显地暴露出僵化、缺乏活力和效率低等种种弊端.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已造成大量党员与组织的脱离,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二、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针对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的特点,对党员的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党组织建立难,党员管理工作出现空白点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仅有约7%的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了党组织,[2]绝大多数外商独资企业没有建立党组织.具体而言,这一状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外商认为按照国际惯例,企业中不应该建立党组织,对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主张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党的活动怀有戒心,担心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回国之后不好解释;二是部分外商担心党组织只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当劳资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只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与资方相对立,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绝大多数外商对在自己的企业中建立党组织采取抵制态度;三是部分党委机关中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当他们在外商独资企业开展建党工作遇到外商反对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中途而退,认为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党组织"可有可无".这一切导致了党组织在这一领域的建立工作产生了很多"空白"点,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管理"的现象.

2.党组织发展党员难,影响党员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近几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党员的工作缓慢,部分党组织长期不培养党的积极分子,不发展党员,致使大多数外商独资企业党员占中方员工的比例逐年下降,企业中没有党员的空白点逐年增多.据《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0日报道,截至2002年底,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80%以上的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没有党员.具体而言,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党建的片面政绩观.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大张旗鼓地在外商独资企业中做发展党员的工作,会引起外商的反感,甚至吓跑外商,影响当地的招商引资活动,所以不敢大胆地去做发展党员的工作.二是外商独资企业的员工本身缺乏入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因素.在外商独资企业中,党员的身份在职务升迁重用中并不起作用,有些员工甚至认为入党反而会引起"老板"的反感,存在参加党组织会影响个人的发展等顾虑.因此,他们对入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党组织开展活动难,缺乏党员管理的有效载体

部分外商独资企业虽然接受了在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主张,但由于外商独资企业普遍按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节奏快、效率高、竞争大,他们担心党组织的活动会占用生产经营时间,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大支持党组织的活动,甚至公开阻挠.实际情况是,党的活动很难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因此,党组织开展活动遇到了"四难"问题,即经费难筹措、场所难固定、时间难保证、人员难集中等.此外,外商独资企业中流动党员的比例较大.由于流动党员具有分散、流动性强、工作变换频繁等特点,集中组织流动党员进行学习就比较困难,很多流动党员除交纳党费外,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党组织中的一员,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系统,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党组织活动难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党组织就很难把党员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管理.久而久之,党组织的活动就会处于瘫痪状态,出现"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

三、构建外商独资企业党员管理新模式

针对目前外商独资企业党员构成日益复杂、党员管理日益困难的现状,要求党员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机制.事实上,应树立"因企制宜,合理设置"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注重把握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其特殊性要求,在内容和方法上突出针对性,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1.建立党群工作一体化运行机制

在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符合国际惯例,有法律保障.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合法"渠道,以工会为依托,实行"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方式.所谓"党群工作一体化"是指在组织形式上由党组织的负责人兼任或选派委员担任群团组织的负责人;在工作内容上,坚持党的工作与群众工作贯穿结合,做到党群工作步调一致;在工作实施上,由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群团组织分头执行,实现党的意图和主张.[3]党组织和工会成员职务交叉配备,工会主要干部由党员兼任.以交叉兼职的形式开展党组织活动,容易被外商所接受.实践表明,党群工作一体化运行机制比较适合外商独资企业的特殊情况,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工会工作公开化的优势,开展对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2.建立"外置式"党组织

针对外商独资企业外商为主体,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的事实,在外商独资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时,应尽量采用外置式,即把外商独资企业党组织建立或依托在外商独资企业之外,如各种行业协会中,目的是避免员工作为雇员和党员双重身份的尴尬,这样,党组织负责人就可以以行业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业主进行工作联络.[1]采取"外置式"建立的党组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公开地、理直气壮地开展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3.构建党员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外商独资企业党组织与党员所在社区(或村委会)的党组织,联合对党员进行管理的制度.即党员既参加单位党组织的活动,又定期参加所在社区(或村委会)党组织的活动,实行"双向联系、双向管理"的方法.构建党员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应注重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或党建联席会)的作用,从制度上明确社区(或村委会)的党员参与社区(或村委会)党建的职责、任务以及参与渠道,把党员按就近原则编成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社区(或村委会)党组织把党员在社区(或村委会)的表现情况定期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其所在单位的党组织,作为评议、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促使党员在工作时间之余、工作单位之外积极参与所在社区(或村委会)党组织的活动,从而形成"工作时间单位管、业余时间社区(或村委会)管"的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双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党组织对党员业余时间内管理教育上的不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4.健全党组织培养和发展党员机制

各地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外商独资企业发展新党员工作.一是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制度.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纳入党员的责任目标,对他们做到思想上有人帮,组织上有人管,作风上有人带.党组织不仅要利用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形势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而且要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给他们派任务、压担子,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变"自然成熟"为"促其成熟".[4]二是要简化入党手续.在外商独资企业中,因党员员工的流动性大,可能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培养对象到不了发展阶段就离开了,造成发展对象培训考察的不连贯性.因此,组织部门在发展党员的程序上,要尽量简化手续,减少环节.三是要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输送相结合的方法.各地组织部门在外资企业筹建初期,就积极动员有关单位和镇、街道、村、社区等,及时将一批作风正派、懂业务、会管理的党员干部推荐给外商.在外资企业招聘员工时,与外贸、劳动等部门共同做工作,引导企业优先录用党员.[5]

总之,模式是手段,是途径,主要以目标为导向,根据具体环境、条件而进行选择.每一种模式往往只能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某些方面凸显其优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党员管理的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刻板套用.但从目前情况看,提出基本适用、体现共性的模式还是必要的.上述党员管理的模式显然适应当前外商独资企业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其巨大优势,是可以选择的.

[1]王炳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275-276.

[2]李景田.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党建研究,2004(11):4-10.

[3]田晓玉.大连开发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探索[J].大连干部学刊,1997(6):47-48.

[4]王 江,刘立德.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初探[J].时代论丛,1996(5):33-35.

[5]赵 强.切实抓好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J].党建研究, 2004(11):40-41.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