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个人技术述评

2012-08-15 00:43孙丹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滑冰姿势角度

孙丹丹

(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吉林 130022)

短道速滑个人技术述评

孙丹丹

(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吉林 130022)

短道速度滑冰自1992年被正式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但我国在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上拿到金牌是从2002年开始的.历经10年,我国短道速滑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屡获佳绩,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战术水平也层层提升,这都来自于短道速滑项目中基础的基础,即个人技术水平.没有良好的个人技术水平是不能将赛前设计的战术应用到比赛当中的.本文将短道速滑的个人技术做以评述.

短道速滑;个人技术

1 前言

短跑道速度滑冰起源于加拿大,简称为短道速滑.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经常到室内冰球场练习.9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温尼伯等城市相继出现室内速度滑冰比赛.1905年后速度滑冰广泛开展在欧美国家.《短跑道速度滑冰规则》是在第33届国际滑冰联盟代表大会即1969年向参加本届会议的代表散发的,1975年国际滑冰联盟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1981年首次成功举办了以《短跑道速度滑冰规则》为准,赛场场地面积为30×60米,跑道长度为111.12米,采用抽签决定道次,分组预、次、复、决赛的淘汰制,跑线上同时由多名运动员同时起跑,滑行过程可以随时超越对手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短道速滑在1992年被正式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我国参加短道速滑项目并首次获得金牌的历史是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自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我国第一次参赛,在女子3000m接力项目上拿到了银牌;1994年克勒哈默尔冬奥会,由于我国参赛队犯规而被取消成绩;1998年长野冬奥会,我国参赛选手无一进入决赛与金牌无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选手杨扬获得了中国队首枚冬奥会金牌;2006年王濛在都灵冬奥会不负众望的获得了短道速滑女子500m金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选手又打破了长期由韩国选手垄断的短道速滑女子1500m项目成绩,并创造了奥运会纪录夺得金牌.

随着短道速滑的不断发展进步,速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时胜负就决定于0.01~0.02s之间.[1]一方面这的确是短道速滑项目的比赛特点,但不是短道速滑获胜的唯一特点.另一方面决定胜负在于同一组参赛选手的先后次序.而短道速滑是以身体素质、机能能力、技术水平、心理素质、智能能力等条件为基础,以战术运用为灵魂的体能类竞速性的冰上运动项目.[2]因此可以看出,合理的比赛战术运用是最终获得胜利起到了主要作用,但要想使运动员将赛前计划的战术运用到比赛当中,那么运动员就需要有良好的个人技术水平作为基础.

2 短道速滑个人技术

2.1 短道速滑起跑技术

起跑技术对于短道速滑短距离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即短道速滑500m和女子3000m接力项目.我国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大杨扬凭借着个人出色的起跑技术,在参加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500m的比赛中,使自己在比赛开始阶段处于第一的位置,加上大杨扬个人的途中滑跑技术完美的控制了比赛节奏,最终获得了短道速滑女子500m的金牌,创造了冬奥会上中国队金牌零的突破.由此可见,短道速滑中的起跑技术对于500m比赛的获胜尤为关键.

现阶段我国对于短道速滑起跑的个人技术要求很高.其中张晶等人[3]指出:起跑技术的构成分为起跑的预备姿势、起跑的起动技术、起跑的疾跑技术及疾跑入弯道的衔接技术.第一,起跑的预备姿势在我国优秀选手中多半是采取点冰式起跑.身体呈半蹲式,左脚膝盖前弓,刀尖略微向外,刀跟抬起(也有极少数运动员左脚刀跟不抬起);右脚侧放,刀尖呈外八字型,用冰刀内刃卡住冰面;左臂在前,右臂在后.陈萍等人[4]指出,以李长香的点冰式起跑预备姿势的为例,李长香的起跑预备姿势是低姿势、小膝角,并且重心靠前,前稳定角小于后稳定角,有利于迅速破坏平衡、有利于迅速起动且迅速取得最佳肌力的蹬冰效益.与此同时还提出在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中,加强负重下蹲至低姿势等建议.第二,起跑的起动技术,起动时第1步的反应至关重要,第1步反应速度快能够快速的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占据有利的空间和位置,同时也能够更加有利的发挥第2、3步的技术,从而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有利的位置.第三,疾跑技术的步频和步幅及节奏非常重要,步与步的衔接时间越短则步频越快,步频越快就能获得更快的起跑速度,更加确定自己的有利空间和位置,从而顺利进入弯道.第四,疾跑入弯道的衔接技术,由于短道速滑项目是由几位运动员同时竞争一条跑道,因此疾跑进入弯道的衔接技术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身体重心应逐渐降低呈半蹲姿势滑行,身体向弯道倾斜上下肢配合身体协调动作并提高滑跑频率.因此良好的起跑技术成为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首先对于优秀选手来说,在进行500m比赛的起跑过程中,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挥出优秀的起跑能力获得比赛中的领先位置,就不会受到其他参赛运动员的干扰而一路领滑,进而始终保持领先的位置,最后获得比赛的胜利.由此证明良好的起跑技术是短道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获胜的第一原因.其次对于实力相当的选手来说,获得领跑的位置同样至关重要,始终确定自己的领跑位置,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合理地控制整个比赛的节奏,最后可获得个人比赛的最好成绩,即使没有得到冠军,也为以后的比赛打下良好的获胜基础.

2.2 直道技术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直道支撑腿技术即蹬冰时支撑腿的基础要求达成了共识.这种技术就是由迪安妮-霍拉姆在她的书中提出的:“在蹬冰过程中,保持臀部的位置高低不变.如果臀部随着蹬冰起伏或摇摆,蹬冰力量将被身体吸收,通过冰刀向冰面传递的能量将减少.”[5]这种直道支撑腿技术在短道速滑项目的年轻时代被验证为正确的,但短道速滑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进步的.迪安妮-霍拉姆也曾认真思考,并且非常有信心认为短道速滑项目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因此在书中也提到“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滑行技术……要综合起来进行历史性的分析,20年后,海登的技术也可能是陈旧和落后的.”好景不长仅在10年之后这种技术就面临淘汰.90年代初日本人由于自身的身材矮小、下肢较短的缺欠,而使用了一种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降低、臀部下压的动作,目的就是为了延长蹬冰距离,更加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速度的独特的滑跑风格.这种风格迅速在世界范围广泛传开.国际上的优秀运动员在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降低造成臀部位置下降,非常有效延长了蹬冰距离,提高了速度;而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保持不变,没有延长蹬冰距离,但在非蹬冰内刃滑行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下降,增大了转化为蹬冰腿时膝关节的伸展角度,最大程度的发挥力量,获得有效蹬冰和速度.

因此在直道技术方面严力等人[6]指出: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减小而踝关节角度打开,使臀部位置下降,最大限度地延长蹬冰距离;非蹬冰平刃滑行时支撑腿膝、踝关节同时打开,减轻支撑腿的负担,保持重心平稳;非蹬冰内刃滑行时支撑腿膝、踝关节角度同时下降,保证转化为蹬冰腿时有足够的伸展角度.同时范宏文[7]也指出:在蹬冰力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滑跑速度主要与蹬冰腿的伸展速度有关,要求时间短、伸展快、推进力大.在瞬间完成爆发性的伸展动作.在蹬冰角度上,应在更小的角度下,力求沿水平方向侧蹬冰.蹬冰角度直接决定身体重心横向移动的距离和速度,应该以较小的角度蹬冰,才能有效地减少垂直分力、增加水平分力,加大每步蹬冰产生的速度.在蹬冰方向上,应自始至终力求将蹬冰最有力的支点保持在身体侧方.运动员向侧倾倒借助体质量产生大力量蹬冰,髓,膝关节爆发性伸展完成蹬冰动作.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直道技术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国的运动员应进一步完善直道技术,并且直道技术的训练应多加入身体协调能力训练、肌肉的弹性训练和对冰刀的驾驭能力等,这样才能铸就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更大的成功.

2.3 弯道技术

纪仲秋等人[8]对短道速滑弯道技术做了运动学分析指出:我国选手在单步时间方面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存在着差距,表现为整个单步的时间长于国外运动员.中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在一个单步的各阶段中双支撑交叉蹬冰时间比国外运动员长.我国选手单步速度小于国外运动员,特别是交叉蹬冰时的速度更小.这反映出我国运动员弯道交叉蹬冰方面存在弱点.从滑行姿势看,我国选手表现为高姿势.支撑腿膝角、踝角、躯干角、髋角较大,伸展蹬冰腿的髋角很小,与国外运动员的姿势形成明显的不同.我们建议我国选手应减少交叉蹬冰时间,提高步频,减小支撑腿踝角、膝角、髋角及躯干与水平面的角度.王晔[9]也对我国运动员的弯道滑行姿势做了运动学分析指出:弯道技术是短道速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弯道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滑跑姿势对空气阻力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既而影响着短道速滑的运动成绩.从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和角度与蹬冰姿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运动员上体姿势控制得比较合理,但下肢膝角偏大,使下肢不能合理地下蹲,增高了滑跑中的体位,阻力增加,从而影响了速度.通过这几位研究者的文献来看,我们需要在弯道技术上降低下肢膝角角度,使下肢合理地下蹲,从而降低滑跑过程中的体位,减小阻力,进而获得更好的滑跑速度.

3 小结

通过每届冬奥会的实践锻炼和历年来在各种比赛中我们发现的技术问题,我们经过多次的研究、学习、训练,我国的短道速滑在国际赛场上的成绩越来越好.

这不仅仅来自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还来自于各专家、学者、教练员的悉心研究、指导,由此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才能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我们需要戒骄戒躁的为了更大的成绩,而悉心研究钻研个人技术,继续根据每个优秀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完善短道速滑个人技术而努力.

〔1〕韩晔,金晓阳,付凯.短道速滑蹬冰动作的解剖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144.

〔2〕教材编写组.冰雪运动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79.

〔3〕张晶,苏晓华,哈振峰.短道速度滑冰的起跑技术与训练[J].冰雪运动,2005,3(3):11-12.

〔4〕陈萍,陈翔宇.对短道速滑点冰式起跑预备姿势动作的解剖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4(2):23-25.

〔5〕[美]迪安妮-霍拉姆.速度滑冰全书.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1985.31-48.

〔6〕严力,刘文娟,等.Wotherspoon与薛瑞红直道支撑腿技术特点的比较研究[J].冰雪运动,2000,6(2):10-12.

〔7〕范宏文.浅析短道速度滑冰直道技术和运动员心理素质[J].冰雪运动,2002,6(2):17-18.

〔8〕纪仲秋,袁庆成,王尔,等.第二届亚洲杯短道速滑1500米弯道技术动作运动学分析[J].冰雪运动,1993,1(31).

〔9〕王晔.我国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的运动学分析[J].冰雪运动,2003,3(1):64-65.

G862.1

A

1673-260X(2012)03-0170-02

猜你喜欢
滑冰姿势角度
奥运会滑冰
神奇的角度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小老鼠滑冰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小兔毛毛 学滑冰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