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分析

2012-08-15 00:45王明刚
关键词:蝴蝶效应网民信息

王明刚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511442)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变革还未结束,微博的出现又给Web2.0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微博以更加便捷的书写方式、更加迅猛的传播更新速度,赋予了普通大众前所未有的表达便利和快感,让人人皆媒体、时时能报料成为可能,一个“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微博的出现,不仅显示出了其舆论监督、播撒文明以及促进和谐的“威力”,也显示出其虚假新闻频出、信息传播混乱的“危力”。维护网络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从混沌到纯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媒体环境。

一、破窗效应使得虚假信息得以快速传播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的“破窗理论”。尽管“破窗理论”是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上对社会现象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情况: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块被打碎的玻璃”,就难免会出现更多的连锁效应,甚至引发严重危机。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网民们新的诉求平台,由于信息的发布门槛较低,以致于产生了诸如“上访不如上网”的现象。由于虚假信息的传播缺乏道德约束与法律制裁,而一旦虚假不良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迅速得以传播,引起围观,甚至产生轰动反应。

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并越来越强地影响着现实。最近,网上已多次发生肆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传播的事件,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也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47号公告让众多网民信以为真;乐清蒲岐镇寨桥村村委会主任钱云会因上访被工程车碾死的消息,经过网络发酵,迅速演变成一场舆情风暴;陈家港附近化工厂氯气泄漏并将发生爆炸的传言,迫使江苏盐城响水县的几万居民连夜大逃亡。这些事件后来虽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但其经过前期的网络演变,恶劣影响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二、“蝴蝶效应”使得负面信息效应被迅速放大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快捷性、非理性往往使一个小的事件迅速蔓延,最后聚沙成塔,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出现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对社会的信息传播、人际交流与互动方式,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负面信息的传播上,“蝴蝶效应”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南京彭宇案的持续影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法官预料不到,公众预料不到,政府也预料不到。如果主审法官事前能预料该案最后演变成全国性的道德沦陷大讨论时,他可能不会如此草率的对待审判过程,也不会轻易说出那句备受争议的责问:“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呢?”案子宣判后的连锁效应是,公众已经不关心案件的当事人之间是否发生了碰撞,他们更为关心的如果以后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于是,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公众的第一反应是袖手旁观,避免惹祸上身。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影响远远大于一百次“公正”的判决,一个普通民事案件经过发酵,最后演变成道德和信任危机事件,影响遍及全国,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

三、信息传播中出现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的原因

(一)网民受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影响

为什么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可以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呢?“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网络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现实社会,难逃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影响,网民言论随意性强,缺乏自律。

从从众心理来说,当别人都遵纪守法时,你自然也就守规矩。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对于不习惯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国人来说,习惯了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相信。最初发布信息的网民或为制造噱头,或一时冲动,或因不辨是非,将虚假信息发布出去;而转载的网民或者由于缺乏辨别事件真假的意识和能力,或者不认为自己负有辨别信息真假的义务,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就可能将这些“不确定”的信息传递出去,成了谣言的“二传手”。 甚至有一些网站为了追求所谓的影响力,缺少必要的把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

从投机心理来说,“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当有机可乘的时候,一些网民有预谋地传播虚假信息,并乐于或期待见到信息受到广泛关注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坏消息综合症

面对网络上纷繁的信息,你是否喜欢点击那些写着“绝密”、“揭开黑幕”等字样的消息?不久前,某网站评选出“2011年度网络谣言”——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金庸“被死亡”……谣言在网络中能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这是“坏消息综合征”在作怪。

在信息的海洋中,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网民喜欢通过分享这些负面消息发泄自己的情绪,从而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网民喜欢“坏消息”,或许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网民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网民喜欢转发、评论这些“坏消息”,因为“坏消息”在这里已经成了承载他们情绪出口的一个工具,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他们得以发泄自己的压力和不良情绪。

(三)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自媒体造就了传统模式下难以想象的网络传播速度,可以说,这一点是自媒体最大的价值所在;而从社会管理视角看,它同时也彰显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特征——不可控性。由于自媒体信息发布较为自由,信息把关困难,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彼此碰撞,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能量叠加,可以从最初只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的细小变化,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始料未及的重大事件发生。

(四)监管和惩罚机制的缺失

人人都有越轨倾向,是否把这些越轨倾向付诸实施,要看付出的代价高不高;而越轨行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人们的道德是否高尚,而是取决于“犯罪机会”和“犯罪目标”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控制纽带的强弱。制度法律对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优质产业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仅凭道德的力量,现阶段还不足以制约互联网虚假信息的传播。防范、监管与惩罚机制的缺失,为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设置了障碍。

四、信息传播中避免出现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的举措

“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在网络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及时把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由于缺乏传媒媒体所具有的相对严谨的舆论监督功能,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亟待合理和有效的研判与疏导。

(一)从信息源头净化抓起

生活中,如果干净的街道出现了第一片垃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很快地上将布满垃圾;如果墙上出现一个办假证的电话号码,没有及时清除,墙上很快就会被写满各种作品;如果有人踏进草坪没人管,一定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踏进去;如果你把烟头扔在客厅的地上,你的客人也会把烟头扔在地上。可见净化源头在维护环境中的重要性。

较之传统媒体,网络上虚假信息的传播更缺乏道德约束与法律制裁,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更广、更快。预防和控制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避免出现“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须从源头净化做起,追溯信息源,对信息的真假进行核查,一旦查实,及时进行处理,以免后果难以掌控。

(二)官方及时发布真实信息

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存有焦虑和不满情绪,对社会管理部门持有非常敏感的“习惯性质疑”,一些事件政府或当事者处理不当,极容易形成“破窗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

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或者一条焦点信息出现后,公众最需要的是看到权威部门及时发布的信息,否则,公众就会先入为主。最初的信息经过多次流转后,内容可能已被严重误解或扭曲,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最后造成谣言满天飞。针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焦点信息,官方需要实现管理的公开与透明,提高对热点问题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第一时间还公众一个真相,一旦有了正面的充分的信息,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三)实行网络实名制

自媒体时代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公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媒体表达观点、探讨问题甚至引导舆论。在这里,自媒体成为普通大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场所。但是,过低的信息发布门槛也让大量虚假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并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目前,有关网络发布信息失实的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健全,而实行实名制将有利于制约自媒体的无序发展。新浪、腾讯、搜狐及网易四大微博将在3月16日全部实行实名制,采取前台用户名称自愿、后台身份信息实名的形式。实名制的运作,既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又可以约束那些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用户,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求提供业务的网站,如果发现有用户传播虚假信息,须及时关闭其微博,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追查;对那些放任传播虚假新闻的网站,坚决关停其微博业务,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实名制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民的言论自由、打击网民的维权和监督意识,以及有可能出现个人信息泄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实名制度。

(四)建立网络把关人制度

自媒体凭借其操作便捷、准入低门槛、传播渠道多元以及易吸引注意力等特点受到了网民的追求和热捧。但是,当普通大众成为发布新闻的个体,网络的匿名性、免责性和交互性使得把关的难度增加。为了保证网民的言论自由,传统把关人很难在消息发布前进行拦截,只能在消息发布之后进行把关,于是出现了把关弱化和把关滞后现象。

如何监管、控制由微博引发的一些负面问题,使微博健康、有序的发展呢?肃清网络,除了需要用户自律外,还需要建立以“谁建设微博发布平台谁把关”为原则的负责制,设立网络把关人,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促进自媒体时代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面对海量的信息,把关人需要具有更高的判断能力、新闻敏感性以及职业素质,否则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造成信息污染,或者把关过当、侵犯网民的言论自由。

(五)传统媒体应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今天,传统媒体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网络业务,也不断从网络获取、筛选、转载信息。虽然网络媒体发展速度,但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地位。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坚持不做假、不盲传,及时发现、纠正虚假不实报道,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虚假消息传播的空间,进行正面的引导,让谣言不再飞。

(六)完善监管和惩罚制度

针对微博、博客等新的传播平台已成虚假信息重要来源地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举报制度,充分调动网民打击虚假新闻的积极性;明确政府、网络运营者与网民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的权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构建政府主导、网商负责、网民自律的责任体系,还自媒体一个纯净的发展环境。

[1] 单学刚.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J].网络传播,2011(8).

[2] 陈方.中国人是不是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N].中国青年报,2010-08-04.

[3] 吉卫华,杜丽婷.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J].东南传播,2010(12).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网民信息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订阅信息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展会信息
有趣的“蝴蝶效应”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