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孩子的过,大人的错”

2012-08-15 00:43张艳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张艳华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论“孩子的过,大人的错”

张艳华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属一属二的,然而让人悲哀的是,如今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孝敬”,并没有得到孩子对父母的“孝敬”.本文就是探讨孩子的“过”,与父母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施爱.

孩子的过;大人的错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可以说,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属一属二的.爱之深,可以说是事必躬亲,总是为孩子制定各种成长方案,对孩子的许多方面都有一套完善的培养计划,特长训练、乐级考试、公共外语考试……可是,让人悲哀的是,如今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孝敬”,并没有得到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从当今很多的教育悲剧,以及80后的啃老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得到证实.而造成孩子之过,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自己吗?“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我们几乎都可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找到原生家庭的烙印.”①孩子的“过”,也必然有着大人的“错”.

1 现在孩子之“过”

如今,中国孩子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公德意识不足,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健全的人格.在人际交往方面,任性、放纵、惯以自我为中心;日常行为散漫,自立能力差,凡事都要大人操心;考试能力强而生活能力弱,经常撒谎.

厌学现象普遍.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指出: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教师讨厌自己.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②

焦虑.面对考试,有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对人的焦虑,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③约有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绝望曾想过自杀.④

自然,我们可以理所当然的把孩子的“过”,归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让许多未成年人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逃离校园,迷恋于网络游戏和不受管束的社会生活,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是我想提醒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伤害,百分之八十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

2 大人家庭教育之“错”

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大人的问题.问题在孩子身上,根源其实是在大人身上,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对有问题的夫妻.中国家庭教育之“错”表现为:

2.1 德育的缺失

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却几乎都会说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北京青年报》调查结果:家长们普遍忽视品德发展、人格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在对孩子的品德发展、知识教育、交往能力、身体健康、个性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比例达56%,道德品质排在第二位,占23%,孩子的个性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分别排在第四、五位,不足10%.有意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的家长不到三分之一,尤其在责任心和自制能力方面仅10%,耐挫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仅占9%和19%.因为与社会的接触很少,使得孩子们在真空中被培养,作为社会一员的教养就显得十分匮乏.

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就在于家长的重智轻德,忽视对孩子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让孩子感觉,获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爱的不是自己,更主要是分数,使孩子触摸不到亲情.

2.2 一味地满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独生子女的剧增,使人们从情感上又愿意为其子女奉献一切.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孩子被一味地满足.现实的儿童生活在没有生存压力、没有责任、无需努力就能够得到丰富物质享受的家庭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国际儿童研究机构调查结果:美国的孩子每天劳动72分钟,英国的孩子每天劳动65分钟,韩国的孩子每天劳动42分钟,中国的孩子每天劳动12分钟.从中外教育的对比来看,美国的孩子没有吃过苦,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日本的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却接受对付困难和挫折的训练;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不会吃苦,也吃不来苦,更不想吃苦.

从小的范围看,我们的这种教育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个身宽体胖的“胖墩儿”,却无法让身心“软骨”的他们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知“索取”和“享乐”,是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这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

2.3 过高的期望

父母们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进行的是“出人头地跑第一”的教育.过早教育、过早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父母们都‘志在必得’,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可能是焦虑的情绪,失败的体验”⑤,致使很多孩子出现“童年恐慌”.孩子的视野变得狭窄,就像被一块黑布蒙上了眼睛,看到的只是黑云密布,而不是海阔天空、一片光明.当孩子面临巨大压力时,不能理解和承受,就会产生一种较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心态.这种恐慌不仅严重扭曲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还会使童年过早消失,让孩子感觉末日来临.

因此可见,“考试焦虑,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考试焦虑不仅意味着学生对一场考试的紧张,它背后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映出家长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成就.”⑥

2.4 过分地干涉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父母不能随着子女的成长而成长,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给子女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有一首儿童诗这样写道:每次我拿起厨具要和朋友一起去野炊母亲拦住我把我推进书房每次我拿起橡皮筋要和伙伴们玩时父亲拦住我把我推进书房每次当我打开电视正要看时父母拦住我双双把我推进书房啊!亲爱的父母我要向你们呼唤啊我何时才能得到身心的自由我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天地.这首诗是发自孩子们心底的肺腑之言,句句都是对父母强权的血泪控诉.这正是中国父母强权、干涉过多的缩影.

过分地干涉导致孩子只知服从和听任摆布,丧失了人所应有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使孩子丧失了生存能力.致使孩子的身体长大了,心理却依然停留在未成年阶段,这正是当今大学毕业的孩子还牵着母亲的衣角、啃老的原因.

正是父母们错误的“爱”,扼杀了孩子生命的活力,显现出了中国教育的真正隐患.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全国80%以上的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许多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孕育着孩子悲剧的命运,正在用自己的奋斗摧毁自己的目标.”⑦

3 大人应学会正确地施爱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是纯粹的、理智的.”⑧有鉴于此,我们父母应检视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时,首先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在爱的名义下实施了暴力?我该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3.1 做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催生者

文学巨奖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罗曼?罗兰曾说:“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大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现实证实确实如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是下降,就是因为人们陷入道德的困境.

理想、信念、价值观,就是指路明灯.如果孩子的成长没有了理想、信念、价值观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父母应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会孩子正确地为人处世.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才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才能对周围的人持有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同时,人际交往会因此变得顺畅,人的智慧才能被激发出来,自己的人生也会更加坚定.

3.2 再富也要苦孩子

“我们所要寻找和建立的生存方式,就是要懂得从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现实的磨合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既要面对社会现实,又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成功的人来说,二者缺一不可.”⑨可见要想成长、成功,就离不开与社会的磨合,这就“要让孩子远离父母的羽翼独自翱翔”⑩,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创造吃苦的条件.这个“苦”更多意义上指的是让孩子亲历一些体验,接受社会的磨练,做一些有益身心的劳动和尝试.

酸甜苦辣均是营养,如果大人承担了一切,什么都替孩子做了,那就等于把什么都过滤了,孩子尝到的东西就没有味道了,也体会不到真正的人生,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柴洁心提出做母亲的要“藏起一半爱心”,这样才能够给孩子创造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历经磨难,达到郑板桥所言的自立:“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3.3 做孩子童年的捍卫者

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认为,从自然的角度看,教育就是培养适应天性的习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接触自然是孩子最向往的事情,父母只有顺势而为,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然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神圣的爱的名义下,父母总是不忘自己的责任,却往往因此而忘了自己的童年,忘记了孩子也是需要童年的”.11于是,把自己的意志早早地强加给孩子,过早地栽培,使知识提前入侵,早期教育往往变成了早期摧残,结果正好适得其反.孙云晓指出: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因为成年人的幸福与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让每个人拥有幸福的童年,是每个人成功的特别紧要的条件.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不良情绪有一个出口.

捍卫孩子的童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就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多接触自然、大社会,从鸟笼般的学校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3.4 教子要做人中人

中国的家庭教育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非凡.于是中国的孩子总想做人上人,这就容易患上成就焦虑,事事追求完美“.这是不少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能除下,我们一生不得自由.一个永远向上的孩子,其实就像一匹赛场上的宝马,被人罩上眼罩,只能望着目标奔跑,不可旁观.在这种绝对理智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承受世界的不完美之处.”12

“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受.也可以说,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13而怎样获得成功呢?陶行知说“: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作为家长,把人应当志存高远的“志”,放在为人类服务上,把“高”放在行行出状元之高上,而不应当是志在高居人上.拥有了教子的平常心,我们才能发展孩子的个性潜能优势,亦即寻找孩子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才能帮助孩子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鲜明地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才能帮助孩子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和欢乐的那条“含金的脉矿”.人中的“人”,才会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教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⑮

“孩子的弱点,说到底是民族的弱点;孩子的隐患,自然也是民族未来的隐患”.14中国孩子的“过”,亟待为人父母者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为了让孩子很好地成长,成人一定要对他们和他们的自然成长过程充分信赖,就是说,不要过多地干涉,不要抑制他们的成长,或强迫他们适应预先定下来的设计,相反要以道家的而不是权威主义的方式,让他们成长并帮助他们成长”.这才是正确的、理智的“真爱”.

注 释:

①王文.家庭爱与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②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课题: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http:∥www.doc88.com.

③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http:∥news.eastday.com.

④约9%中小学生对生活绝望曾想过自杀.http:∥cq.QQ.com.

⑤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103.

⑥王文主编.家庭爱与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

⑦孙云晓.两种爱心 两种命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

⑧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3.

⑨(日)中谷彰宏.家长再教育的62种方法[M].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2.

⑩(日)中谷彰宏.家长再教育的62种方法[M].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21.

11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51.

12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397.

13 孙云晓.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14 魏书生.好父母 好家教[M].漓江出版社,2005.18.

15 孙云晓.两种爱心 两种命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3.

〔1〕魏书生.好父母 好家教[M].漓江出版社,2005.

〔2〕孙云晓.两种爱心 两种命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孙云晓.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2.

〔5〕洪琼,刘宗琴.父母资格[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5.

〔6〕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7〕(日)中谷彰宏.家长再教育的 62种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8〕王文.家庭爱与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课题: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http:∥www.doc88.com.

〔10〕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http:∥news.eastday.com.

〔11〕约9%中小学生对生活绝望曾想过自杀.http:∥cq.QQ.com.

G40-01

A

1673-260X(2012)03-0252-03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