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婚恋观成因分析

2012-08-15 00:46许菊香杨文斌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婚姻

许菊香,杨文斌

(铜陵学院 法政系,安徽 铜陵 244000)

任何时代的婚姻都有自己的问题,“80后”青年的婚姻问题只不过是整个社会婚姻问题的一个缩影,不管“非80后”如何看待“80后”五彩纷呈的婚恋观,“80后”青年的婚恋观都是这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时代的产物,他们所置身其中而又无法选择的社会环境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包括婚恋观中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80后”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念最为多元化年代。因此“80后”青年婚恋观的形成有着丰富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具体说来包括社会客观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探秘“80后”婚恋观,有利于揭秘、把握当下中国青年的婚姻的基本面貌其及基本走向。

1 “80后”青年婚恋观生发的客观因素

1.1 改革开放对“80后”青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与独生子女政策并行对“80后”青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物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80后”生活在一个物质日趋丰富的时代。而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使得大部分的“80后”成为家庭的中心,“小皇帝”、“小公主”是他们曾经的代名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发展让“80后”尽享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中国不断发展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的成长同步,他们关注自我、追求时尚、享受生活,“新的青年阶级像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其本身已经包含着正在发展中的文明的价值:消费、享乐;也为这一文明带来其自有的价值:青年”[1]。正是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的社会,造就了“80后”特立独行的性格,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婚姻观。

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的“80后”既渴望获得美好的爱情与婚姻,又可能因为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只注重自我而忽视对方感受,习惯索取,吝于奉献,也会给恋爱与婚姻生活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离婚的机率。

1.2 市场经济对“80后”青年婚恋观有深刻作用

“80后”青年的成长期,恰逢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由半封闭社会转向全面开放社会,户籍制度的松动,城乡壁垒的打破,社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民族性格和精神,也影响着“80后”的精神世界,市场意识已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在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感受着激烈的竞争。从生存环境来看,在上大学的时候遇上了并轨、自费,毕业的时候遇上了自谋职业,找到了工作单位又没有了编制,结婚的时候又要成为“房奴”,这一切都使他们与先前任何一代人在生存境遇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鲜明的对比。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必然使自己出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思想观念更为务实,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才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明显趋强,“隐婚族”、“毕婚族”的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年的婚恋价值形成冲击,首先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青年不得不将婚恋摆在事业与学业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晚婚,甚至有的人结了婚还要当个伪单身;另一方面金钱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热衷追求物质利益导致婚姻的物化。再者,“80后”青年进入了消费主义婚姻时代,在恋爱与婚姻中讲平等交易,“奉献与索取”等价,有的青年将是否有房有车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看重对方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1.3 网络是“80后”青年婚恋观变化的重要因素

“80后”青年成长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改变了他们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也扩展了他们的视野。相对于“80前”而言,“80后”是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聊天、购物、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网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激情,让他们体会到了其无可替代的“虚拟化生存”的乐趣。网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交往圈,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思维和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过去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则是足不出户,世界也触手可及。信息化、网络化所带来的宽广视野,也让他们的思想意识更为自由,更有民主意识,对新事物更能接受,更有包容心,同样引起他们在婚恋观上的自由自我主张,他们承认物质价值,但也高度追求精神。

网络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但是有些人出于自身的某些目的,会利用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带有情色、暴力性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等,这都大大增加了青少年的性刺激因素,引起他们对性的好奇与尝试心理。一些对性的过度描述以及流露出的随意情绪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对性无所谓,在脱离肉体关系后不知道如何与人进行情感沟通,割裂了情感、性与责任,从而影响到对恋爱婚姻的态度与行为。

1.4 多元文化是“80后”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土壤

相对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社会价值观高度同质的状况来说,“80后”赶上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交融、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的互渗,开放社会与多元价值的并行,“80后”拥有更多自由、更多选择,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是能够平等对待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现象和人的社会,“80后”推动了社会的宽容精神,他们多元的婚恋观促进了整个社会婚恋价值观的发展,他们是个性的、丰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追求着自己想要的幸福,在辨别中学会扬弃,有益于青年在婚恋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面对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有些青年可能抵挡不住腐朽文化绚丽外表的引诱,从而受到有害思想的侵蚀,产生价值困惑,发生失范行为。在物质丰裕的条件下,个别青年丧失了积极的幸福感,精神空虚,羡慕西方影视里反映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追求感官刺激,将性与情分离,出现了“爱无力”的现象。

1.5 家庭观念对“80后”青年婚恋观的潜移默化

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文化的代代相传过程中,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上一辈甚至上几辈的人的思想观念都会或多或少的传递下来,对青年的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青年独立自主,对自己的婚恋选择有自己的想法,有的青年则愿意听从长辈的意见与安排,有的“80后”女性在谈到她们的择偶标准时,会说到“我妈跟讲我不要嫁农村的”、“双方父母还没见面前,不要见男方的父母”、“要找个有经济条件的,至少也要有稳定工作的”,有的早早地考虑到了将来的生育与遗传问题,对外表尤其是身高也提出了要求。有学者曾做过一个粗略的跨文化比较,发现“为中国人看着而为生活在其他文化中的人所不太看重的择偶标准有年龄、身高和婚姻状况”[2]。女性更关注男性的身高,男性喜欢女性年轻,择偶观念显示了性别上的差异,是传统思想在人们潜意识里的表现。还有一些人坚持婚前守贞,或者有的和恋人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却不敢告知家里,也是考虑到家庭声誉,在坚持传统的人的观念中认为婚前性行为会影响到找对象等。

2 “80后”青年婚恋观形成的主观因素

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同样的“80后”群体,为什么在婚恋观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形态呢?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等反映在婚恋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

2.1 社会互动角度的分析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80后”青年婚恋观的主观因素可以从恋爱与婚姻当事人(二人关系)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三人或多人关系)两方面来讨论。

在二人关系中,双方互动比较频繁,会比较充分的考虑到对方的具体需要、心理想法、个人性格等等,所以两人可以获得独特的亲密感情,这是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获得的,呈现出排他的特征,然而这种亲密性也有可能导致两人更强烈的冲突。“80后”青年对待生活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直接,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一旦在恋爱或婚姻生活中出现不满情绪就会立即发泄出来,而且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这就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在冲突中无所顾忌地用言语等伤害到对方,激化矛盾,这种强烈的情绪化导致双方很可能冲动之下分手或离婚;另一种则是双方将恋爱婚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纠纷摆到台面上,本着坦诚相待的原则,自我剖析,相互谅解,化解矛盾与冲突,因为带有感情意义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在当事人看来会十分严重,也因为相爱,在冷静过后就会考虑引起争端的缘由,用“同情心”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理解和宽容会让双方更珍惜感情。

同辈群体的同质性强,人们会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对青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有重要影响。其积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有助于个体社会角色的形成;有利于个体的社会互动及人际关系互动,为进入社会大熔炉预习;满足个体的情感与心理需要;培养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土壤,等等。正是因为同辈群体具有对个体知行有重要影响,因而在青年婚恋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很多青年获得有关婚恋和性知识都是通过大众媒体(报刊、电视、网络等)的宣传以及自己的同学朋友。朋友关系是人们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青年谈了恋爱会对朋友公开,大学生中甚至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谁要是谈了恋爱就得请客吃饭。在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都会非常关心彼此的恋爱婚姻状况,没有对象的会为其张罗候选人,有了对象的会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或矛盾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当事人也愿意在遇到爱情挫折时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

2.2 社会角色角度的分析

人的社会角色总是不断转换的,跨入适婚年龄的“80后”青年也在面临着从单身的学生、上班族向夫妻、父母的角色转变。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有的人能够顺利地适应,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恩爱夫妻和优秀的父母。有的人却不能很好的调适,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出现失调,发生角色冲突、角色中断甚至角色失败的情况。

“80后”婚姻已经实现了家与业在时空和价值上的分离,夫妻双方各有自己的事业,在外努力奋斗,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家”,但是各有各的奋斗目标,都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使得夫妻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而且常常难以排序。传统观念要求女性比男性更顾家,但在现代社会里女性也要忙于自己的工作,不仅要经济独立,还要承担家务照顾孩子,扮演起既要做妻子,又要做母亲、职业女性的多重角色,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角色间的冲突,“80后”青年娇生惯养,在这样的多重角色面前往往会觉得疲惫,有时候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又会引起夫妻间的不和,因此,对于家庭事务夫妻双方要学会共同承担。社会也要给予一定的协助来支持青年婚姻家庭的建设与和谐,比如工作机会增加、工作时间、产假灵活调整健全的生育保障措施等。

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有的青年恋而无果,也是因为没有做好从朋友关系到夫妻关系的准备;有的青年似乎有备而来,要试婚,结果却又是“试而不婚”,做好了同居的准备,却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也有的青年很享受恋爱生活,但是一想到婚姻生活中的现实与琐碎就出现所谓的“婚前恐惧症”,以及一些“恐婚族”,这都是角色中断的表现。这些准备不足的青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要相继承担的角色特点。

当恋爱关系中止或者婚姻结束时,当事人的角色扮演也就宣告失败了。婚恋关系中的角色失败也有两种结果:一是双方缘分已尽,不愿相互纠缠,自愿结束;一是其中一方提出分手,因为自己移情别恋,另攀别枝或对方条件不够,品行不端等。有时这种角色失败会给当事人沉重的打击,尤其是被抛弃的一方,有可能自怨自艾,消极颓废,对爱情和婚姻产生失望情绪,不再言爱甚至虐待自己;有可能怨天尤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愤恨情绪和报复心理,做出不当的行为,有一些青年不能吸取角色失败的教训,却由爱生恨,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自己也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2.3 社会心理角度的分析

本文在这里着重讨论青年的性心理,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青少年生殖健康成为优先关注的目标之一,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上海召开了“青少年及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研究及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社会关注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是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了解青少年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帮助他们解决性困惑,不仅仅是推动青年群体的发展,也是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青少年的情感和性方面都处于人生中最活跃的阶段,而他们对于生理和情感的了解程度却甚为匮乏。

首先,物质的富足和营养的提高使得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性成熟提早,性意识和性情感也随之萌发,渴望与异性交往,希望了解性知识,在这种不甚了解又渴望了解的心理下,他们会很容易接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各种宣传,有可能断章取义,效仿一些随意的性行为。两年前笔者在网上碰到一个17岁的男孩,他告诉我他已经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生了关系,还说他的好多同学也都有过此类行为。他们在性知识的获取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光盘,从网络上下载视频或购买盗版光碟,这种获取方式不能让青少年了解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其色情内容却成为刺激青少年性早熟的催化剂。此外,还存在着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了同辈群体间的相互效仿,看到别人是这样,自己也想尝试。甚至把谈论性经验当做炫耀。“80后”成长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现代化进程导致了“代沟”的出现,因为两代人之间具备各自不同的社会特质,因而出现难以理解彼此的状况。而同代人则存在共时性与一致性,彼此之间容易获得认同,现代的新异思想与父母的传统思维之间的出现“断裂”,造成了“80后”习惯在伙伴群中寻找认同。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寻找群体的归宿感,害怕因为“落伍”可能被伙伴群所抛弃、鄙视,他们就有可能做出效仿行为。

其次,“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社会文化控制有了明显减弱”[3],因此,在文化震荡期成长起来的“80后”具有宽松的社会心理环境。婚前性行为被社会文化所包容,偷尝禁果不再被认为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行为。另外,随着民主与自主意识的提高,“80后”青年越来越重视自己的需要,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利,将恋爱、婚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项选择来看待,试图使婚恋这种情感寄托变得更富有人性。

随着性成熟的提早,结婚年龄的推迟或选择单身,青年的婚前性成熟期越来越长,婚前性行为也越来越普遍。“80后”对性也更为开放,这种性开放是思想观念上的开放,是对性的正视与宽容,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性开放不是性泛滥、性随意,也不代表性开放就没有性道德,“80后”的婚恋依然要靠性、情、道德规范的相互融合,当然这种融合也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3 加强对青年婚恋观的引导

基于对“80后”青年婚恋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80后”青年多元的婚姻观是中国婚姻的一大进步,是对人性释放人性自由的最好注解,是“50 后”、“60 后”甚至是“70 后”们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梦想。他们更重视婚姻质量,不愿凑合;他们真实、果敢,勇于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相比父辈中许多人辛苦经营低质的婚姻,“80后”青年的婚姻具有承前继后的探索意义,他们的探索将会促进整个社会婚恋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当然,积极的婚恋观并不能掩盖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80后”青年这种明显带有个性色彩的婚恋观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的严重不稳定。面对他们婚恋观中的不足甚至某些偏离,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给予这代人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积极的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婚恋观,构建健康的家庭伦理文化。对于“80后”青年婚恋观的引导,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加强舆论正面导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强化学校婚恋教育、实施同伴教育模式和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等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灌输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另一方面从提升青年自身素养入手,帮助其培养良好情操、端正恋爱动机、加强责任意识、优化人际关系、把握婚恋尺度,意识到婚恋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婚恋观,建立和谐的婚恋关系,促进个体在学业、事业上的发展,从而勇敢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M].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