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微

2012-08-15 00:51施建华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考试

施建华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 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大学英语》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新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从简单的语法、生词、句型讲授向更高层次的篇章、句法和写作方向提高。到了21世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将原来的“阅读为主”,改为“听说领先”,以期解决“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新生的英语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也随之进行了修改,从“读得出看得懂”到“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998年后,高校扩招,我们的高等教学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目前的“大众教育”,我们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新生坐在了同一个教室,城市和乡村的新生走进了同一个课堂。有的新生从幼儿园或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受过名目繁多外语培训,而同样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有的可能从高中起为了参加高考,才匆匆地学习了英语。而且,一个高校有众多的专业,也不乏艺术类的专业,艺术类或体育类的新生其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千人一面,万人一书了,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已经摆到了历史日程上来了。

二、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思路就是要遵循教育部2007年《要求》的精神,充分理解《要求》的内容实质,将改革落实在实处。

1.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育条件充分、教育体制完善的地区,英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开始,历经初中高中六年不间断,学生的词汇已经达到2500到3000左右,16种时态语态已经全部学完,避开专业性和熟练程度,一个高中生读懂普通新闻和资料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口难开,耳难听”,其弊端也一直为社会所诟病。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学生接触的社会面更加广泛,需要经常性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如果听不懂别人的话,又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那么既学不到他人的先进知识和思想理念,又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先前再全面的语法体系、丰富的词汇储备也只是“深藏闺阁”,徒浪费。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加强听说能力培养,在良好的读写基础上,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英语学习者,以致在工作和学习中能有效地进行交际。

2.创新教学方式

1)分层教学:1999年教育部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分层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各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到了2007年,新的《要求》明确提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当前各高校努力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学科门类和专业更加全面丰富,同一届学生中因专业方向不同,其英语基础各不相同。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因招生录取时面试成绩占有一定权重,其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外语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所以在英语教学方面对他们制定同样的教学要求,使用同样的教材,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和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式,其实质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2)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几经修改,教学目标从以往的“阅读为主”,改为2007年版的“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要求改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没有改呢?虽说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已经脱离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讲到底”的模式,但转而成了“一本书一块屏,一个幻灯放到底”的模式。这两个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工具不同而已。难怪有学者要将PPT调侃为“骗骗他”。大学里许多英语课还是“读课”—“照本宣科,照屏宣读”,30多年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人们不由得发出感慨:大学四年不是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而是高四、高五、高六和高七。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提出:转变教学模式、改变学评教、改变评分标准等等思路,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何把握和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陆教授给我们打开了视野,定下了目标:即从原来的a)以教为主,实现以学为主,b)以课堂为主,实现以课内外结合为主,c)以结果为主,实现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为主。结合当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工具,以立体化、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模式代替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以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目标。

3.更新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知识、素质和能力并进,而并非是“分数”的培养。多年以来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紧紧围绕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以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并逐渐将此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使原本具有良好初衷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众多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以通过等级考试或取得较高的分数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于是乎,课堂上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试题的分析,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应试技巧的“传授”。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学、教、考”,以学习为主,考试只是作为检验学习结果的手段,而成了“考、教、学”,考试成了终极目标,一切为了考试、围绕考试。手段成了目标,目标成了手段,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出现了偏差,教学走入了歧途。

三、实施的方式

在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试行)》。依据该试行要求的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工程,全国有108所高校参与了此项改革工程,并依据各自办学特色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实施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随后,各地高校相继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其分层方式大致可归纳如下。

1.三分法

《要求》对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依据进校前的高考英语成绩或进校后的摸底考试,或结合两者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分别对应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来说,两头小中间大,即A层20%,B层60%,C层20%。修改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材,或选用不同起点的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对A层学生的教学以查漏补缺打基础为主,对B层的学生按原自然班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运用精读、听说课、自主学习等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C层的学生以综合提高为主,并适当开设文化类、考试类和专业知识类的英语选修课程。

2.两分培优法

所谓培优,即将优秀的学生从大众中分离出来,组成一个新的班级群体,对他们进行适合这个群体水平的英语教学。优秀生的比例在20%左右,余下80%的学生按原自然班教学。这种分层方法有利于优秀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上可有所创新,满足同学们不同的学习需要。

3.两分帮困法

和上面的培优法不同,帮困法要解决的是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毕竟是经过高考选拔进入大学,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人数不会太多,也掌握在20%左右。将这部分同学从其他同学中分离出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重点帮助这些同学培养学习兴趣,打下良好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其他同学则按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进行学习。

4.两分等级考试法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之一,有些高等院校根据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新生进校按自然班进行学习,第一学期即允许学生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艺术类学生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为衡量标准,通过60分者第二学期进入艺A层,否则进入艺B层,理工文史类以四级为衡量标准,通过425分者第二学期进入理工文史A层,否则进入理工文史B层。这样的分层既区分了不同水平的学生,又使教学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典型实用主义。

5.分层+模块法

首先以三分法,或不同形式的二分法将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个层次里开设对应的基础课和限选课,均为必修课。每个学生须完成该层次的基础课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修完规定学分的限选课。层次不同,基础课的要求和内容也不同;层次不同,限选课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也不同。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满足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兴趣爱好和最求,彰显了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但对教学管理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须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限选课程以满足同学们不同目的的学习要求,且同一课程在不同层次须有一定的难易区分度,比如,同为视听说课,A层的视听说必须和B层的视听说有所区别。

四、存在的问题

1.分层的结果不尽科学

无论是三分法、二分法、等级考试法还是模块法,其分层以各类考试的总分高低为依据,且不去说它一次性考试成绩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去说它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是否科学,问题是:以总分为划分标准体现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高低。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若一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极佳,但阅读和写作水平极差。我们的分层考试中没有口语测试,其结果是总分极不理想,因而被划入较差类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雅敏等老师对此做过专题研究,在《外语界》(总第)133期)发文讨论以总分为依据分层的弊端。

2.换汤不换药

分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分层教学,教学执行部门也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分层,但是分层后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没有变化,不同的层次运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模式,此为换汤不换药。这样的分层教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浪费了教学资源和管理成本,滋生了教师队伍的懒庸风气。

3.错误的引导作用

部分院校分层的依据是等级考试成绩,因此学生的奋斗目标是考个“好成绩”,认为“成绩好”,“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好。借助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并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其本意是良好的,但将此拿来作为“尺竿”衡量学生,难免误导学生,使之以为“好分数”=“好能力”,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作用。如此,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非但没促学,反而帮倒忙,扼住了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咽喉,禁锢了外语学习者”(王初明 2010)。

4.管理上的难度

相比于原来自然班上课,即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教学管理,分层教学的实施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首先,分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增开新的课程,准备新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其次,给教学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高校扩招后,每个高校每年新生总在好几千人,在短短的一两周内,依据一定的思路和原则对如此庞大数目的新生重新归类、分班、排课等,其难度和压力自不待言。第三,给学生考评带来困难。自然班的同学被分配到各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其英语成绩出自多个教师,评分尺度的把握难以做到统一性和有效性,学生的评优评奖就带有不公正性。第四,分层是一锤定音管两年,还是每个学期的动态管理?如果是一锤定音管两年,那么“因材施教”就不是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充其量是个半拉子工程。但是,如果是动态的分层,每学期依据一定的标准重新划定分层学生,那么课程的衔接就成了问题,教务的操作遇到了瓶颈,一切变得手忙脚乱,分层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体现了教学的科学化和个性化,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发展的方向。但,分层教学也是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需要加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王初明(2010).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J].外语界(1)。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分层考试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