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G的物联网新业态研究
——以网络电视互动行为受滞研究为例

2012-08-15 00:43吴光恒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人机人际使用者

吴光恒,陈 倩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基于3G的物联网新业态研究
——以网络电视互动行为受滞研究为例

吴光恒,陈 倩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所引发的媒介终端的重大变革,使电视的网络化成为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交互性作为网络电视的核心概念,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本文通过探讨数字交互电视的交互式传播特性和在传播理论和传播过程等方面的革新,并以此基石,分析思考现阶段数字交互电视(网络电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交互式行为受滞,所谓交互式行为受滞,即指人机互动行为和人际互动行为由于技术或人为因素受到阻碍和滞后,本文旨在针对此问题提出其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推动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电视;交互性;人机互动;人际互动

三网融合所引发的终端市场及设备的重大变革,既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介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各方.交互性作为网络电视的核心概念,是网络电视区别于传统电视的关键.然而现阶段网络电视在交互行为(包括人机互动和人机互动两方面)却并未完全体现出来,何种原因阻滞了网络电视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行为的发生,如何解决网络电视交互性受阻的问题,将是本文的探讨的核心.本文从技术水平、使用者的主动意识及其对公共领域的冲击等方面来试图分析网络电视互动行为受滞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带宽、互动行为模式和实名制、增设“把关角色”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其推动网络电视的互动发展.

1 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革新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体现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进一步认知、创新与利用,这种创新并非只是源于对原有概念、原有技术的重组,三网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在同一个网络上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多种不同业务的问题,它有可能改变很多技术发展的轨迹,概念的延伸必将引导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网络电视业务被称作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显示终端,利用一系列互联网协议承载和传输经过编码压缩的多媒体数字信号,为家庭用户提高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多媒体服务以及增值业务服务的崭新的宽带业务应用平台.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特性中:

1.1 双向互动性

网络电视借鉴了电信的点对点的对等传播方式和互联网的双向互动型传播方式,互动成为了网络电视的核心概念,在“传者——受者”层面上,电视媒体实现了对受众的开放,传播的主动权由传者转向了受者,受众可以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反馈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加接近传者,迫使传者的行为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以此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传者的传播行为.在“使用者——使用者”层面上,信息使用者之间可以形成点对点或点对面的互动,受众的角色转变为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使用者,这种模式可以借用移动电话的蜂窝系统来表现.

1.2 整合性

网络电视的这种技术“整合”能力不仅是一种“硬整合”上的整合,也是一种“软整合”即对基于硬件设备中的软件、程序、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方式等的整合,如BBS、论坛、虚拟社区、视频互动等在网络电视上的应用.正是网络电视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瓦解了传统电视倒金字塔式的传播模式,从而导致一种无中心、分散、多元化、个性化的传播生态圈的构建,受众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而是要“用电视”,受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而是“使用者”.

1.3 个性化

“在后信息时代里机器与人就好比人与人之间因经年累月而熟识一样: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连你的一些怪癖以及生命中的偶然事件,都能了如指掌”,在尼葛洛庞帝心中媒介是向着越来越像人的方向演进的.在人机和人际的频繁互动中,网络电视越来越了解人的需求,随着智能化节目单、无界面之界面等概念在网络电视技术领域的应用,网络电视将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个人化,以及越来越人化.

2 网络电视互动行为受滞问题

网络电视作为三网融合的一个子业务,交互性是其核心概念.现在通信技术的发达已经为消费者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各种沟通方式,如何让使用者与媒介进行便捷、快速、人性化互动是网络电视需要承担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电视以互动为卖点.

网络电视的核心卖点是互动与使用者需求的契合程度,而现阶段对网络电视的使用仍主要停留在人机互动的层面,人际互动这一真正属性仍未凸显出来.也正因如此,网络电视的内容资源仍主要建立在传统媒体固有资源的基础上,尽管技术在不断改进,使网络电视在形式上有所突破,然而在质的层面,网络电视若无法凸显其互动属性和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将仍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更替上.

2.1 人机互动受滞

网络电视的传播形态包括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何谓人机互动?人机互动是指在界面两端参与互动的人与机器,以界面为依托,以影像为主要语言,所发生的相互依存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机互动在网络电视 的传播过程中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步方式,如视频点播、电视直播、机位选择等,这种方式将使用者与媒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种是异步方式,如视频回放、个人智能菜单节目、录制功能等,它使得使用者与媒介的关系保持着松散的状态,人得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发挥更大程度的主动性.

网络电视的人机互动行为主要体现在点播和回放的功能上,同时也作为网络电视的最大卖点,然而由网络电视的核心概念——互动所引发出的另一些功能,如针对电视节目和新闻及时发表言论、新型电视网购、个人视频互动等功能(这其中也包含着人际互动模式),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和受众传统意识的条件下还不能得以实现.

2.2 人际互动受滞

何谓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指界面两端参与互动的人们,以界面为主要语言,所发生的相互依存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互动在网络电视的传播过程中按照语言的划分可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视频互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信息渠道和界面中有着不同的应用,这些应用延伸和拓展了电视的内涵,并使“观众”的角色进一步转化为“使用者”,电视不在是简单的家庭娱乐工具,更是构建“地球村”和虚拟社区的通道和界面.

然而,对网络电视在媒介特性和传播形态上的分析是基于科技已成熟完善、网络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来解读的,从网络电视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来看,由于受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网络电视仍以人机互动为其主要传播形态,还未真正进入人际互动的阶段,电视机前的人们作为“观众”的角色惯性仍在发挥作用.只有冲破传统的枷锁和限制,网络电视才能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3 网络电视与使用者互动行为匮乏的原因

3.1 技术水平的制约

3.1.1 互动渠道带宽受限 信息传输时长滞缓

媒介的发明和演进是人类与时空阻隔相抗衡的结果,技术是实现一切构想的基础和可能.要想解决网络电视内容资源匮乏、实现双向的人际互动、实现多媒体业务功能的整合,就必须解决带宽问题.就网络电视而言,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用户不同的图像清晰度质量要求(标清或高清码流),导致业务占用的带宽不同.就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而言,网络带宽问题成为阻滞网络电视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人互动和人际互动的信息交换方面.

由于网络电视在人机互动的同步方式强调的是“此时”,即使用者将当下立即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随着使用者对多媒体信息要求的提高,信息流量将会不断增大,对传播速度和带宽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在人机互动的异步方式中,使用者对网络电视的需求更多的表现在“异时”、“随时”,这对网络电视的智能化菜单功能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后台及机顶盒内存空间容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3.1.2 新技术操作与媒介语言的使用对用户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对网络电视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角色已不再是作为传统观众,被动地被灌输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尽管观众有权转换频道,然而传统电视从根本上占据着主导权,而人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和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长期的抑制,自然就出现了“电视人”、“容器人”、“媒介暴力”等概念.

网络电视的出现是否能从根本上将人性从传统电视的囚困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也许只能通过事实来验证,然而,网络电视传播的互动性、内容的广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使用者地位的变化必将革新传统电视的媒介环境,必将调动使用者的主动性,并尽可能与使用者自身的需求程度相契合,这在一方面体现了网络电视的人性化媒介特性,另一方面也对使用者的技术性操作和媒介语言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阶段性的,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使用都是由高的社会阶层向低的社会阶层进行渐进式推广,相信随着新媒体人性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全民素质的提高,这个问题定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3.2 使用者互动的主动意识尚未完全激发

3.2.1 使用者作为“观众”的角色惯性会阻滞互动行为的发生

传统电视的观众在长期的媒介单向式线性传播模式中,已形成了“看”电视的习惯,尽管网络电视的媒介特性将观众“看”的行为转变为“用”的行为,然而依据现在对网络电视使用者的调查和了解发现,网络电视最有吸引力以及应用的最多的功能是点播与回放,这一点已作为网络电视的一大核心卖点.然而真正作为网络电视的核心概念——互动,却没有被使用者完全接受运用,因而由此衍生出的多种多媒体整合功能和业务的运用也未能完全展开.

使用者已经意识到网络电视在人机互动方式上对时间的解放,然而在人际互动方式上对空间的超越仍未能为他们所完全感知.因而在使用者对内容的制作和自我生成方面也只是处于构想的阶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将网络电视的内容资源局限在传统媒体内容简单集合的范围内.从心理层面分析,其原因一部分要归咎于使用者作为“观众”的角色惯性意识,这种惯性意识让使用者仍只愿“看”电视而较少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当然不排除特定人群的主动性已被网络电视的媒介互动特性激活.

再者,相对于电脑与使用者之间的“亲密接触”,电视与使用者之间仍会保留一段距离,纵观媒介与使用者的关系,距离始终作为一种微妙的因子发挥着它的作用,如电影与观众、广播与听众、报纸与阅读者、电脑与网民等,距离控制着媒介与使用者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尽管网络电视使电视文化由“后仰”文化转变为“前倾”文化,然而他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距离和界面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使用者对网络电视使用的主动性,操作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使用者进行人机或人际互动的主动性.

3.2.2 使用者在人际互动和个人生成内容上的主动性明显要弱于个人电脑

网络电视的人际互动与互联网的人际互动的区别之一在与网络电视的用户将以实名制和固定IP地址登陆,以提供用户有效的身份证明,从而为网络电视网络的构建及内容安全提高了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传播者明确用户的个人资料,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网络电视的网络化、IP化使其沿袭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信息交流的自由性,相对与电脑的个人性和私密性,网络电视则以家庭为单位,这种互动与交流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属于个人行为,因而其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也必将大于个人电脑,再加上来自实名制的压力,使用者在人际互动和个人生成内容上的主动性明显要弱于个人电脑.

3.3 使用者自主对公共领域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舆论力量已为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所见证,正渗透入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的多元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的结构特征和传播特性在某些方面已开始冲击主流思潮和大众传媒.网络电视作为一种互动型新媒体,无论是在人机互动还是人际互动方式上都将融合网络传播的这些特性,然而反思观众对传统电视的使用习惯可以看出,对时事新闻的关注主要以电视为获取信息主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网络电视互动性的推广应用,网络电视势必为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又一种可能,使用者可以及时针对新闻提出个人观点,而这些观点也会通过这个平台透明化、公开化;同时,使用者的身份同时包含着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和组织者,电视传播不再由传播者单方决定,使用者决定了传播过程的新的中心.

4 解决互动行为受滞问题的对策

4.1 带宽问题之解决对策

4.1.1 人机互动的带宽问题之解决对策

4.1.1.1 建立一个“库”

如果给使用者一个超大容量的固态存储器,后台便可随时存入信息,受众可随时取出信息,双双得以获得时间上的自由;电视的服务方式,将由“按时服务”(On Time)跃升为“按需服务”(On Demand).传统电视提供的单向音视频“流”,存储环节把“流”变成“库”,用户得以与库存内容近距离双向交流,即人机互动.

广电网相对于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不存在带宽瓶颈的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利用广电网将热门信息预先留存“入库”,广电网作为“库结构”局于上层,互联网作为“路结构”处于底层.由于系统已对使用者的收视习惯和信息类别自动生成智能化菜单,因而“库”可以只存储使用者感兴趣的内容,并按需提取,而对于少量稍“冷”的信息内容,则可通过电信行业提供的“信息公路”提出,这不光可以充分利用“库”的容量,还可以避免电信宽带的拥堵问题.

从“流”到“库”的转型,有利于网络电视人机互动资源的一体化.音频内容、电视内容、数据内容不在泾渭分明,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化的多媒体信息内容.低清、标清、高清之间的区别也只在于从库中取出的数据速率有所区别,广播入库的速率可以任意,也很容易整合一体.

4.1.1.2 光纤突破接入“瓶颈”

光纤到户技术是高宽带、多业务的接入技术,光纤到户技术主要包括:点到点光纤接入以及点到多点的无光源网络(PON)技术,无光源网络技术主要有EPON和GPON两种,目前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基于以太网的EPON技术;GPON是基于不同服务需求,提供最高效率和理想的传输速度,将是与EPON技术共存发展的技术.

光纤到户是宽带接入的一种理想模式,是指从城域网到小区、用户间的最后接入网阶段全部使用光纤,以实现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及各类智能化系统功能的一种接入方式.光纤到户在带宽方面的巨大优势是它成为未来网络接入发展的最终目标,它将最终突破宽带的瓶颈,是实现“三网合一”的最理想方式.

4.1.2 P2P技术助推网络电视的互动性发展

P2P(Peer to Peer)也成对等网络技术,为大数据量的媒体交换提供了出路.在P2P结构中,每一个接入P2P结构中,每一个接入P2P网络的用户终端都是一个节点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信三方面的功能,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P2P技术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利用了广大客户终端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而是客户对客户的对等交换方式将集中的媒体流量均衡化.

在P2P的工作方式中,每一个客户终端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以共享下载文件为例,下载同一个文件的众多用户中的每一个用户只需要下载文件的一个片段,然后互相交换,最终每个用户都得到完整的文件.P2P技术是分布模式,用户越多服务质量越好,而且是就近下载,不会影响主干网络.网络电视的影视资料内容的分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先下载再观看,这种方法既是播客(Podcast);另一种就是用流媒体的方式边下载边收看,P2P对这两种方式都支持.

网络电视的节目内容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无论是网络电视人机互动方式还是人际互动方式,无论是异步传播方式还是同步传播方式,P2P都有助于解决“车多路堵,人多网堵”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视这一多媒体使人们真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4.2 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推动网络电视互动发展的核心

在传媒业的“营销时代”,受众注意力资源是支撑和推动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网络电视的发展以“内容为王”,而决定内容为王的只能以使用者的注意力为判断标准.互动性(无论是人机互动还是人际互动)作为网络电视的一大卖点,是吸引使用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促使网络电视与使用者互动行为的发生和深入?如何做到不仅使用者“粘附”在网络电视上,更要让他们“穿透”界面,进入界面里的影音世界,使他们真正成为“对话型”受众,既是制作者、传播者,又是消费者、参与者?我们必须对影响互动(或沟通)行为的因素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时间、地点(环境)、内容、方式(所使用的语言)、目的(意图).这不光要求我们对使用者的媒介使用习惯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更要求网络电视向着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演进.

4.2.1 “智能化”——让网络电视比你更了解你的需求

在人机互动的频繁往复中,媒介越来越了解人,并逐步发现和挖掘人对信息的需求.了解使用者是网络电视向智能化方向演进的基础和动力,而互动性为实现网络电视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在电视传播机构,交流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交流的中心都应该是对方——使用者.在技术特征当中,现在云计算、云存储、大规模数据中心使得屏幕和信息的处理能够实现智能运算、智能存储和分发,以及高效率处理和综合很多信息,这是媒体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媒体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的智能,能主动寻找目标使用者.在行为分析当中,可以进行使用者行为习惯的分析,可以进行识别搜索,还可以感知位置、方向、温度和动作,甚至人的心跳、血压,以及表情.智能媒体时代,网络电视会主动寻找每个使用者的习惯和爱好,然后通过云计算寻找相应的信息,再分发到个人.

智能化的网络电视是智能终端、网络、平台发展的结果,广电正在推进的NGB(下一代网络),就具有智能化的作用,可以跟物联网对接.同时具有智能传输平台,可以智能管控、关联、受众分析和个性化.智能化的网络电视将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对信息的需求.

4.2.2 “网络化”—— 让网络电视与你零距离互动

网络是20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迅捷性、能动性等特色,使人类突破了时空施与信息的枷锁,模糊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界限,受众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受者”中心论取代了“传者”中心论.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互联网对网络电视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不光表现在多媒体形态和内容的集合与扩展,也表现在它为网络电视提供了进行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电视也可以说是对互联网和传统电视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进行有机地整合,因此,网络电视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优势,才能真正推进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网络电视也可以选择既有的网络媒体展开部分或全部内容的合作或战略联盟,通过与互联网形成联动来强化互动性.这种合作往往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出现.

在国内,通过与网络联动实现了最佳传播效果的实例莫过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了.超级女声的成功,除了其节目本身的特色之外,还在于它通过对于其它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之后所形成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优势.而在此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除了超女的合作网络媒体新浪网为节目设置的“媒体报道”、“美图传真”、“精彩视频”、“论坛热帖”、“网友原创”、“发表评论”等专题板块;各位参赛选手的拥护者更是在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自发地聚拢起来,他们发帖抒发自己对各自钟爱的选手的评价,分析每场比赛的形势,通过网络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拉票,并且还在网上进行策划、讨论、决策以及执行.这样,网络电视、网络以及现实的强力互动,使得超女的知名度得以迅速扩展并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社会事件.同时,网络事件、缘自网络的新兴语言,也成为了传统媒体报道内容的一个亮点.网络与“超级女声”的密切结合和整体互动,为电视节目打开了一个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拓展了传播领域,深化和延伸了电视的传播.而这种“零距离”互动只需通过网络电视这一个界面即可实现.

4.2.3 “人性化”——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

何谓人性化?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能根据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使用者,既能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心里需求.传统电视主要以依附人的眼和耳进行视听信息的传播,遥控器是电视最主要的外设,也是观众行为拾取的最主要工具,在传统电视被动、单向和有限的传播模式下,遥控器所承载的功能非常有限.

媒体的接触技能(即操作技能)要求将受众进行了分层,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传统电视的操作门槛较低,因而能涵盖绝大部分受众.网络电视的多媒体性能要求提高传统电视的操作技能以实现人机互动和人机互动,这正好与电视的易控性相违背.如何在不提高电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网络电视与使用者的互动?这就要求网络电视技术的改进必须以人性化为标准.

智能化、网络化的网络电视必将涵盖进互联网的多种业务和内容,因而必将伴随着很多键盘鼠标性质的操作,为使操作更简便易控,可在遥控器上安置一个触屏,通过手指的触摸、智能化技术和红外线感应技术实现多功能操作.小小遥控器不光可以控制网络电视,还可与家用电器进行捆绑,形成一个家庭监控管理系统.

移动与便携同样是网络电视人性化的体现,科技的发展是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娱生活会无处不在,科技使网络电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未来的家庭视频会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安置在任何地方,而不仅仅局限与客厅,如概念电视、手机电视、三维全息电视、透明玻璃电视、薄纸型可折叠电视等,科技让一切构想成为可能.人性化的网络电视正逐步消解网络电视的机械性,让人与网络电视之间的互动成为了生活,成为了习惯.

4.3 采用实名制、增设“把关角色”,激发并监督使用者互动行为

对传统的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控制的“把关人”有两层含义:在生产环节,策划、编辑和记者作为把关人,依据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芜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生产;在播控环节,审片人作为把关人,依据国家利益、社会影响、公共道德、媒体立场和从业标准等多种审核标准对节目进行验收,对节目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专业质量进行控制,把住电视节目的“出口”.

网络电视的互动性使“观众”的角色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反馈者、评价者,人们可以对时事新闻及时反馈意见,网络电视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放大了民主的声音,成为继网络之后又一个利用公众舆论来监督社会、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平台.

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公众舆论通过网络电视的互动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网络的言语暴力又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再次上演,保障社会安定、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网络电视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更文明更规范化?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4.3.1 采用实名制对使用者身份进行验证

使用者在针对网络电视信息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当然也有义务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推行网络电视网络平台实名制.由于使用者在安装网络电视时会申请获得一个固定的IP地址,并详细真实地登记个人信息,且使用者的身份较为固定,因而网络电视网络平台的实名制相对于网络而言将更易推行,也更具可操作性.

实名制并非限制网络电视使用者的言论自由,而是为了提醒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作为一个合法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社会和谐安定,同时也让民主的声音更文明更人性化.实名制不仅不会阻滞网络电视与使用之间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相反还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种互动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加速推动构建一个更和谐、更民主、更文明的社会的进程.

4.3.2 设置多重把关角色对信息进行自动筛选

相对于传统媒介专业化的“把关人”角色,网络由于其开放性和匿名性而而让人误认为“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其实在网络传播中“把关”功能依然很强大,只是没有传统媒体把关的集中化.网络被称为是“多层次的大众媒介”,因而也存在“多层次的把关角色”,网络的技术性把关角色同样可以运用到网络电视的互动行为中并得到强化.

“筛选的艺术也许是媒介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施拉姆的这句话体现了媒介运转与把关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的“三网合一”也使把关角色合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因而为网络电视建立一个网络信息监控平台势在必行.

4.3.2.1 政府仍是网络电视信息管理的最终把关人

无论是国家广电还是互联网,网络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公共性只能依赖国家公共信息技术系统而存在和发展,国家对网络技术具有最终控制权,私人和社会团体的力量难以在国家网络系统之外独立建立起如此庞大的网络技术系统.

网络电视的巡行控制后台系统和网络可以对使用者所有信息交互行为进行记录存档,这使政府监视和控制网络电视网络信息的能力得以强化,言论控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彻底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仍然掌握着网络电视网上社区的控制能力,它可以综合网络电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发动相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更大规模和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实现其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对于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谣言,政府监管部门不可优柔寡断、态度暧昧,以致酿成大祸,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理、迅速应对.

4.3.2.2 提高使用者的自我约束意识,保障网络电视的社会公信力

网络电视革新了传统电视只包含大众传播(从人机互动的角度而言)作为唯一的传播方式,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方式,甚至在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凸显出内向传播的地位,由点对面扩展为点对点的传播,且点对点的传播将会空前频繁和重要.从内向传播的角度而言,使用者自身也是信息的把关人,尽管有实名制作为第一层信息免疫和过滤系统,然而使用者的互动行为仍具有极大的个人性和私密性,只有提高使用者的自觉意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理性地约束,才能推动网络电视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更和谐文明.

站在媒介的角度,网络电视的互动性带来的积极意义显然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将来自草根的声音看作是对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挑战和威胁,反而使传统大众媒体陷入遭受新闻真实性质疑的尴尬局面,只会阻碍媒介自身进化发展的进程.既然公众的声音通过技术、政府监督和实名制的三重过滤和筛选得到了保障,这就要求大众传媒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媒体的公信力不是建立在权威上,而是以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为基础,以公众的价值判断为标准,因而要保证网络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各内容生产商和媒体单位必须积极承担起维护公共社会安全与稳定、保护公民人权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4.3.3 设置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导向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观点引领者,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当今的意见领袖概念早已不限于传媒领域,而是延伸到了诸如广告、销售等领域.众多商家产品的代言人,各类明星以身说法推介产品,也就是借用意见领袖效应.

网络电视相对于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发表自己观点的公共空间,因此意见领袖产生的范围应是介于两者之间即突破了传统媒介意见领袖的集中性、阶层型,不同于网络的泛化.具体而言,网络电视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主要来自以下各种群体:一是评选的人物.二是编辑、版主.三是名人.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大众明星等.四是知识分子.五是使用者个人.

5 结论

网络电视作为“个性化的电视”和“互动性的电视”,使得传统的大众传媒和电视传播得以大大革新,这无疑预示着一个新的产业的崛起.网络电视的交互性带来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方式颠覆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也将“观众”的角色转变为“使用者“,将多媒体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这些变化带来的理论和时间上的革新力量将是空前强大的.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革新和传播技术上的革新,通过分析网络电视交互行为受滞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使用者心理行为变化和对公共领域的冲击,探索出充分发挥网络电视交互性传播优势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网络电视在媒体整合的规模、效率、影响等方面对大众传媒的革新所具有的更大的爆发力、更广泛的覆盖面、更深入的渗透力以及更持久的影响力.

〔1〕张大勇.共赢高清全媒体运营新时代[J].广播和电视技术,2010(4).

〔2〕David White taker 历彦玉.交互式电视简介[J].卫视传媒,2010(11).

〔3〕刘国民.面对现状广电如何实现——网络整合及运营优势的发挥.广播电视信息,2010(5).

〔4〕魏凯.面向三网融合的互联网电视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通信网络技术,2010(9).

〔5〕黄岩.浅析三网融合下广电数字家庭革命[J].电信科学,2010(11).

〔6〕王庆顺.UT斯达康三网融合解决方案助推信息化社会建设[J].电信网技术,2010(9).

〔7〕高魏.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推广及赢利模式初探[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1).

〔8〕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0(10).

〔9〕马凌,潘伟静.产业融合视角下交互式产业链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策略,2010(4).

〔10〕张丽.浅谈中国网络电视的发展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0.

〔11〕何长龙,谈建锋,杨明刚.网络电视内容监管思路及方法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0(7).

〔12〕杨庆广.网络电视产业链延伸 3G将成新舞台[N].中国电子报,2009-3.

〔13〕姚池.内容为王时代加剧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的危机与竞争[J].传媒首页传媒观点,2010(8).

〔14〕黄楚新.论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的媒介生态[J].现代传播,2009(4).

〔15〕范蓉.数字电视:跨入多业务融合阶段[N].中国电子报,2009-3.

〔16〕盛志凡.浅谈网络电视系统技术及其在广电的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0(12).

〔17〕苏国文.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三网融合下须和谐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9-3.

〔18〕Cliff Edwards.I want My ITV.Business Week.2007.

〔19〕康彦荣.英国走向数字化未来[J].世界电信,2010(4).

〔20〕闫俊伢.光纤突破接入“瓶颈”[J].世界电信,2008(5).

〔21〕孙燕飚.产业链整合欲破高清互动电视市场困局.2008.

〔22〕高明.我国新媒体业发展战略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9(2).

〔23〕姚争.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4〕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5〕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6〕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7〕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8〕包冉,白羽,韩彪.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9〕郑欣.变迁中的电视受众心理及其社会属性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9(11).

〔30〕杜萍.网络电视受众行为的特性[J].新闻知识,2010(11).

〔31〕张海鹰.新媒体与受众习惯的互动关系[J].新闻大学,2001年秋.

〔32〕汪慧珍,石张.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与传媒引导[J].青年记者,2010(2).

〔33〕李岚.影响受众心理比较论[J].电视研究,2001(1).

〔34〕朱文平.网络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数据通信,2010(5).

〔35〕何晓华.网络电视的关键接入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6).

〔37〕林小晴.浅谈电信运营商高清网络电视平台的网络建设方案[J].广东科技,2010(10).

〔38〕林建俊.浅谈光纤到户(FTTH)技术及其发展[J].宽带多媒体,2007(16).

G206.2

A

1673-260X(2012)03-0214-06

湖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010DEZ002)

猜你喜欢
人机人际使用者
人机“翻译员”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抓拍神器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