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

2012-08-15 00:51刘涛刚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母语交际学习者

刘涛刚 王 寰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3)

引 言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讲授词汇、语法等,更重要的是向学习者传递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风采。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文化学习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在文化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跨文化交际人才,消除大学英语学习中中式英语泛滥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1.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David Crystal的统计,全球有57个国家中约4.5亿人口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67个国家中约3.5亿人口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他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日本,英语具有相当水平的人口已达12亿之多(胡芳 2007:1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映像,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2007:250)。英语全球化的同时,英语国家的文化也随之不如全球化的进程中。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文化输入”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曹曦颖2006:61)。该模式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内部心理表征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曹曦颖 2006:61)。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会造成语言运用中的众多失误,如中式英语现象等。为避免失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上目的语文化的输入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输入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输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丁玉敏 2010:131)。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应本着实用适度的原则。文化输入应以实用为主,输入有度,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讲授。“实用为主”指的是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与日常交际相联系,让学习者能学以致用(李颖2007:113)。“输入有度”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将目的语文化的全部内容输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应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此外,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文化输入工作还应考虑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兴趣范围和英语语言能力:文化输入内容应当源于教材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扩展,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系统渐进地文化输入能够让学习者在文化学习中轻松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2 文化输入的策略

由于文化涉及到一个国家、社会等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文化习俗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覆盖甚广,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内容便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可从语言词汇、交际及背景知识三个层面入手:

词汇是文化的缩影,词汇文化的输入有利于学习者对新词汇理解的加深和记忆效率的提高,进而地道地运用语言(李颖2007:113)。习语是词汇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丁玉敏 2010:131)。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丁玉敏 2010:131)。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讲授,注意英汉语言差异和东西文化差异。

交际层面涉及到对目的语文化中社交礼仪及风俗习惯的重视。社交礼节是指某种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丁玉敏 2010:132)。不同文化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把握不好会阻碍交流,甚至闹出笑话引发误会(李颖 2007:113)。因此,为了避免这类误会的产生,英语教学有必要引入西方习俗和社会礼仪文化的内容(李颖 2007:113)。

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学还应结合教材,对具体章节中所包含的背景文化知识信息进行点拨讲授。这些具体的背景文化知识可以是具有西方特色的哲学理论、历史政治背景、教育方式、宗教信仰或风土人情等。它们有的源自代表西方文化精髓的圣经故事,有的源自有名的政治历史事件(李颖 2007:113)。这些背景知识就仿佛是目的语文化国家的历史。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实,对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全面、细致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2.母语文化的输出

英语全球化发展的同时,由于各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和民族心理大背景,势必会产生本土化现象(卢春艳 2009:134)。它是英语与其他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而发生变异的产物(卢春艳 2009:134)。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既包括语言上呈现出的中国特征,即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也包括中国文化的移入,即英语成为中国文化的承载物和传播媒介(卢春艳 2009:134)。英语本土化的发展为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在国际交流中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出。

2.1 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恰当正确的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能够使目的语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有效交流。在中国教育界,文化全球化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提高了对目的语文化导入工作的重视。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母语文化知识的输出。

2.2 文化输出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教学思想上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存在是英语教学的缺陷,包括教学内容的不充分和教学方法的不完善(张雁2004:79)。因此,鉴于母语文化在目的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工作在推进母语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需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强课堂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张莉娟2011:5)。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意识到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张莉娟2011:5)。

在教学方法的改善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可采取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推动母语文化输出的工作。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母语环境。教师就得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进行文化对比教学,如从日常生活入手,教授西方饮食礼仪等。通过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学生能够对两种文化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张莉娟 2011:5),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

结束语

各种文化之间有相互排斥的作用,但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效地贯穿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工作,还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加母语文化的输出的活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工作要本着兼顾两种文化的原则,采取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观看原声电影、阅读英文杂志、举办主题英语文化讲座、增强与外国人的交流等等。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语法灌输和词汇教学,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文化的输入和输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培养更多英语运用自如的跨世纪新型优秀人才。

曹曦颖(2006).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2007).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育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丁玉敏(2010).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渗透 [J].经济师 (3)。

胡芳(2007).中国英语在英语全球化、本地化中的地位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70)。

李颖(2007).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分析 [J].当代教育论坛 (11)。

卢春艳(2009).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张莉娟(2011).中国文化缺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弊病——加强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及建议[J].科教导刊。

张雁(2004).加强外语文化教学的另一面——浅析“中国文化失语症”[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猜你喜欢
母语交际学习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母语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