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2012-08-15 00:51王利娟张玉莲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语言

王利娟 张玉莲

(北京农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 102206)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领域里“文化热”正在兴起。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郭建中教授提到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交际理论在翻译理论上的体现,二是对文化转换的重视深刻动摇了重视语言转换的传统。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越来越关注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理论界正在加强宏观把握,拓展翻译视野,加强翻译工作的文化融合功能。

当前,很多大学都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翻译课。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手段,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研究生和本科翻译教学中,如何把翻译教学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是大学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一、翻译和文化的关系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98:21)。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谭载喜2004:86)。翻译是借助语言的转换来促进文化与交际的一种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翻译这种活动是从语言出发,涉及到文化的众多方面。这里的文化包含着较广的内容,比如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历史、伦理、教育、心理、文学、艺术、风俗等领域。要做好翻译工作,不仅要深通原语与译语,即言语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了解一切相关的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因素。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翻译的顺利完成,不但要跨过语言的障碍,还得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面临着两个语言体系的不同文体,至少要面对两次言语分解与合成的文化介入。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如双关的翻译就很难用译语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意义。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中,第二幕新王问哈姆雷特说:“我的儿子(son),你为什么躲在阴影里(shadow)。”哈姆雷特用了一个双关来回答“too much sun”。这里的sun与son同音,是一种含沙射影的讽刺,讽刺哈姆雷特的叔父篡夺王权,又假意亲热。在翻译时,这一棘手的问题,最多只能用注释来告诉读者原文的巧妙,原语的睿智用心则在直接译文中出现空缺。不胜枚举的此类例子说明这种语言与语言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时完全的等值等效是难以做到的。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原语信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仔细分析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翻译的若干文化因素

1.思维差异

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以及与思维相关联的语言特点存在着许多相似处。不过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了多种文化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无一例外。他们也存在其自身特有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因为观念的不同,即使对同一物体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红茶”在英语中却是“black tea”,而“红糖”在英语中是“brown sugar”。汉语中“黑眼睛”在英语中是“dark eyes”,而英语中的“black eyes”则指的是“挨打后的黑眼睛”。汉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译者对两种语言所属的国家具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差异不甚了解就会导致错误的翻译。

2.政治、地理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语言和文化与所处的社会是不可分的。不同的国家会因各自不同的环境、生活经历和宗教文化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这也使语言披上了浓重的民族色彩。例如:Nobody knows how much energy “the Big Apple”consumes,but the amounts must be enormous.其中的“the Big Apple”是纽约的别称。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背景才能正确传达句意。再如:My sister took her degree at Oxford.Since then we call her a blue stocking.“Blue stocking”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那个时代,在伦敦大多数俱乐部中,人们热衷于吃喝闲聊。然而在Montagus地区有一家俱乐部中成员们会聚集在一起谈论文学和文化。因为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们经常穿着蓝色的袜子而不是当时流行的黑色袜子,所以他们的俱乐部又被伦敦上流社会称为“蓝色俱乐部”。后来“7蓝袜子”就被用来形容那些有学识的妇女。因此上句可译为“我们称姐姐是位天才,因为她获得牛津大学的学位。”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的典故。我们在进行相关翻译时必须十分谨慎认真。

3.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历史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一直占据中华文化的主要地位,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而这些则重点体现在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指鹿为马等。如果不真正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涵义,就很难做到翻译的忠实再现。而作为工业革命发祥地的英国,在历史上曾饱尝战争创伤,遭受教皇和国王的黑暗统治,更重要的是受到古希腊文明、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思想的长期渗透,因此,英语中有关军事、神话传说、圣经方面的词语比比皆是。这些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三、翻译中的文化矛盾

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翻译的过程就是认识各种矛盾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纵观翻译的历史,对翻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动态型的,具有时间性。我国的翻译史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最早有东汉的道安和僧人玄奘。他们的翻译主要是佛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提倡“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这些说法均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而且仅仅适应当时的佛教经典,无法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近些年来,现代语言学理论已经开始把翻译纳入到社会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内,语言的文化属性开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英国语言学家Glastone(1972)提出“语言是与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也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部分的媒介。”新西兰的社会语言学家Koenard Kuiper(1992)又进一步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指出:“本族语的人对自己的语言本能地就具有文化信息,但是一旦原语转化为译语时,就丢失或减少原有的文化内涵。而要真正做到信息的等值再现,只有通过了解原语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习俗才能获得。”可见文化在语言的互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矛盾,说到底还是要靠对文化的充分了解才能最终得到解决。一个严谨的译者不仅要能移植一部杰作的内容,而且更要能保存它形式的优美。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令世人叹为观止。但古诗词的难译性也是公认的。在准确把握诗词原义的同时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准确传达给西方读者是相当困难的。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文化矛盾时有发生。采取最简单的方式“汉语拼音翻译法”是一些译者的通常做法。这种办法虽然快捷、省事,翻译效果呢?对中国文化历史有所了解的中国读者或许还能看懂或猜出,但对说英语的人就不知所云了。对于书名的翻译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造成某种语言词汇上的空缺现象。但是“汉语拼音式的译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信息传输上的零效应,也应该说是最不可取的办法。

了解和理解语言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化解翻译中的文化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要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及审美习惯等等。只懂得语言,不懂得文化,翻译就没有完整性,也缺乏可接受性。但是我们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虽为我们的母语,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母语的文化就一定有了深入了解。很多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恰恰是因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而造成的。因此,只有提高对东西文化多样性的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提高对文化矛盾的敏感性,我们才能够处理好东西文化间形成的巨大的信息差所带来的种种矛盾,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主动性,保留准确完整的文化信息内容,不能只考虑译作的通顺畅达而忽略对原文的文化“传真”。文化“传真”不仅仅指忠实原语,而且是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计原味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五、结束语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语境、文化、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不同的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经历的历史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因此,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在翻译时必须仔细考虑各自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使得翻译这一交际工具能在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的过程中,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起到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流的作用。

谭载喜(2004).西方翻译简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培基(1998).英汉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语言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我有我语言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