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语境下的中西方婚姻文化碰撞与交流

2012-08-15 00:45崔华勇
关键词:大众文化习俗婚礼

蔡 丹,崔华勇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昭通,657000)

婚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中西方婚姻文化发展至今,既具有历史的传承,也具有时代的元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也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异国婚姻现象越来越多,不同国度婚姻文化的差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涉外婚姻中双方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对不同国家的婚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也具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和意义。中西方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相对地具有方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等特点,相信通过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涉外文化等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也能为我国现代婚姻观向健康发展提供咨询。

一、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溯源

从文化层面看,婚姻文化分属于人类文化的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范畴,属于二者的子集系统,根据人类学家文化分层学说的观点,文化可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分别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婚姻文化包含婚姻习俗、婚姻仪式、婚礼服饰、婚姻观念、婚姻审美价值观等等,其中婚姻习俗、礼仪、服饰、婚宴食物等属于大众文化,而婚姻观念、婚姻审美价值观、婚姻矛盾处理方式、婚姻性别认同等属于深层文化。深层文化相对大众文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一个民族的婚姻观念、婚姻审美价值观等可能经久不变或改变缓慢,但婚姻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等则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较大,中西方婚姻观念、审美观念的稳定性和婚姻习俗、礼仪等的易变性体现出不同层次文化的特质。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产生不仅是婚姻社会性发展的结果,更多地要放在宏观的文化视野下来审视。根据北大辜正坤教授的“人类文化演变九大定律”,中西文化的产生都是因果发展的逻辑关系,没有偶然生成的文化,中西婚姻文化都有其各自产生的“源和流”,差异性也是由这些“源和流”所注定而必然出现。中国婚姻文化产生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形式要求生产者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必然造成以家庭为主要构成单位的部落式农耕社会集团”,[1]而这种文明的特点就是:“第一,周而复始。第二,顺其自然。第三,集中统一。第四,注重经验。”[2]这种文明模式下培育起来的婚姻文化必然带有含蓄、服从、重礼、顾家等特点,这些规定性也必然反映在婚宴饮食、婚礼服饰等表层形式上。

与之相反,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地区,最初成果就是古希腊文化。无论古希腊文化还是古罗马文化,都体现出海洋文明或商业文明的特质,因此西方文明也被称作海洋文明或商业文明,这种文明的特点就是开放、流动、竞争、公平等。因此西方文明精神的特点可总结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平等意识、人本主义、竞争精神和开拓精神”。[3]这种文明模式下培育起来的婚姻文化必然带有外向、自由、开放、热情等特点,和中国的婚姻文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二、从差异中看中西方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所引发的碰撞与交流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中西方文化渗透、交流产生的必然结果。辜正坤教授的“中西文化演进七大规律”演绎了中西方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抗互彰互证互进的规律,也佐证了中西方婚姻文化发展变化的趋势。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十分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而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则既受到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影响,同时也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变成一个大杂烩,可以说,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已经失去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延续性,遵循传统中不失自由和个性是年轻人选择婚姻方式的新标准。与此同时,西方同样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东方特色。在涉外婚姻越来越普遍,洋女婿、洋媳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机率越来越高的现实状态下,如何消除由中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矛盾,用文化指导人生,促进跨文化交流,稳定涉外婚姻,是中西方婚姻文化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中西方婚姻文化的体现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应化繁为简,从文化角度把深层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和大众文化中的婚礼习俗作为研究的重点。

中西方婚姻观念都源自于伦理道德观念,但二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其思想精髓,由此引申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以及天作之合、八字命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传统婚姻观念,西方伦理道德观念源自于古希腊、古罗马和希伯来文化,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冒险和宗教性就成为西方婚姻观念的主要特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中西方婚姻观念的不同:

一是择偶标准的差异。中国传统择偶的标准由于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择偶成为两个家庭的联姻,两个人的事变成两家人的事。西方人择偶则显得简单许多,大多并不会涉及两个家庭,两人情投意合便能结婚。所以,中国传统择偶标准首先要考虑家世清白和门当户对。历史记载中因为追求自由爱情而悲剧结尾的中国恋人比比皆是,即使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择偶同样要征得父母的首肯,很多人还会考虑对方学历高低、对方家庭的经济情况等因素。所以,中西方在择偶方面深受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导致很多涉外婚姻家庭矛盾突出,甚至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人同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人之间也出现很大的择偶偏差。

二是结婚目的的差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对于结婚的目的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礼记》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这说明中国传统婚姻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家族事业和传宗接代。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结婚的目的也或多或少体现着这一观念,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江浙一带就有家族企业之间的联姻,以便家族发展壮大;没有“背景”的年轻人也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环境;许多大龄青年为了父母的愿望草草结婚者大有人在。这些现象都是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现代表现。西方人结婚的目的也受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化孕育出西方直截了当的结婚目的:爱情。所以西方人大多因爱结合在一起,也因不爱而分开。据美国学者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数据:“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4]这体现出西方人异于中国人的结婚目的。

三是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中西方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丈夫的家庭定位历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丈夫就该是一家之主,应该承担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对各种大小事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妻子则应该相夫教子,主要承担家里各种家务事,即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西方家庭中的夫妻受到自由民主的传统思想影响,认为夫妻地位平等,家务事应该共同承担,妻子也要有自己的事业,婚后独立对于女性来说同样重要。中国现在家庭中夫妻的家庭定位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向西方的夫妻关系靠拢,妻子的社会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存在,丈夫的主导地位同样有着很深的社会认同,“耙耳朵”、“妻管严”等词汇成为对失去主导地位的丈夫的讥讽词汇。在涉外婚姻中常常会出现中国妻子过度依赖丈夫或中国丈夫过度强势的尴尬局面,说到底还是中西方婚姻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

中西方婚礼习俗包含的内容则非常庞杂,从婚礼之前到婚礼之后,中西方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仪式习俗,中国传统婚礼有“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每一个步骤都非常严格,也都有相应的约定俗成。中国现代婚礼主要是指结婚当日的仪式习俗,相对传统婚礼简化了很多,但其中一些步骤和一些习俗仍有保留,比如“纳吉”中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占卜对吉、择取良辰等,迎亲中男方到女方家举行仪式,再迎接女方到男家举行仪式,最后送入洞房等。西方婚礼习俗同样有简化的趋势,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以人口学的方法写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一书,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也把中世纪婚姻作为一个中心课题探讨,总结起来,西方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通常包括教堂仪式和晏会两个部分。教堂仪式先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完成宣誓、交换戒指、点燃同心烛、抛花球等仪式(传统仪式还包括结婚预告等),随后进入宴会环节,主要有重要来宾致祝词、新人上第一道菜、跳第一支舞、切蛋糕等活动展开宴席。当然也有年青人做完第一个环节就奔赴蜜月之旅的。

在中西方婚礼的各个环节中有很多不同,比如筹备婚礼、婚礼服饰、婚宴地点选择、婚礼气氛营造等。从中西方婚姻文化碰撞的角度看,这些习俗的差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涉外婚姻双方大多都能接受结婚过程中不同习俗的约定,都能主动规避对方文化的禁忌。对涉外婚姻影响更大的是婚姻观念的差异,婚姻观念相对于婚姻习俗具有更持续的影响,因此,从减少和化解涉外婚姻矛盾的角度,重视婚姻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更加重要。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加剧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国婚姻,中西方婚姻文化的差异将成为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现实话题和热门话题。本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现在出现的涉外婚姻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提出文化层面的解读:相对于人们熟知的大众文化层次的婚礼习俗而言,属于深层文化的婚姻观念的影响更加突出,要解决涉外婚姻中的矛盾和冲突必须更加重视婚姻观念的差异,只有加深对婚姻观念差异研究和认识,才能在中西婚姻文化碰撞和交流中有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成果产生。

[1]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6.

[2] 胡筝.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生态文明之比较[J].理论导刊,2005(11):76.

[3] 张红霞.文化多元化态势中的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与借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76-77.

[4] 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习俗婚礼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