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及评价

2012-08-15 00:4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

怡 炜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及评价

怡 炜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以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效完善评价和监督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更好地促进其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通识教育;评价监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有效提升和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不仅是高校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高校和相关部门应积极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完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考核与评价.

1 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涵义

观之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相互不可替代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人文素质,还必须拥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并能很好地将两种素质融合运用.有学者曾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没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进一步失去一种精神.科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两大象征,是现代大学不可缺少的两根支柱.”[1]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而作为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师,则更应首当其冲地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等实践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2],多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境界、性格、修养等方面;与专业知识相比较,人文素质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人才质量的高低.而科学素质,更强调具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所需的合理知识技能结构、灵活应变的学习能力、进取发展的创新精神,以及一种对社会进步的高度责任感.[3]突出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并致力于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同人文素质的内涵相一致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现状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传统的偏向性——从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较突出,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科学素质又较突出——并未呈现,而是表现为人文与科学素质的群体性欠缺.

2.1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由于高校内各个学院并不相通,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学科普遍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有学者曾对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评论,认为高校学生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自我的剖析不足,对社会环境的思考没有普遍深入,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此外,高校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很模糊,思想价值观念失落.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很多高校学生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未来感到困惑,学习和生活只考虑到物质利益,没有精神信仰,以致价值判断出现偏差,功利主义至上.加之高校中除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并未开设艺术学科的教育,使多数学生欠缺文学艺术修养,未受传统人文学科的熏陶.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缺乏审美、塑造美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全面发展.在主流文化、优秀文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中,也存在着缺失.普通高校中,成功学、官场学以及各类考证或考级的辅导书大受学生欢迎,一些陶冶人文情操的名著典籍和有助于思考的哲学反而受到冷落.

2.2 高校学生科学素质现状

虽然多数高校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能遵守科学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但普遍来说,还未认识到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必要性.对科学素质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对科学成就的关注也并不积极,更欠缺主观的努力,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再者,随着高校扩招的延续,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越来越趋于粗放,长期的应付心理,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在专业方面缺乏相应的科学素质,运用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也较差,时间一长就形成恶性循环,造成高校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不高.

2.3 高校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现状的成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外部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文和科学素质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调整的时期,高校学生在碰撞、冲突中转变思想,在寻求摸索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若高校不能与时俱进、正确分析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就无法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势必产生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忽视通才教育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缺失的一大因素.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能自我发展的人才.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分割,对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重视不够.[4]学校更注重教会学生怎样读书,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失衡,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各高校对学生设置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也仍然束缚着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的提升.偏重考试知识技巧的传授,各种考级制约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应用度也不够广泛.高校在通才教育的观念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加之高校在传统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缺陷性,主要是不能根据社会和现实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规划.这使得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更多地靠自发式地提升和培养,从而影响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均衡.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加大了通才教育实施的难度.

3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高校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及其评价体系一直都在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不断探索中进步.但任何改革都在动态中进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和完善漏洞,及时发现问题,才能逐渐这一工作趋于完满.

3.1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的综合培养,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文与科学环境.高校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舞台,并广泛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让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板报、宣传栏以及校园广播,加强对各种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积极调动高校学生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热情,并为学生增加各种有效提升和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机会,确保学生能随时感受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高校学生提升和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主动性.

第二,要设置通识教育相关课程,这是最直接提升素质的办法.由于对通识教育认识的局限,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仍定位在文化素质课上,且缺乏相关章程及体系,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中心.这使课程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显得有些混乱,达不到开设课程的预期目的.因而,有条件的高校最好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部门,并配备相关师资及管理人员,规划好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使通识教育能够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第三,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信息媒体,宣传人文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调动高校学生的自我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又如,树立学生中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再如,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高校人文和科学社团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人文和科学素质的认识,同时也能锻炼人文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方式.

第四,将人文与科学素质纳入到高校学生的常规考核中来.建立明确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作为重要项目纳入其中,并突出其重要性和严肃性,切实增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对人文与科学素质的考核力度,明确奖惩规定,从而有效增加高校学生提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强制性.

第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人文及科学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扶持力度,为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还可搭建平台供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讨论.另外,定期召开此类活动的总结会议,奖励具有优秀素质的学生等,也是开展人文科学素质培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学校经费的支持.

3.2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制度是有效开展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及时反馈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优缺点,使其实施落到实处.

首先,建立人文科学素质培育的评估体系要有明确的实行标准、原则及目标.评估不仅是对高校学生的一种评价,更是对人文素质培养过程的一种事实判断.高校及相关部门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价值判断,要从多角度考虑,评价标准更不能单一.坚持评估的实践检验性这一标准,会使评估效果更为具体,而不是象征性的考核.学校组织评估时,一定要把握方向性、社会性、客观性、系统性及相对性等原则.多方考核之后,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灵活地运用评估调动起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将评估僵化.评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课程、活动,透彻对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了解,养成不断学习,要求进步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来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评估的整体性,着重于发展性评估.不仅需要相关人文和科学素质的专家、教师等参与评估,更重要的是让综合素质培养的对象,即高校的学生也来参与评估.由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素质也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因而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更好地分析培养计划实施的优势和劣势,也能让学生自己反思,在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自身借鉴的经验或亟需弥补的不足.同时也能让评估更客观和公正.发展性评估更侧重于对人文和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质进行评估,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估,能较清晰地认识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优缺点,具有评估的实效性.

再次,要注意在测评体系完善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组织专门组织和指定专门人员,来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培养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监督,并对部分情况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公示和处罚,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有效提升和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形成良好的师生评议体系,组织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定期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的结果进行及时公布,从而使高校老师和同学成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提升和培养的有力监督群体,并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

〔1〕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

〔3〕张陵,张克猛,蔡建中.科学素质 科研训练科技写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

〔4〕刘正铭,唐振达,谷晓翠.高师素质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广西高教研究,2002(3).

G640

A

1673-260X(2012)03-0236-03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09016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