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改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

2012-08-15 00:43罗庸贞冯海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班级

罗庸贞,冯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实施新课改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

罗庸贞,冯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只有所有班集体共同进步,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学校.作为一“班”之长的班主任是学校的最基层的管理者,对所有班级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班主任;班级管理;新课改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国人的重视.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长于动手的综合素质强的新型人才的呼声愈发高涨.学校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而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的管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主任实际也面对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影响到了新课改目的的实现.对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对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新课改内涵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价值定位,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规定课程目标的内容.过去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以应有的地位,而新课程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到了课程目标之中,这一内容同样反映出了接受、兴趣、态度和价值行为等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因此,身心发展目标的提出,拓展了我们对学生发展认识的深度,也使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具有了可操作性.新课改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他还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新课程改革是振兴中华之必需,知识经济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同时新课改也是国际发展大势所趋.从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就闯入人们视野开始,基础课程改革就成为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成效.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必然,而且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从具体体现上来看,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之必需,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基础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①.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改革的推行就是要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只有采用新课程这种手段,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但是目前我国的新课改推进过程遭遇尴尬,充满着纷争,一方面有的改革和尝试存在着盲目性和误区,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不够理解,这些因素导致了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2 新课改下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

2.1 班主任班级管理思想落后

在教育中,绝大多数班主任停留在传统老套的教育模式上,处于绝对权威化的中心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基于学生易受管理,因此希望学生在思想、学习、各项活动方面都遵循他们的思维、套路,不愿学生超过它规定的范围.在课堂上,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旁听者和听众;在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定,管理的实施等方面上,班主任说了算.教师的引导作用被埋没,学生成了被管制的对象,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成为学习和管理的真正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破坏,得不到保障,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的资料显示:322名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②.这样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遏制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不能进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利于独立个性的形成.

2.2 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在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具体事件,经常是一个模式、一种腔调的单一管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都不一样,而班主任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来因人而异进行管理;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阶段,表现出坐不住、爱玩、精力旺盛等特点,硬要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是不现实的,而班主任只注重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目标,脱离生活,极少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活动.这种基本以书本为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难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是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班主任评价学生主观化、片面化

学生评价就是对就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评判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矫正、甄别等作用.目前,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方式主观化、评价内容片面化以及观点固定化等问题.一方面,一学生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把那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那些成绩差,调皮的学生视为“差生”,把学生区分为优劣两种;另一方面班主任以学生现有的表现来评判学生认为好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差的就永远不会变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的评价泯灭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转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 对策

3.1 转变落后的班级管理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是引和导的作用.班主任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自己班级管理中形成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对比新课改的要求,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师生共同进行管理班级,丰富管理的过程,使班级管理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1)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想象力,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建立起老师是学生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2)应创设丰富的管理情境,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意见,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明确他们才是班级管理的主体,让他们自我管理和参加管理,让班级的每一项工作都走向每一个学生,使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3)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有心灵的沟通和共鸣,真正做到师生平等,营造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提升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

3.2 多元化班级管理模式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树立新的管理模式,培养素质人才.从根本上说,新课改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千人一面”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多元化班级管理模式,做到因材施教.(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立足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存在于所有学校和班级,作为不同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根本所在.班主任必须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并接受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别特点,在教育上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发展;(2)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

3.3 建立完善科学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历来评价学生存在着主观化、片面化,这种评价缺乏缺乏理性的分析,不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班主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规范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提供奖惩依据;(2)引导和鼓励班主任改进、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部门领导、同事、学生、科任教师和家长的综合评价;另一种是在平时的管理评价和阶段性的检查评价相结合,以平时的管理评价为主要依据.

4 总结

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总之,新课改下,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走近学生;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充分依靠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终身发展;要积极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步具备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素质,从而达到课改的真正目标.班主任要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班级管理观念的转变,用最快的速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念,顺应班级管理的规律,结合实际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注 释:

①郑家敏.小议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科教导刊,2010(5 上).

②张玉芳.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J].教育教学,2010(12).

〔1〕徐超.贯彻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09(38).

〔2〕刘树仁.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6).

〔3〕余文森.学校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骆舒洪.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01.

〔5〕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颜忠耀.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J].班主任之友2005.

G635.1

A

1673-260X(2012)03-0241-03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班级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