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的涵义、理论溯源及实践展开

2012-08-15 00:55叶玉露
关键词:现实生活美学哲学

叶玉露

(1.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2.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如果哲学不能关照生活,必将被生活边缘化,甚至被生活所抛弃。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必然要回归现实生活。与哲学相比,美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学,所以,美学更需要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并通过人的生活丰富和发展美学学科。

一、生活美学的涵义

“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意义、价值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1]生活美学以感性的“生活”为根基,以“审美的生活”为线索,以着力发觉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提升现实生活的审美品格为目标,以增进当代人的人生幸福为归旨。生活美学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将美学从传统的形而上的理论王国转向感性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

生活美学的出发点是生活,所以它要把美学逐渐地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断地提升现实生活的品味,让大众的生活逐步幸福化、和谐化。但是生活美学不是关注生活中的细枝节末的事情,而是从整体上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美的部分及对美的审视问题。

二、生活美学的理论溯源

生活美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生活”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意蕴,是贯穿马克思理论的主线,也是马克思本人一直着力解决的谜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这样写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P2)马克思用“此岸”来表明自己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彼岸”,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生活美学的建构夯实了根基。“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原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美学。

(二)中国古典哲学

“儒学肯认‘生活’的直面性,即把‘生活’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本质特征和终极实践指向,‘生活’在此具有本体论的优位和价值,儒家哲学就是‘生活本体’哲学。”[3]儒家美学在本质上是感性的、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从“吾与点也”的故事,我们得知孔子赞同并认可曾点的理想生活,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是以世俗生活中的情感快乐为存在的本体和人生的极致。这都指向人的感性的生活,体现了儒家对生活的人文关怀、对人生的关切。黑格尔曾经嘲笑孔子思想算不上哲学,他认为孔子思想中没有对形而上的反省和对世俗的超越。而李泽厚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追求的超越,并不是对感性世界和时空的超越,而恰恰就在此感性时空之中。”[4](P87)所以,儒家追求理想的生活是一种审美的生活,也是一种蕴含浓厚生活情趣的生活美学。

道家老子美学集中体现为自然或本真,这种经验最后归宿到活生生的人身上。老子对于生活的关切,主要表现在人生态度和人生修养的实践上。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十五章》)老子认为人的本性应像婴儿那样无虑无思、纯一无伪,保持一种淳朴天然的天性和童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这就是见素抱朴、浑然天成的人生修养的境界。道家的生活美学是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人生修养美学。因此,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美学可以说是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生活美学。道家的庄子认为有两种幸福或者说成幸福的两种境界:一种是有待的幸福,即自然而然,随顺人性,就可以获得幸福。另外一种是无待的幸福或者绝对的逍遥,那是通过齐物我达到的与宇宙合一的幸福境界。哲学家张世英说:“道家否定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他们并不是不关心社会生活的学究。超功利、超仁义也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生活。”[5](P260)

禅宗美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深入生活,体悟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禅宗美学是对人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考,是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考。禅宗有一个观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它认为佛法就在现实生活的世界中,菩提就在现实世界的山林草木间,只有从自然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才能发现现实生命与佛法般若智慧的统一。禅宗认为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

(三)近现代西方哲学

近现代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舒斯特曼、杜威,皆反对传统知识论哲学的思维范式,都在沉思中走向了生活,转向了生活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前的美学基本上是思辨的、抽象的,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是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性,即是说美学研究和生活是分离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他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6](P6)他的这个观点就肯定了美和艺术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使美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其实是人所喜欢、所向往、愿意过的那种生活,更准确地说,就是人理想的生活。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的经验,他认为艺术既不能与日常的经验等同,也不能与之完全脱离关系,艺术是从日常经验中生发出来的。他在专著《艺术即经验》中认为:“艺术,这种充满意义而且其意义能被即刻的和快乐的占有的活动方式,乃是自然达到完满的状态。”[7](P163)艺术即经验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是感性的人的经验表现。在杜威的经验观中,经验和自然、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是客体与自然消融于主体和经验之中的。杜威之“完满经验”的思想,使美学从形而上学体系走向了生活,使生活与艺术完全相融合,生活的完满就是艺术。

犹太籍哲学家舒斯特曼是西方第一个明确把“生活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观来直接、正面阐释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实践》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全面地阐释“生活美学”的著作。他曾在著作《实用主义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最高作用,是增进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经验,而不是制造关于这些概念的语言定义。”[8](P3)

这些论述表明,艺术和美学不只是概念性的知识,还是一种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

三、生活美学的实践展开

生活美学是以生活为本体,汲取生活的养料来发展自己,但生活的领域是广阔的,笔者主要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这三个领域和维度来论述生活美学与实践的圆融。

(一)生活美学与自然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自然观主要指的是广义的,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然美学成为当今欧美和中国美学界的焦点。“要理解‘环境美学’还要回到‘生活世界’,通过生活世界来理解自然。”[9](P146)“自然是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被我们的活动揭示出来……我们同自然一起生活。”[10](P66)加拿大美学家卡尔松就认为自然美学属于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所以,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自然美学和生活美学重大意义。

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的凸显,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处理好自然与生活中人的关系?作为生活美学组成部分的自然美学认为天、地、人处于和谐关系当中,人不再是天地的主宰,天、地与人共同参与创造了世界。生活美学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力图使人与自然间建立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关系,以达到舒适的生活状态。

艺术、美学向自然环境的延伸,就形成了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就是生活美学在自然中的表现。大地艺术要求艺术家走向室外的自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从室内观照自然,而是艺术构思源于自然,自然是艺术的媒介。这样就与以前的静观艺术如油画、书法等艺术,形成了对比。

(二)生活美学与社会

姚文放教授曾经提出:“我们现代当下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文化主要分为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11]P172-173精英文化就是高雅艺术的现代形态,民间文化保留了较多传统的趣味、风尚和习惯的农民和市民创造的文化,流行文化是现在都市中流行的、以都市大众消费为主的文化形态。精英文化的特点是高雅,民间文化以朴实为特点,流行文化是以通俗为主要特征。这种文化分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分层,文化分化也逐渐地呈现出来。

随着艺术、美学不断地走向社会大众,艺术在回归生活的途径中,流行文化无可争议地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赢得了大多数的受众,占据越来越大的地盘。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流行文化不断地解构着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以自己的范式重新演绎,使其获得更多的受众。

(三)生活美学与个人

在这个生活世界中,人与万物之间并无间隔,而是融为一体。只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热爱生活,对美好的生活有憧憬和向往,才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理想,这就是生活美学在人生中的体现——人生境界。生活美学从人生的意义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实现的过程。正如朱光潜先生提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任何一种生活形式必须要由身体来执行,身体是生活艺术的载体,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备受提倡。身体美学是由美国美学家舒斯特曼提出的。他倡导过一种温和的审美的生活,反对把审美与实际的生活隔离,认为审美应该涉及鲜活的身体经验。身体美学的目的是通过意识的控制和训练,使身体变得愈加敏感和美丽。他赞同的有助于提高人身体意识和身心和谐方法:如瑜伽、太极拳、坐禅和亚历山大技法。通过在适当的环境中对身体的训练和修炼,使我们在寻求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提高的美学生活过程中,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四、结语

生活美学着力发觉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美,提升现实生活的审美品格。不断地使当代人的生活更幸福是生活美学所提倡的,也是每一个生命存在者所追求的。生活美学正是通过美化现实生活,进而发现并确认自我存在的意义,从而不断地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感,走向诗意的栖居生活境界。

[1]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蒋海怒.德感生活:儒家生活哲学内在构造解析[J].哲学研究,2005,(11)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社出版社,1957.

[7]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8][美]查理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周宪,高建平,译.上海:商务印刷馆,2002.

[9]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0]阿多诺柏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野[M].刘悦笛,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1]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美学哲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菱的哲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妆”饰美学
假期归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