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保护与开发

2012-08-15 00:45韩红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川江船工号子

韩红宇

论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保护与开发

韩红宇

川江号子是巴渝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长江三峡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川江号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关部门和相关学者应结合调查研究情况对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内容、现状等进行分析,并力图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遗产的对策。

三峡;川江号子;保护;开发

宜宾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川江号子是长江上船工们拉纤、摇橹、推桡时所唱的歌谣,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有人说,川江号子“是一首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那种石破天惊般的高吭激昂,让人荡气回肠,使血液像江河一样奔腾。”(蒙和平《川江号子》)的确,川江号子今天早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音乐符号了,它也成为川江地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写照[1]。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及其现代化航运手段的实现,流传千百年的川江号子似乎正渐渐地走向它生命的尽头。作为中国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川江号子及其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美学价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文化精神

三峡地区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一般是指以长江三峡为中心,包括今天重庆和湖北宜昌、恩施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也特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瞿塘峡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约193公里所形成的举世闻名的三峡峡谷地区[2]。这里自古以来就险滩密布、暗礁林立,加之江水落差极大,江面布满漩涡,所以未有轮船以前一些险要的江段必须用人力加以辅助才能通过,由此便出现了拉船的纤夫。这些纤夫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人,他们踏着古三峡纤道,齐声喊着“号子”来协调彼此间劳动的节奏,同时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所闻所见通过歌声倾吐出来,三峡号子由此而兴。

川江号子最初只是用来统一纤夫和船工们的步调,以便在繁重的拉纤中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但是三峡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豪放耿直的性格特征却使川江号子形成为一门举世闻名的民间艺术形式。川江号子反映的内容多和三峡船工们的生活和川江的历史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描述长江两岸的风土民情和历史传说,这种号子往往把相关内容编成打油诗或顺口溜的形式来喊唱,既便于记忆又起到了类似于今天广告宣传的作用。如《说江湖》:“手提搭帕跑江湖,哪州哪县我不熟;/……‘朝天门’坐船往下数,‘长寿’进城爬陡坡;/‘梁平’柚子‘垫江’米,‘涪陵’榨菜露酒出;/‘石柱’黄连遍山种,‘丰都’出名豆腐肉;/脆香原本‘万县’做,其名又叫口里酥;/‘夔府’柿饼甜如密,‘巫山’雪梨赛‘昭通’/‘奉节’本叫夔州府,古迹‘白帝’来托孤;/‘臭盐碛’武侯显威武,河下摆了八阵图;/‘石板峡’水势猛,‘仁贵’立桩征匈奴;/言归正传加把劲,再往下走是两湖。”[3]

二是反映船工们在闯滩时不畏困难、齐心协力的气魄与他们多艰的人生。如《船过西陵峡》:“船过西陵峡呀,人心寒;/最怕是崆岭呀,鬼门关;/一声的号子,我一身的汗;/一声的号子,我一身的胆。”再如《死了喂鱼虾》:“日食河中水,夜宿沙坝中;/妻守有夫寡,夫伏无罪法;/吃的鬼魂食,穿的疤重疤;/病了由天命,死了喂鱼虾。”两首号子均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出川江船工们之所以历经艰辛也是为了讨口养家。

三是与其他民间歌谣一样,川江号子也表达了船工真挚的爱情和情感生活。如《缠上妹妹不收心》:“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不收网,缠不上妹不收心。”再如《今天出门好灵光》:“今天出门好灵光,看到么妹洗衣裳。/手中拿根捶衣棒,活像一个孙二娘。/打得鱼儿满河跑,打得虾筢钻裤裆。/惟独对我咪咪笑,笑得哥哥我心发慌。”这类号子将长江边上所发生的爱情故事与劳动生活结合起来,质朴的歌声将船工们的快乐与幸福也随之播向四方。除此之外,神话传说、时事政治、勤勉励志等也是川江船工们所喜爱表达的内容[4]。

由于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滩多水急,自古以来三峡所处的川东地区就被视为是中国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即是对三峡地区交通不畅、地势险峻的最好写照。正因为如此,川东人民在与天地江河斗争的过程中也淬炼出了与大山大江一样的磅礴气势,以及乐观坚毅、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同时,由于船工们拉纤时需要同心协力、把握节奏,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相互照顾、互相体谅,因此从他们的号子声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船工群体间的团结协作和爱国爱家的精神情怀,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川东船工及其他们的后代们才喊唱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长江之歌。

二、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生存现状

笔者及调研小组从2008年起以重庆市万州地区为中心对三峡库区的川江号子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川江号子的生存现状极为堪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临生存基础的危机。尽管1987年川江号子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世界大河歌会”上的惊天一吼,震惊了所有的听众[5],2006年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现代化航运技术的普及,以人工为动力的传统运输模式渐趋消亡。三峡蓄水不仅仅淹没了城市村庄和文化古迹,同时也使川江号子赖以生存的急流险滩永远沉入江底,流传千百年的川江号子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那些川江船工们曾经吟唱过的苦难与忧愁,快乐与幸福也将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成为绝唱。

二是面临受众群体的危机。和其他所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制约下,川江号子同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调查中我们发现今天还能够吟唱几句川江号子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部分进入耄耋之年的老船工已然记不起当年的故事和歌词了。而沿江两岸年青一代的态度更令人担忧,他们对川江号子要么是不以为然,要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年轻人更在意现代音乐和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物质基础的改变、社会风俗的变化实际上导致了川江号子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

三是面临保护行动的危机。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近年来一些号子继承人和文化保护者的大力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确立,在川江号子是否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川江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当然应该予以保留。但是对于怎样保留、怎样传承,具体做了怎样的工作,投入了多少经费等等方面,更多的人却是语焉不详,而这也正是经济发展背景下众多民间文化遗产留给政府和世人的一道带有共性的难题。

三、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发展对策

今天,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许多地区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川江沿岸各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发展“川江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了许多成绩。比如重庆市就在加紧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机制,目前正在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保护体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川江号子就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6]。湖北省更是将申报“峡江船工号子”和引入市场机制保护川江号子变成了具体有效的实际行动。但从实际传承情况来看,目前保护川江号子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传承人来看,一方面老的传承人许多已经离世,剩下的老船工大多也无法记清楚当年的事情了,能够完整回忆并演唱号子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川江号子由于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加之城市文明的诱惑,大部分年轻人更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他们对传承川江号子既无意识更无兴趣。从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来看,一方面各方在保护意识上仍然不够,说得多做得少、希望大投入少,另一方面则是在方法上存在问题,比如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将川江号子的传承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那么究竟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好三峡库区的川江号子哪?本文提出几点对策以资借鉴。

(一)立法保护、加大投入。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目前三峡库区所属的重庆市、湖北省在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上尽管进步很快,但是仍需借鉴国外和国内的先进经验,继续加快进程、加大力度,早日使川江号子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7]。同时要实实在在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安排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和督促保护工作。只有政府首先重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并营造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这对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是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的。

(二)联合保护、拓展空间。对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保护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保护既是联合沿江各省市的力量进行保护,也是联合社会各种力量进行保护。只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某一省、某一市、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大家才能达到认识上的统一,保护也才能真正做到举全民之力而为之。此外,政府在保护中还要勤于转换思路,注意拓展新的保护和发展空间,比如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以宣传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国内活动,可以加大对川江号子等文化遗产音像图片文字等的文化记录、宣传和研究方面的投入,还可以结合经济发展复制情景将其引入到市场机制中进行保护等。

(三)注重教育、创新保护。对川江号子的保护目前最让人棘手的问题是后继乏人的状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首先还是要提高继承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另外还可以尝试将川江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目的地引入到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中去,给川江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习、演出、展示的机会。同时以文艺团体、研究机构为依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对有志青年实行拜师学艺进行培养。当然对川江号子的保护还一定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承方法,比如引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原生态模式,并融入现代化的舞美设计和音乐伴奏,也可以用舞蹈、美术、朗诵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辅助。只有解决了川江号子的表演方式问题,才能使它做到和市场的真正接轨,也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它,这就好比巴渝人民吃的火锅一样,尽管在不同时期的用料不同、吃法不同,可是火锅的实质却总能被保留下来并弥久而不衰。

四、结语

总之,三峡库区川江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关系着整个三峡文化传承的完整性,也关系着我国优秀文化及其精神品格的延续性,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景下,主动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开发在今天已经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了。

[1]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郑敬东.长江三峡交通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郭汝魁.中国歌谣集成[M].重庆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4]邓晓.“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2005,(1).

[5]熊纪云.川江号子 艰难的挽留[J].西部观察,2003,(12).

[6][7]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9,(5).

责任编辑:郭一鹤

J607

B

1671-6531(2012)07-0057-02

韩红宇/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重庆万州404120)

猜你喜欢
川江船工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赞船工
唱起号子走汉江
瞬间
《川江往事》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