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 00:43孙国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人才

孙国学

(赤峰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孙国学

(赤峰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等诸方面改革与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知识为基础,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本科人才类型的社会需求趋向多样化,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广泛,越来越需要大量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了解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职业素质和能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

1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1.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职业素质的内涵概况起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1 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正确地分析社会、分析自我,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遵纪守法.

1.1.2 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1.3 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两个方面.

1.1.4 职业技能素质.具备熟练的所从事职业的动手能力及达到的相关技术要求.包括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

1.1.5 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适应工作的体能要求,面临社会生活中问题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复杂多变、飞速发展的社会具有应变能力.

1.2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在学习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的含义很广,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三类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1.2.1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乐业的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协同工作的行为,较强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的情操,关心他人、热情服务的情怀,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1.2.2 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胜任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观条件,能熟练完成本职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1.2.3 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职业迁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从“应用性”这个定位出发.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社会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二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三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

现代职业活动表明,由于社会分工加细,协作增强,机械化程度提高,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这充分显示出人才培养中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许多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也表明,不受欢迎的大多数毕业生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不会做人.因此,必须大力推行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具有参加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身心品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树立“知识为基础,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内涵的扩展.培养目标要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知识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

2.2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要在进行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从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具体是以市场需求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基准,将所需职业能力分解为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通用能力,以此确定需要的相关支撑课程,通过层层分解将职业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职业训练同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培养计划的各环节之中.

2.3 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3.1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传统的“分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分段实施,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却人为割裂了知识同能力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知识结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是通过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块化和学分制等方式,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知识传授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2.3.2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需要进行创新.一是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经营环境,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得到近似实际的锻炼.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实训实习的力度.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舞台上扮演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认识社会和了解工作过程,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社会意识、工作意识同时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增强生存意识和危机感.

2.3.3 实施素质拓展,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健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术竞赛、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把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都作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大课堂,把各类讲座、班会、竞赛、文体活动、劳动、宣传橱窗、校报、社团、兴趣小组等纳入统一规划,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

3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保证体系

3.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1.1 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在实践中,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因素考虑多,对学生实际考虑少;用统一标准和尺度衡量学生,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学生能力培养没有达到和谐一致.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情况,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专长.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造、主动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学会”到“会学”,变单一渠道为多渠道获取知识.

3.1.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理论教学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思路,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师要由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推动者、管理者,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专业教学中要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通过边讲理论边操作,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了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证明这对于培养职教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弥补基础差的缺欠是非常有效的.

3.1.3 建立新的考评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学生考核要打破传统的“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要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考核结果,又看学生的进步过程.考核方法要多样化,可采取笔试、口试、技能考核、作品创作、实习报告、完成具体任务等多种形式,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3.1.4 实施成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应用型高校有些学生有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考上名牌学校是失败者,缺乏自信心.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鼓励学生尝试成功,通过发挥学生特长,使其取得一定的成绩,让他们看到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一次成功就可能唤起对成功的渴望和信心,激发他们去追求无数次成功的努力.

3.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全面性的特点,应贯穿学校工作的各环节和各个阶段,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

3.2.1 发挥德育课在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团结协作意识、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

3.2.2 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知识传授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切忌讲空泛的大道理,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注重实际教育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德育课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做到知行统一.

3.2.3 实行渗透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各任课教师结合各科教学实际,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2.4 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造就健全人格.

3.3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及综合素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首先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深刻领会职业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内涵,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工作之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而现在高校教师的工作经历绝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了解甚少.按照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一体化的原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人事制度,组织引导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鼓励教师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积极转换角色,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需要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师队伍的路子,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2〕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2.

〔3〕马林霞,郭建如.从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看高层次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45-47.

〔4〕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 2010,(6):51-53.

G642

A

1673-260X(2012)03-0224-03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