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语码混杂动机探究*:以北京工业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例

2012-08-15 00:51唐婷婷梁梅红田行宇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语码规约语料

唐婷婷 梁梅红 田行宇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24)

一、研究背景

人人网是全国大学生的交流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几乎为100%。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发表状态、撰写日志、进行好友留言、对好友照片进行评价等。所以,人人网可以为研究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语码混杂使用的特点、态度、动机等提供极为丰富的语料。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取得不少成果。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对网络聊天室、BBS论坛语料的讨论,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研究人人网上语码混杂现象的成果并不多见。所以,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北京工业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例,探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或者汉英语码混杂的动机。

目前,语码转换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研究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对该现象的认识进行定义。这些定义共分成三类:(1)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mixing)之间存在区别;(2)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3)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对两者进行区分的人认为,语码转换指句间的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语码混用指句内的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所以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clause boundary),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动机时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本文把语码混杂作为广义词,涵盖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包括汉英语码混杂和英汉语码混杂,以省却术语烦琐带来的麻烦。

关于语码混杂的分类,结构主义其发生的位置将其分为两类:句间语码混杂与句内语码混杂(Myers-Scoton 2001[1997])。句间语码混杂指混杂超越句子边界;句内语码混杂指混杂发生在一个句子的内部。

对于语码混杂动机的研究,国外学者的成果集中于理论层面,其动机研究主要分为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两大块。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语言学家有贾尔斯 (H.Giles)和史密斯 (Smith)(1979)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Accomodation Theory)。根据其语言适应理论,语码混杂现象分为两种:一种叫聚合(convergence),它表明说话者为了谋求对方承认彼此的一致性,因此在言语上也努力去适应对方。另一种叫分散(divergence),它表明说话人想要强调彼此的区别或分歧,因此在言语上也要坚持强调使用不同的语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迈尔斯·斯珂腾(Myers-scotton 1998)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两方面考虑,提出标记模式理论(the Markedness Model)。该理论认为:(1)谈话选用的语言变体具有一种指示力(indexicality),指示说话者此刻希望与听话者保持符合自己角色身份的权力义务集(rights-and-obligations set),并期望听话者也持相同看法;(2)说话者混杂语码是想与听话者协商权力义务集的手段,这时他遵循的是协商原则(negotiation principle),用来选择指示希望在此刻交谈中维持的两人之间权力义务集的语言形式;(3)说话者在社会规范的导引下是有判断力的行事者(actor),语码混杂是一种有目的的、巧妙的言语行为;(4)在规约化语境中,交谈双方都具备一种“标记性尺度”(the markedness metrics),用来衡量语码选择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或期望。这种“标记性尺度”具有普遍性,是其内在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一个组成部分。Verchueren(1999)的“选择—顺应”理论也是同时考虑了社会和心理两大因素。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可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我们的自然语言具有三个本质的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得人类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其中,顺应性指的是使人类能够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接近或达到成功的语言特性。

祝畹瑾(1994)、黄国文(1999)、何自然(2001)等国内学者对国外语码混杂的理论进行介绍。目前,国内学者在语码混杂动机理论层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是于国栋。于国栋(2000)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基础上提出了语码混杂顺应论,认为语码混杂是交际者实现顺应,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他认为语码混杂者在混杂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顺应,即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国内其他学者的成果多为实证研究,集中在校园语码混杂、BBS论坛语码混杂、广告语码混杂三大块。本文采用于国栋的语码混杂顺应模式探讨大学生群体在人人网上使用语码混杂的动机。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语料收集、观察和半开放式访谈。笔者首先在人人网上加38名北京工业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好友,然后随机抽取10名同学进行语料搜集,共搜集到264条语料,最后请这10名同学填写语料对应的使用动机。通过观察,发现该群体在人人网上使用语码混杂的特点及13种动机。同时,发现该群体经常使用节日祝福语类语码混杂,并且有同学对某些语码混杂有明显反感。基于以上发现,笔者加入两个班的QQ群,开展调查及半开放式访谈,以探寻他们对语码混杂的态度。

三、结果与讨论

1.人人网语码混杂的类型

在收集到的264条语料中,有138条(占52%)句内语码混杂,126条(占48%)句间语码混杂。由此可见,句内语码混杂和句间语码混杂在在人人网上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度平分秋色,不存在倾向于使用哪种类型的问题。另外,每个人的人人网上都出现了诸如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Happy Valentine’s Day一类容易习得的节日祝福语。

2.人人网所体现出的语码混杂动机

通过观察10名同学的动机反馈,笔者发现北京工业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人人网上使用语码混杂的动机有三大类,即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混杂、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混杂和顺应心理的语码混杂。其中,顺应语言现实这一语码混杂动机包括填补词汇空白、节省脑力、韵律美等子动机,顺应心理的语码混杂动机包括引用、注释、幽默、突出强调、委婉表达、彰显时尚、学习英语、选择受信人、抒发内心情感等子动机。

在人人网上,顺应语言现实的典型代表语料有:

1)开机!或者上Q!有事问你 (填补语言空白)

2)新的一年开始就送走了wouter,真是让我难受了好半天……怎么感觉像老夫老妻了一样??!!

(人名 节省脑力)

3)1 6从开学到现在真是从来没消停过,各种PPT各种活动,是不是我老了,怎么感觉力不从心呢?

(缩写词 节省脑力)

4)是VIP以前送过一次就不能再得了吗?重要人物、大人物、贵宾(缩写词 节省脑力)

5)看不清轮廓的脸 …… PS谢谢你的陪伴 (缩写词 节省脑力)

6)loving you ~~~~ (韵律美)

于国栋(2000)认为语码混杂者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概念时,是否有另一种语言可作为语码混杂的相应形式?第二,参与语码混杂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的范围上是否与使用中的语言有区别。句1符合于国栋所说的第一种因素,QQ一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我们经常会听到“QQ”一词。句2、句3、句4、句5都符合第二种因素,但是句2与句3、句4、句5又有所不同。前者与后者的动机都是节省脑力,但是节省脑力的方式有所不同:句2的“wouter”是人名,有对等的中文翻译,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后还总不像是汉语名字,所以直接使用了英文。句3“PPT”、句4“VIP”、句5“PS”也有对等的中文翻译,但是由于缩写词更简单易记,常常直接使用英语代替汉语,可见,语言形式是否简单易记影响着语言的受欢迎程度。句6也是符合第二种因素,主要是因为-ing发音的韵律美,类似的例子还有期待ing,waiting等。

从所收集的语料来看,顺应社会规约的典型例子有:

7) — That’s my handwriting

—clever

—go to hell then (顺应社会规约)

8)-lunch dinner library:D:D together everything...l love this feeling?

——當不曉得你在說什麼的時候那種感覺真不爽

——哈哈~你不能懂~

——你这个活shit(顺应社会规约)

——比你这是死shit强~哈哈~找小男友没有呀~ (顺应社会规约)

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的言行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 句 7、句 8 中的“go to hell then”(去死)、“ no face!!!!!you!!!!no face!!!!!”(不要脸)、“shit”(屎)在中文环境下都属于不文明、带有辱骂性的语句,说话人使用语码混杂这一策略进行回避,就避免了社会性的尴尬,也避免了给交际带来的麻烦,动态的顺应或遵守了社会规约。

顺应心理的语码混杂动机中,表达内心情感这一心理动机表现最为丰富,句9、句10、句11、句12、句13、句14就分别表达了说话人的喜悦、赞美、怀念、烦恼、愤怒以及对自己的鼓励等情感。

9)finally freeeee (情感 清闲时的喜悦)

10)there r good people in india! (情感 赞美)

11)David,I miss you...(情感 怀念)

12) it’s never gonna stop...as busy as a bee...poor me (情感 烦恼)

13) I’ve never ever seen a girl behave like that,no wonder u don’t have friends,YOU DESERVE IT!!! (情感愤怒)

14)T O B E A BRAV E SingL E WoMa n (情感 鼓励自己)

除此以外,句 15、句 16、句 17、句 18、句 19、句 20、句21分别体现了引用、幽默、注释、学习英语、突出强调、委婉表达、彰显时尚、选择受信人等心理动机。

15)可爱的孩儿们问老师周一放假吗?我说no.又问那您不过节啦?……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哈 (no引用原文还原真实场景)

16)— kiss kiss♥

—congratulation(不是跟你说的……哈哈) (英汉语码混杂 幽默)

—thanks(我替他回答你) (英汉语码混杂 幽默)

17)World Chocolate Wonderland(巧克力梦公园)还可以~偶发了大约150张照片~喜欢的赶紧去哟~(注释 学习英语)

18)蛋糕篮before after 招牌before 灯before after (对比 强调 做生日礼物的过程)

19)我想说……my dear friends...i am sorry (委婉 不好意思直接道歉)

20)——好high好high呀~~ (使用流行词 时尚)

木有有被hold住! (使用流行词 时尚)

——整个都有hold住~!!!有木有!!! (使用流行词 时尚)

哇哈哈哈!

21)发表了一篇标题为make friends的英文日志,大概有140个单词。 (以下是好友的留言)

——也就我给你评论了,你写的日志基本都没人看……

——呵呵……有的想看也不明白啊~我写的东西都是英语爱好者看的了的(给英语爱好着看的 指定受信人)

——~我英语水平有没有长进啊?呵呵……

3.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的态度

关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对语码混杂的态度,经调查发现,50北京工业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都在人人网上使用过语码混杂,也都能够接受他人使用语码混杂。但是,不能接受令人不知所云的语码混杂,他们认为晦涩难懂的语码混杂影响他们的交流。可见,使用语码混杂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其一便是使用大家可以懂的语码混杂,不得给交流造成障碍。另外,鉴于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混杂频繁使用,部分同学认为不应该直接借用外来文字,英语学习者有提高翻译水平将外来文字转换为母语的义务。

四、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在人人网上交流时,句内语码混杂与句间语码混二者受到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同等程度的认可;节日祝福语等简单易学的语句受到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的青睐;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在人人网上使用语码混杂存在13种动机,归为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的顺应三类;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都能够接受自己及他人在人人网上使用语码混杂,前提是使用简单易懂的英文,否则将造成交流障碍,影响交际;部分英语专业高年级同学意识到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混杂频繁使用将影响语言的纯洁性。以上研究结果给予我们以下启示: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不论以什么形式的语言为载体都应以不影响交流为原则;英语学习者、翻译工作者应竭尽所能提高翻译水平,避免直接借用外来文字给汉语带来的不良影响。

Giles,H.etal.(1979).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M].Oxford:Blackwell Ltd.

Myers-Scotto(1998).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M].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yers-Scotton(2001).Code-switching in Coulmas: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Z].Oxford:Blackwell Ltd.

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mold Ltd.

何自然(2001).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J].现代外语(l)。

黄国文(1999).语码转换研究中的结构分析 [A].英语语言问题研究 [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于国栋(2000).语码混杂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6)。

祝碗瑾(1994).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详介[J].国外语言学(2)。

猜你喜欢
语码规约语料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基于XML的电力二次设备异构规约建模与转换*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