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功能、影响及引导

2012-08-15 00:43张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9期
关键词:舆情民众功能

张冬梅,孙 友

(1.赤峰学院 政法学院;2.赤峰学院 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网络舆情:功能、影响及引导

张冬梅1,孙 友2

(1.赤峰学院 政法学院;2.赤峰学院 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深入探讨和分析网络舆情功能及特点,从网络舆情功能的两种可能性分析其正、负影响.针对如何化消极为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与社会发展大潮相适应,从而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引导对策.

网络舆情;功能;影响;引导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典礼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近年来,由于对新生现象认识不足、处置不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使得政府公信力受损,社会治理面临困境.但是网络舆情并不是“敌情”,只有客观、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到自觉、主动、有效地引导.

1 网络舆情的功能

1.1 网络舆情功能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功能是指网络舆情对民众个体、社会生活、政府决策和国家稳定所能发挥的或正或负的作用.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决定其功能具有客观性、层次性、发展性等特点.明确网络舆情功能的特点,有助于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正向功能,造福社会.第一,网络舆情功能的客观性.网络舆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以及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身的价值.网络舆情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功能的客观性.网络舆情对于民众、社会生活、政府决策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影响这种功能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而不能无视它或消灭它.第二,网络舆情功能的层次性.网络舆情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这是由网络舆情关涉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的,既表现为个体性功能,又表现为社会性功能.就民众而言,网络舆情的功能是信息传递,是视野拓展,是增加知识,是娱乐休闲.就社会生活方式而言,网络舆情的功能是提供了民众参政议政、指点江山、表达看法、发泄情绪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社会中民众和政府间的交往模式.就政府决策而言,网络舆情的功能是建言献策,是自省自勉.就社会稳定而言,网络舆情的功能是或破坏或巩固.此外,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网络舆情所需要发挥和所能发挥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认识网络舆情的多面性和层次性,对于发挥网络舆情的正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网络舆情功能的发展性.网络舆情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变化,网络舆情的功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它的某些功能会得到强化和发展,同时也可能会发展出新的功能.

1.2 网络舆情的功能

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功能、对话功能和监督功能.网络舆情的信息功能简单地说是一种信息告知,即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影响,人们是怎么看的;网络舆情的导向功能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网络舆情生成后,会形成一种导向.顺应这种导向,就会被接受,违逆这种导向就会被孤立.这就使得持不同意见的人保持沉默或转而附和,表明了多数人的意见会形成一种压力氛围,汇聚成一种导向.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千百年积淀即使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为沉默的螺旋旋转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人们更愿意趋同一致,从而避免被孤立的恐惧;网络舆情的对话功能就是面对网上的热点、焦点事件,尤其是事件直接涉及民众利益时,各行各业的不同阶层、领域的网民都会发表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此同时,媒体的解读、官方的回应在与网民意见的互动、碰撞中实现协调,完成价值澄清与选择.这个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沟通、互动,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的过程.因此而拉近了民众与政府的距离,也催生着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出世;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是指网络舆情在本质上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表现,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情绪的释放,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助于问题暴露和工作的改进.

2 网络舆情的影响

关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学术理论界有较多论述,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助于推进政治民主.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千百年来,人们前仆后继,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度,标准之一要看民主的广泛性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广泛性程度虽不是一个问题,但毕竟作为表象,民主的广泛性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网络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使得普通百姓自由、自主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实现民主权利成为现实.民众的网络表达和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反过来也锻炼了民众参政议政能力.常态条件下,这是一种民众个体性权利和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双赢局面.第二,有助于改进管理模式.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其巨大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这为改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提供了契机.在网络普及、网民规模持续性扩大的今天,网络参与和网络表达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众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国家改变姿态平等参与对话,也自下而上地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力量参与的“参与-治理”式模式转变.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其中最先显现出的表象我认为应该是政府决策效率的提高和民众监督渠道的拓宽.网络舆情承载着民意,民意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民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舆情在生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讨论,各方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论证自己的主张寻找文字、图片、视频等支持,图文并茂、感性直观.这使得政府在分析、研判网络舆情,接受监督、汇集民意时可能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另外网络舆情获取方法简单、便捷,使政府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民意、其他各方决策因素快速做出针对性决策.而民众的反馈和决策实施的效果也可以很快被知晓,进而或保持或调整原决策,提高了政府决策效率.第三,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在网络舆论关注的前200个政策类话题中,政府通过网络传达政策精神和解读公众疑惑的话题高达38.5%,借助网络平台征求民意进而完善相关法规占比高达24%.有专家指出,随着论坛、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日趋成熟、规范,网络舆论正逐步成为推动立法规范和检验行业漏洞的重要平台和加速器.眼前的难堪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是维护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一般而言,社会矛盾、利益诉求的化解和表达有这样几个途径,当事双方面对面协商;第三方参与调解;由具有强制力的官方仲裁后强制执行.网络的便捷、随意为矛盾的化解,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社会压力的宣泄,民意的充分表达有助于排解无法宣泄和表达而淤积起来的张力.疏通才能引导,问题暴露才能改进工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过分倚重网络舆情可能使真正有价值的体制内的沟通互动渠道和模式的构建不被重视,成为恶性循环.”[1]

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性消极影响和对社会性消极影响两个层面.对个体性消极影响主要是容易形成思维方式有缺陷的网络人.中国传媒大学的高萍博士列举了网络舆情的四大罪状,即“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夸大夸张、干扰行动”.网络舆情源头的报道角度和解读倾向极易影响公众认知,加之网络条件下网民心理的特殊性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对网民个人的影响.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容易绝对化,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造成价值取向偏差,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对社会性消极影响表现在,其一,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容易被人利用,影响政治稳定.其二,加重社会危机,干扰秩序,影响民心.其三,网络舆情发展为网下群体性事件时,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大政府维稳难度和负担,破坏经济秩序.

3 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途径

3.1 网络舆情引导应坚持的原则

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遵循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其一,以民为本原则.网络舆情承载的是民意.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导网络舆情要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快速应对公众关心的涉及利益的焦点问题,依法办事.其二,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原则.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或不畅通,各种传言、谣言等非正式信息就会趁机“补位”.引导网络舆情需要坚持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原则.公议下达,私议则止.其三,监管与自由相统一原则.中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要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网络自由的范围,列举了禁止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九类信息.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其四,部门联动、多管齐下的原则.网络舆情的引导不是个别人、个别组织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3.2 网络舆情的引导途径

第一,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把网络舆情的监测纳入日常工作轨道,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收集、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迅速消除不安定因素.避免亡羊补牢,做到提前预防.

第二,及时发布官方消息,消除非正式信息的负面影响.政府垄断信息资源不予发布会造成信息传播的空白,谣言、传言、虚假信息就会趁虚而入.尊重民众的知情权,信息公开、透明是必要、必须的.这需要转变传统的官民对话模式和心态.为消除长期垄断带来的隔膜和民众的不信任感,政府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公开事件处理过程,有可能的话可以邀请第三方参与监督.

第三,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网络舆情生成后,相关部门要做的是就事论事,迅速及时应对,分清主次矛盾首先解决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避免乱扣帽子,准确定性.提出系统方案对策,统一行动.

第四,设置以网络时事评论员——意见领袖为首的网络管理和言论引导队伍.网络舆情的导向功能离不开意见领袖的意见.作为网络时事评论员需要政治成熟、立场坚定、知识丰富、讲究逻辑、有礼有节、讲究方法和艺术.事件被报道后,网络时事评论员要及时发表文章,理性解读.在论坛社区版主及时导帖,帖子有极端、错误倾向时,及时跟帖、劝帖、适时收帖、结帖.消除错误、消极看法,使得健康、理性、务实言论成为网上舆情的主流.[2]这种直接对话打破了传统的宣讲式信息传播,实现了互动,避免了逆反情绪,潜移默化中引导了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事后解读的同时,网络时事评论员也要主动设置议题,转移公众对敏感话题的注意力,引导网上舆论,掌握主动权.

第五,统筹各方,全员动员.一是完善网络舆情导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引导并不是说传统媒体失效了,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解读、理性分析在主导舆论导向、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加快与建立网络舆情立法管理.法治原则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政府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法律监管上是有空白的,这也为加速推动网络立法、实现网络言论、行为的健康、理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建立健全网民道德自律机制.倡导网民自律和互联网行业组织壮大,依靠组织纪律约束.四是建立与完善群众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领导干部的考核问责机制,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反映,单纯地就事论事除不了病根,解决深层次的掩盖在舆情危机背后的社会矛盾才是治标治本之策.

〔1〕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2.

〔2〕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7.

〔3〕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网络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佟晖.论网络舆情的引导[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6).

C912.63

A

1673-260X(2012)10-0028-03

2011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022)

猜你喜欢
舆情民众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舆情
舆情
舆情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