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困境及创新路径

2012-08-15 00:55马义平
关键词:政治思想功能

马义平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学界对此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为不同学科从各自的视角、立场、观念加以界定,便会产生不同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主流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106)。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涉及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也融合了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向性、规范性和观念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将大学生自身发展融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使其形成知、情、意、行的良性结合,实现自身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2],使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与升华。

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宣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信仰者、拥护者和践行者,并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2]。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重要,主要因其所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所决定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和大众社会生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对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对人和社会在导向、动力、保证等问题上的满足[3]。一般来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方面。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所能产生的客观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等;而社会性功能则是指其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上述这两个方面的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能否得以发挥,则主要是由其所具备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决定的。但也毋庸讳言,即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意味着该功能可以自发实现,而是要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的[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导向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人格升华,通过思想教育或化解其思想上存在的矛盾和困惑,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们的精神素质,最终实现其精神世界的积极、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源于西方文明的各种现代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国内,我国社会价值、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评价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就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普遍降低。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几次大规模扩招,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降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学风滑坡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5]。在此情势下,当前一部分大学生未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管教育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效并不理想。

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但忽视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关怀和人格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于近些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行为、思维等都随之有着巨大转变。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未能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转变并走出困境,成为困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焦点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等领域的多元化现象,不仅对在校大学生的认同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其政治认同危机的产生。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或相对缓慢,不仅为我国政府部门某些腐败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在校大学生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6]。此外,我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社会变革或利益调整所带来的阵痛还在某些领域持续,在原有政治信仰受到冲击而新的政治信仰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部分在校大学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危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规模调查还是个案访谈都反映出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认同、不满意,甚至不接受和反感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信息,即与其说大学生们不喜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还不如说是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途径和形式[7](P2)。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秉承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殊不知大学生们早已厌倦了这种空洞而乏味的教学形式[8]。因此,尽管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最终造成了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脱节的结果。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这就使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9]。针对当前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实践活动均需强化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可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展开。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隐形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和环境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所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通常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校园文化不仅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凸显自身教育品牌特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进行体现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10],是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11]。在此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实践研究表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重要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我国在校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社会沟通、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们的周围世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12](P70)。所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此项工作的理论指导性,还有助于增强它的实际可操作性。

四、余论

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高等教育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从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满足其现实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和现实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之发挥有助于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对在校大学生的总体评价,往往是把专业知识考核作为一个重要标准,评价具有明显的一元化倾向,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仅是被机械评价的对象,考评过程与评价结果经常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态,从而导致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基本前提,以引导人、塑造人、完善人为重要使命,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也应是我国思想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熊晓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新探与功能整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3]雷腾.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J].求索,2005,(4).

[4]吴春霞,张聪杰.和谐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J].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8,(2).

[5]贺国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J].新西部,2011,(4).

[6]张怀重.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6).

[7]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张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

[9]金海斌.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10]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3).

[11]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12]裴时英.教育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